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2期-106-108年蘭博家族入校園3-3

《106年-108年蘭陽博物館走入校園教育推廣計畫》/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 

宜蘭博物館家族入校園宣傳主圖
宜蘭博物館家族入校園宣傳主圖

計畫效益及影響

本計畫結合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宜蘭縣各地方文化館等單位共同推動,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協力課程規劃及師資培訓、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協力推動、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及宜蘭縣各地方文化館協力課程執行;眾多單位各司其職、互相提供資源和優勢,因此課程不只受到學校教師的喜愛,甚至成為縣內很實用又珍貴的教育資源,每到開放報名之際,老師們皆會積極爭取這個資源,在課程結束後也會持續與博物館保持聯繫,或追蹤博物館的活動訊息,藉著學校教師間的口耳相傳,或是facebook、部落格等網路媒體將訊息分享給更多學校單位得知,建立了博物館入校園的品牌,更拓展學校的市場,讓更多的宜蘭學生有機會使用到相關的教育資源。

藉著學校教師間的口耳相傳,或是facebook、部落格等網路媒體將訊息分享給更多學校單位得知。
藉著學校教師間的口耳相傳,或是facebook、部落格等網路媒體將訊息分享給更多學校單位得知。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則在培力課程與訊息曝光上給予協助,在官方的facebook粉絲專頁上宣傳、推廣活動訊息,讓未參與入校園方案的家族館舍瞭解博物館入校園的內容,同時重新思考自己的館舍經營與環境教育間的鏈結。

參與的家族館舍也在自己官方的網站或粉專上面分享課程的花絮和心得,讓博物館入校園的推廣訊息所觸及的大眾不只限於宜蘭縣內的學校師生,甚至拓展至其他的觀光客或消費者,強化大眾的心理印象,感受到宜蘭地方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視,以及公私協力、資源共享的合作默契。

參與的家族館舍也在自己官方的網站或粉專上面分享課程的花絮和心得。
參與的家族館舍也在自己官方的網站或粉專上面分享課程的花絮和心得。

在媒體宣傳的效益上,博物館入校園的計畫在106年107年有電子新聞和雜誌報導中有部分篇幅提及,包含北台灣新聞網與天下雜誌報導。同時也有兩部影片在網路上推播分享,前者為發現新台灣-宜蘭博物館家族入校園專題式的拍攝報導,後者為蘭陽博物館的成果紀錄暨宣傳短片,不只在蘭陽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露出,也透過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的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宜蘭豐富多元的地方文化館舍,瞭解家族館舍的教育價值或文化傳承的使命。

天下雜誌2018.11.12報導。
天下雜誌2018.11.12報導。
發現新台灣-106年博物館家族入校園。
發現新台灣-106年博物館家族入校園。
蘭陽博物館環教中心-107年博物館家族入校園。
蘭陽博物館環教中心-107年博物館家族入校園。

在博物館入校園的後續參觀效益部分,106年入校園的學校有22所、107年有24所;108年有20所,其中每年各包含一所偏鄉學校,為求最大效益,本活動在入校園報名上以不重複錄取為原則,以爭取將服務族群盡可能擴大至全縣。因此,3年以來家族館與博物館所服務的學校共有49所,從縣內最北至大溪國小、南至澳花國小,以及宜蘭縣境內最高海拔之學校─南山國小,有些偏遠地區的學校甚至未曾到訪本館,藉由本館的入校園服務,串聯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知識,將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帶入校園,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意願。本計畫所服務的南山國小,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經由107年本館入校園服務,開啟學校學童對宜蘭在地知識的認知,在108年11月全校申請至本館參加環教課程(如下圖所示),顯示博物館在知識傳遞與啟發上,一為學校課程之補充與延伸;二為引發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探索鯨奇:從生理行為、演化還認識鯨豚並探討鯨豚生存的危機。
探索鯨奇:從生理行為、演化還認識鯨豚並探討鯨豚生存的危機。

透過本次計畫,許多學生是第一次認識宜蘭的家族館,有些館舍就在他們的學區或社區周邊,但未必有機會到訪參觀,因此在課程中,都會介紹館舍的地理位置與特色資源,提供學生和教師資訊,以便提高學校和館舍之間的未來合作關係,或加強學生對於社區環境資源的關心和好奇心。許多館舍在課程結束後回饋告知,許多學生在課後與家人實際去館舍參與活動,例如到百果樹紅磚屋聽故事、說故事;又或是學生們到惠美老師的春仔花工作室參觀、創作;也有學生到珊瑚法界博物館參觀認識更多的寶石珊瑚作品。更有些學校老師進一步向家族館洽談戶外參訪的行程,例如勝洋水草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等,這些發酵和延續,就是新的契機,無論對於家族館舍或是學校,彼此能有更緊密的連結,最重要的是真的將在地知識和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傳達給每一個宜蘭的孩子們,培養孩子認識家鄉、認同土地的情懷。

大海小釣手課程:利用釣魚競賽遊戲探討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
大海小釣手課程:利用釣魚競賽遊戲探討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

整體檢討、建議及未來規劃

  1. 問卷結果顯示博物館入校園活動主題有趣且能補充基礎教學其外的知識價值,學校教師願意推薦或曾經參與過本活動後再次帶學生參與,但除蘭陽博物館針對不同年級設計三套課程入校操作,其餘參與的家族館舍目前皆各僅有一套課程,造成學校欲重複參加同一館舍課程卻無從選擇的現象,未來建議協助及鼓勵家族館舍發展適合不同年齡層之特色課程。
  2. 課程與在地知識連結性高,但與學校課程的連結性較低,顯示未來在課程設計上若能與學校各課程領域相關性加強,延伸學習效果更加卓越。
  3. 家族館舍在授課時間掌控部分是共同的挑戰與困境,如頭城農場的課程豐富且DIY較為複雜,雖觀課及討論課程教案時已刪除部分內容且延長時間規劃為50分鐘課程,卻仍然因學生臨場狀況而有超時情形發生,建議未來增長課堂時間為2節課已及增加偕同助教人數,讓學生有更好的吸收與更深刻的體驗。
  4. 為求環境教育長遠發展,建議未來可嘗試向學生酌收部分費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0-50元為學生較能接受的收費區間。
  5. 本次計畫增能,因觀察到家族館舍的講師許多都是產業第一線的服務人員,不僅擔負解說或教學的工作,許多人同時身兼產品銷售和推廣,在面對班級學生的教學時,比較缺乏場控與現場應變的能力,因此課程安排從原先是專業知能的課程為主,後來調整為實務經驗或案例分享為主的形式,目的是透過更多操作式的課程或工作坊,讓家族館舍的講師們,能提升教學能力。爾後的培力課程安排前,建議可實地走訪家族館舍,多方認識、討論,以更符合培力需求,優化教學品質。

影片

發現新台灣 宜蘭博物館家族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