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澳討海文化館

第二代南方澳大橋的橋名柱與銅雕地圖

第二代南方澳大橋的公共藝術由宜蘭縣雕塑家林正仁先生設計製作,林正仁於1978年由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1986年取得義大利國立卡拉拉美術學院雕塑碩士,2000年起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第二代南方澳大橋位於海港,林正仁先生以「海之旅」為設計主題,取材自與海相關之波浪、魚、蝦、貝等元素,將其抽象、變形及藝術化,運用在橋名柱及觀景平台的銅雕地圖等相關設施上,使第二代橋變化萬千,充滿著趣味與幻想,如一首海的交響曲,既壯觀又魅力。

2019101日第二代南方澳大橋發生斷橋事故,橋名柱及銅雕地圖改置於南方澳討海文化館及周邊以為紀念,其中一座銅雕地圖因斷橋事故而破損。

照片及文字來源:〈林正仁橋樑美化工程設計作品集/橋樑美化設計〉及〈林正仁創作自述〉。

橋名柱:以花崗石刻製魚頭之造形,代表南方澳港在台灣漁業的重要地位。
橋名柱:以花崗石刻製魚頭之造形,代表南方澳港在台灣漁業的重要地位。
觀景平台銅雕地圖:原設置於第二代南方澳大橋的觀景平台上,以4座銅雕之蘇澳港及南方澳港的古今立體地形圖,讓民眾了解滄海桑田的地形變化。
觀景平台銅雕地圖:原設置於第二代南方澳大橋的觀景平台上,以4座銅雕之蘇澳港及南方澳港的古今立體地形圖,讓民眾了解滄海桑田的地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