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生態博物館員培力規劃影音媒體行銷課程及海廢藝術創作等2梯次課程,結合學校拓展合作對象,藉由學生連結學校與家庭的特殊性角色,進一步達到宣傳海博館海洋環境教育學習的效果。
考量影音媒體製作課程和後續的拍片應用以及社區的串接互動,本次影音媒體製作課程與宜蘭縣北成國小媒體創藝中心合作,學生以小記者的角色進行不同產業的體驗、訪談與拍攝。業者利用 111 年烏石港計畫海博館員培力課程所提升的解說能力,藉著解說訪談或實務體驗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其產業背景,學生也透過參與拍攝計畫和後續的田野訪查,搭配腳本構思及事前訪綱擬定,以交流、訪談形式認識地方業者,彼此合作完成3部頭城海洋遊憩及食魚教育影片,分別為介紹友善賞鯨的「蘭海鯨奇」、親近海洋的衝浪運動「浪人情歌」,以及推廣友善漁業的「饗食鱻境」。
第二梯次之海廢藝術創作課程,秉持與第一梯次同樣的理念,與宜蘭縣梗枋國小合作;透過媒合業者與學校的合作模式進行海廢素材收集與創作。學生成品展示於烏石港驛站,向遊客展演海博館員生活場域所遇到的海廢挑戰,以達到宣達海洋保護的理念。除此之外,作品亦參與烏石港遊艇碼頭玩海人市集展出,連結不同世代和觀點和擴大展示場域的效應,觸及更多民眾對於瞭解海洋議題的動機。
為提供本計畫兩梯次培力課程成果的發布平台,蘭陽博與合作學校及業者共同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課程中的學員、學員家長、課程講師、協助創作的海博館員、主管單位等人員共襄盛舉。「鯨靈與海-海廢鯨魚」創作成果展以蘭博烏石港驛站作為場域,將展場塑造成充滿垃圾的海洋環境,在海中悠游的正是由人類所製造出來的垃圾聚集而成的怪物風鈴們,隨風搖擺的風鈴象徵海中垃圾隨浪潮撞擊,發出怪物般的聲響,一旁則是由垃圾構成的巨大鯨魚,以海中巨無霸的淪陷象徵著所有海洋生物都無法倖免於難。靜態成果展於烏石港驛站持續展覽至8/30,展期結束後已移至創作學校-梗枋國小作永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