海岸恰恰徒步活動設計一條從大坑至石城大約22公里的海岸徒步路線,規劃4條探索路線分別為「黑沙之歌」、「川谷之行」、「海濤之音」及「挑戰者慢行」,提供內含類闖關遊戲的摺頁、任務表單的海岸恰恰徒步手冊,讓民眾可以進行「自助導覽體驗」;另加上3場海岸恰恰徒步...
鯨豚環境教育研習活動4場次活動集中在暑假期間,於8月10日及8月11日辦理完成,總參與人數共72人。本計畫規劃的研習課程包含: (A) 鯨豚生理與生態、 (B) 鯨豚照片個體辨識法 (Photo-ID) 及海上調查、 (C) 常見鳥類辨識法及eBird...
海洋委員會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主辦的「海洋教育嘉年華」113年8月9日至8月13日移師蘭陽博物館辦理,本次展示的海洋教具,皆為全台獨家、飽含知識、創意十足,包含「波浪發電」、「洋流發電」、「離岸風電VR體驗」、「找回海洋顏色」、「海洋保衛戰」(含海廢知...
本計畫的烏石港驛站報到處、烏石港驛站外候船碼頭,以及頭城區漁會大樓報到處,作為主要展示的場域,完成6組解說及推廣資訊及標準字,包含2組位於烏石港驛站外報到處、2組位於頭城區漁會大樓報到處,及2組線上數位素材。其中生態教育解說線上數位素材為宜蘭外海常見7...
為提升賞海洋遊憩及觀光產業升級,延續蘭陽博物館這2年規劃完成的「蘭博帶路」遊程,綜合海洋漁業、歷史文化與環境生態三大領域,辦理海洋生態博物館-社區踏查行程3梯次,分別為:【大里聽濤 ⧫ 時光裡閃耀的小鎮】、【海的記憶〃大溪與海的距離】以及【向海の日光:...
地方創生行動編採培力工作坊將海洋生態博物員向下扎根,以培養地方青年,學習利用採訪與編輯技能投入地方創生行動,參與者將所蒐集的資料轉化為地方文化工作紀錄,並強調永續漁業教育,本工作坊招收30名,主題內容為漁業技術調查訪談、漁村人文故事及新興遊憩產業之採集...
延續去年課程規劃《海好有魚》及《蘭陽’s貝秀》共2套課程,進行教材教具總體優化,並進行課程教學教法調整,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除此之外,為加強學生學習動機,今年特別向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申請「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及螃蟹尺,做為課堂問答獎勵品,...
延續112年度「來聽大海說故事推廣計畫」,利用該計畫以海洋為意象打造的海洋書房及其中採購的百本海洋相關書籍,作為辦理海洋主題講座的場域,總計觸及58人次。對外海洋主題講座有:《海好嗎?追隨鯨豚的人生旅程》、《人人都能參與的海龜保育》、《以文入海–書寫的...
海洋街角館說明會邀集地方業者、社區、商家與居民參與,說明海洋街角館發展方向、設置目的與辦法,並於簡章中公告其權利義務與合作事項等相關規範,並於會後定調烏石港地區海洋街角館名稱為「頭城海洋街角館」。本工項現已研擬海洋街角館之招募辦法、資源提供與協作內容等...
課程主要對象設定為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以鯨豚分類、演化及外觀生理特徵、台灣常見鯨豚以及面臨的挑戰做為課程內容,規劃並製作與鯨豚相關課程搭配輔助之教具;共分成四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可自由組合分別進行教學,亦可四個單元連貫授課;除教學簡案,各單元會另準備補充知...
今年度海洋生態博物館推廣活動,進一步走入大溪與港口社區,由於活動行程有所不同,故能吸引到喜愛不同活動面向的客群。第一場港口逐浪由蘭博帶路,帶領大大小小的人們再次回到這片人們曾齊力牽罟維生的海灘,不僅能感受港口土地上的人文風味,更能在專業教練的陪伴下安全...
你是否曾好奇這麼多種類的魚是如何出現在餐桌上的呢?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是如何捕捉水產海鮮?今年度除了優化並延續去年「蘭陽’s貝秀」的課程,在海洋保育入校園的課堂「海好有魚」中,更帶領學生了解生活及家鄉周邊的特色漁業,像是定置漁網、牽罟等。也會讓學生認識海...
海洋書房精選100本海洋主題讀物,以兒童和親子為主要目標對象,採購70多本的中文及外文繪本為主要藏書,期望能藉由成人的引導和伴讀引發學齡前孩童對海洋議題的興趣,並且結合說故事活動進行海洋書房的推廣。另有為青少年及成人選讀的海洋文學及科普類別,增加藏書多...
「鯨靈與海-海廢鯨魚」創作成果展以蘭博烏石港驛站作為場域,將展場塑造成充滿垃圾的海洋環境,在海中悠游的正是由人類所製造出來的垃圾聚集而成的怪物風鈴們,隨風搖擺的風鈴象徵海中垃圾隨浪潮撞擊,發出怪物般的聲響,一旁則是由垃圾構成的巨大鯨魚,以海中巨無霸的淪...
今年度的蘭博入校園配合「蘭陽's貝秀」特展,於10月前往宜蘭10間學校,包含市區以及偏鄉,共服務31班。課程內容聚焦於讓大家認識台灣的貝類。蘭陽地區早年因採撈寶石珊瑚,連帶發現了許多稀有或特殊貝類,是當時貝類研究者及收藏家的必訪之地。雖然一度因寶石珊瑚...
海洋生態博物館以蘭陽博物館為共學基地,將專業知識及技術學習、資訊分享、夥伴連結、見學及實踐行動作為核心精神,使產業與各場域運用自己的資源、專長與知識,結合生活現場展演推廣,從其關懷的主題及有興趣的事物出發,進行角色詮釋、展演等實踐行動,以達海洋生態教育...
今年五月開始的本土疫情和三級警戒導致各校停課不停學,師生紛紛投入線上課程的實務操作,而蘭博每年的「博物館入校園」課程也在疫情考量下從實體活動轉為線上課程,讓宜蘭各地的學生不用來到現場,就能與蘭博的環教老師學習與互動,10月從「鯨豚保育入校園」打頭陣,總...
賞鯨、衝浪、龜山島與海鮮,是烏石港重要的觀光資產,但當我們享受著這些海洋資源的同時,更多的問題也產生並影響海洋環境,不當捕撈、石油鑽探、塑膠汙染、深海採礦、氣候變遷、海洋垃圾......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點什麼?當我們享受著這些...
友善賞鯨除了船隻的行為以外,遊客也有可以做到的事情,首先垃圾不落地也不落海,減少海廢汙染環境或影響鯨豚;其次,遊客也應該更加意識到鯨豚是野生動物,雖然烏石港外海的鯨豚目擊率不低,但並非參與賞鯨行程就一定會看到鯨豚,即使是沒有看到鯨豚的遊程,友善賞鯨趣行...
為了將友善賞鯨的概念深植於賞鯨業者和前來烏石港消費的遊客,蘭博於暑假開辦了針對全國各地高中生的「鯨生的守候─友善賞鯨導覽員培訓營」,在疫情之下部分室內課程採取線上辦理,總計招募到27位對鯨豚、對海洋議題有興趣的高中職生,經歷鯨豚、海鳥、龜山島文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