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澳討海文化館

昔日的兵仔營,今天的文化館

「南方澳討海文化館」變身的故事

「南方澳討海文化館」(以下簡稱:討海館),早年曾屬於軍方管轄的海防官兵哨所。軍事建築出現在南方澳的歷史,可溯自戒嚴時期,早年在南興里及南建里,也曾有過海防營區的設置。

民國63年,政府為提升化國家總體經濟發展,規畫進行「十大建設」,蘇澳商港即於此時開始興建。建港之際,為了防範商港南堤一帶治安問題,乃在豆腐岬北側山壁闢填出一塊平地,建造營房供警備總部港檢處海防班哨進駐。而這海防班哨,也就是目前討海館的所在。

民國76年,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正式告終,軍管解除,原由警備總部主持的治安任務,多移交予警察單位負責,而此哨所,亦改由內政部警政署基隆港務警察所第五崗哨入駐使用。直到民國90年4月,基隆港務警察所也撤離此地,自此該哨所成一閒置空間,算起來至民國98年年底討海館開館之日(98年11月27日)止,該館舍得以另一面貌與民眾見面。

其實自民國95年起,便有地方人士為籌建南方澳討海文化館是一大力奔走。民國96年8月,由文建會(今為文化部)指導的「南方澳討海文化館文史調查及空間規劃計畫」,在宜蘭社區大學陳財發老師的領導之下,開始積極進行。然而計畫內容雖可謂豐富多元、計畫過程亦堪稱平順,不過因為實際開館事務涉及建物產權及使用權移轉等問題,十分複雜,直到民國98年,宜蘭縣政府方自蘇澳港務局及國有財產局手中,正式取得設館資格,並交由轄下蘭陽博物館籌備經營之。

討海館由於曾為軍事建築,建物造型展現出的正是對稱、方正、嚴肅而單調的特色;其壁面上供射擊使用的射擊孔、圍牆上嚇阻入侵者的玻璃片,也都是呼應那一段歷史背景的、具體而微的證明。而規劃團隊之所以盡可能不更改建物外觀,並逐一保留射擊孔、玻璃片…等空間遺跡,為的就是讓來訪的旅客,除了能透過館內文史資料的展示,認識南方澳這小漁港的種種之外,更能透過空間沉靜而強大的力量,深刻地感受到今昔時空變化,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南方澳討海文化館建築外觀
南方澳討海文化館建築外觀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