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2期-蘭博脈動「石港深深畫蘭陽」─烏石港的回憶與探訪

張文義  /  復興工專國貿科講師

一、前言

烏石港的存在,早在漢人於嘉慶元年(1796)大舉入墾宜蘭之前。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為自然因素,由於宜蘭平原屬沖積平原,河川上源發自高山,於出山處則潛入地下,待中下流處則又流出地上,並匯集其他支流,小溪的溪水,形成大溪,然後東流,並切割、沖刷宜蘭海岸特有的沙丘,最後注入海洋,形成有航運便利的河港。自蘭自古有蘇澳、東港(加禮遠港)和西港(烏石港)等三港口,其中東港和西港為典型的河港。

 

據文獻記載,比漢人更早居住宜蘭的平埔族人,如:噶瑪蘭人,很早即能用大樹,挖空之後做成的莽甲(獨木舟)行走於河道之間。而漢人在康熙二十二(1683)年台灣被納入清朝版圖後,已經有人陸陸續續冒險前來這個當時尚屬後山的化外之地,與原住民做些以物易物的貿易。這些人到底經陸路或海路進來宜蘭,由於缺乏文獻記載,不得而知。

 

由於漢人對宜蘭最早的稱呼蛤仔難,此名稱與台灣各地有很多「番語漢譯」的情形一樣,如:羅東,即源自原住民稱猴子為「ROTON」,漢人取其漢譯,蛤仔難也是取自「KAVALAN」的漢譯。由於漢人入蘭拓墾土地,不經意間發現烏石港的存在,便直接以蛤仔難命名。所以,以漢人的立場來看,烏石港的最早稱呼為蛤仔難港。而歷史文獻最早出現蛤仔難港的是寫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諸羅縣志」。其文日:「蛤仔難港,港有三,合諸山、灘流與海潮會,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於港之左右」。這是當昧官方文獻對烏石港的印象。

二、西勢大溪

前面講過,宜蘭屬於沖積平原,而且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所以河川均往東流,然後注入大海。而平原中央,卻好有一條清朝叫做濁水大溪或濁水溪(現稱蘭陽溪)的溪水經過,把平原切割成溪北(西勢)和溪南(東勢)。與濁水溪同源,但位在西勢的所謂「西勢大溪」,即形成烏石港的主要河川。據文獻的記載,其流向和經過的地點如下:「從玉山腳發源,出大叭哩沙喃口,至內崩山,與東勢之濁水分支,由圳頭、大三龜、胡鰍斗(位在員山鄉公所後方一帶)金包()股,六、七結,繞過三結,東轉至下渡頭淺澳來成港道,北匯烏石港入海。這條河道原本在下渡頭之後,轉東北向,流經現在壯圍鄉的古亭,然後沿沙丘,經大福的車頭等地,再流過現今頭城鎮的媽袓廟前的青雲路,約在青雲路北橋附近,折向東北,最後注入大海,形成所謂的烏石港。

 

這條河道於光緒十八年(1892)因洪水氾濫, 沖刷堤防,致使其原本流向東北的河道,於現今宜蘭市下渡頭一帶,轉向東南,經壯圍鄉廓后,然後注入濁水溪,流入大海。這個河道,即現在的宜蘭河。同時也因為這樣改變了烏石港的命運,上流的河水已經不能注入以增加流量,當然非淤積不可,何況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之前的光緒九年(1883),有一艘美國大型角板船因觸礁而沉沒於烏石港河道口,更使得原本出海口即很小,且有淤積問題的烏石港,一蹶不振,最後化為一池春水而已。

三、烏石港

左圖為烏石礁/右圖為新修建的烏石港
左圖為烏石礁/右圖為新修建的烏石港

前面講過,烏石港最早的名稱為蛤仔難港。後來為什麼變成烏石港,可能與漢人大量入墾宜蘭有關,尤其是港中矗立著高大的烏礁石,是其得名的主要原因。

 

烏石港自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三章泉粵三籍流民入墾宜蘭,到光緒九年(1883)淤積為止,其間只不過八十七年而已。也就是說,作為清朝宜蘭主要對外海路交通港口,烏石港的生命,不過八十七個寒暑而已,事實上,時間雖短,但烏石港的角色,卻不容忽視。尤其因為烏石港的航運,帶動了頭城的繁榮與發展。例如:十三行遺跡、頭城古街等等等,都曾風光一時,令人懷念。俗話說:「有盧家厝,無盧家富; 有盧家富,無盧家厝」,其由來即與烏石港,息息相關。然而,烏石港一旦淤積,失去航運利時,則頭城古街、十三行等繁榮景象,便逐漸消失而一去不返了。歷史的無情、無奈的洪流當中,人類雖然自信滿滿,實際上只不過海差一滴一片浪花與泡沬而已。

 

此外,由於烏石港的雲雨,以及其擔負出口宜蘭稻米的重責大任,特別是其觸目驚心,有點突兀,卻又浪漫的烏石,更引起流官蘭陽的詩人墨客們離鄉之情。同時也由於他們的多愁善感,甚至鬱卒心情,化作句句詩詞,使得烏石港被歸為所謂蘭陽八景之一。亦即石港春帆。以烏石港為題材作詩,最有名的如下三首:

 

(1) 烏竹芳<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那知一名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

 

(2) 柯培元<港口晴明點翠螺,船頭風的動先纖蘿,今年節氣迎春早,半夜潮聲到客多。浮海白雲低近水,開帆細雨不揚波,天邊鷁首如飛鳥,指點艅艎頃亥過>

 

(3) 陳淑均<水流天外海孤懸,幸有恩波及褔泉,港小能容舟入口,帆低不礙石多拳。斜風撐出濤三尺,細雨收來幅十聯,贏得人裝書畫稿,滿江都喚米家船>

 

這是詩人墨客在後山--宜蘭當官之餘,對烏石港的一種描述與寄情方式。可當文學來看,亦可於其間尋找當時烏石港的點點滴滴。

 

有關烏石港的回憶的描述不少,以下舉田野訪談資料為例。據世居頭城鎮港口里的柯其順先生回憶,依岳父的描述,早年的烏石港,每當黃昏,落日於東邊山巒尚未完全不見時,其餘光照在烏石港內的船帆上,形成帆影點點的景象,很是美麗、漂亮。

 

此外,據今年高齡九十歲的張康清女士的回憶,小時候,孩童吵著要吃糖果或其他零嘴時,往往都得到父母親如下建議與責罵:「你去烏石港,牙齒磨磨咧」,意思是不用想啦!可見烏石港不止是詩人墨客唸詩弄月的對象,也是父母親罵小孩的一種巧妙運用。

四、結語

烏石港如今只剩下一灘池水,和原本即存在的烏礁石而已。而新建的現代烏石港工程為了港道景觀,卻把烏礁石和池水圍籠在寂寞的角落,令人憑悼、懷舊。據縣政府的規劃,將來的烏石港為所謂「藍色公路」的重要港口,同時也是蘭陽博物館的所在。這些現代人的設計與思考,是否能帶動烏石港另一波的回憶與懷念,筆者實在不敢太樂觀,因為人類的力量實在有限,光有理想是不夠的,必須天時、地利的配合,甚至謹慎小心、步步為營才可以少犯錯、減少瑕疵,當然,更希望未來的烏石港能夠重生、從新出發。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