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宜蘭農校遺址搶救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發掘層位與堆積

改寫自《宜蘭農校遺址受宜蘭大學污水處理系統工程C管廊開挖影響部分之遺址搶救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第四年工作報告書》

發掘前建築基地鳥瞰2007.11.13
發掘前建築基地鳥瞰2007.11.13

編按

近十年來因為宜蘭農校改制大學,校園建物翻新,長期以來被懷疑已不復存的宜蘭農校遺址,藉此進行了數次監看調查以及搶救發掘工作。歷經的計畫項有四,先後包括宜蘭技術學院田徑場及地下停車場施工週邊之探坑調查(YLNH-I),宜蘭農校遺址受宜蘭大學污水處理系統工程C管廊開挖影響部分之遺址搶救發掘(YLNH-II),宜蘭大學綜合教學大樓興建之探坑調查(YLNH-97)以及監看作業(YLNH-97B)。

 

由於「宜蘭農校遺址」之發掘,除有灰坑、墓葬、建築遺構等許多現象外,並出土大量的陶、瓷、石、木、金、珠飾等文化遺物與生態遺留,不僅可見史前舊社時期的遺物,晚近日治及光復前後時期的遺物與遺跡也有發現,這些豐富的出土資料是人類的共同文化資產,必須好好珍惜、保存與維護,因此本報告整合提出此四次發掘調查監看之考古工作成果,蘭博電子報摘自此成果內容對遺址概述、各項計畫過程、遺址文化內涵做逐期刊載。

發掘層位與堆積

雖然在民國95 年對於污水處理系統工程中A、B 管廊工程進行監看作業時,曾在宜大校園的西半側,就AB 管廊內已掘起於地表的部分廢土土方進行局部檢視,但歷次的發掘和監看工作,仍集中在宜蘭大學校園的東半側。

 

而按所見之校園東半側的地層內容,可以南道路為界,區分為南道路以南,含有舊社文化層,即第一次與第二次發掘的大部分坑位;以及南道路以北,無舊社文化層,即主要為97 年調查監看作業的範圍。

(一)宜大校園南道路以南區域

宜大東半側南道路以南區域的坑位有:YLNH-I P2P3P4 的分散坑位(以下以I-加坑號表示),以及YLNH-II P2-P25 的連續坑位(以下以II-加坑號表示),共27 個坑,所見地層海拔分布為736-260cm,層位包括有包含現代建築級配及現代擾亂層在內的表土層、堆積層、舊社文化層、生土層,其中,表土層和堆積層會見到有光復前後的遺留和遺物。

 

因為是YLNH-II 的發掘是連續坑位,地層觀察較為完整,由II-P14 的位置,可以觀察到人工發掘之前的現代建築層的堆積,由低而高看來,海拔高度460-480cm 為含有磚塊的混凝土鋪面,480-500cm 為填土石含大卵石,500-510cm為砂石級配,510-520cm 填土石,土色偏黃,520-530cm 為瀝青鋪面,530cm 為原地面高度,530-540cm 為洗石子的花圃基石,550-598cm 為洗石子花台,598-650cm為洗石子花台椅背,650-736cm 為地下停車場洗石子水泥牆面。而P11 東牆上的堆積亦同,但於海拔深度460-490cm 有變化,填土內含建物廢材、磚土等。

 

以下分層說明發掘之地層堆積:

 

1、表土層:

可見日治時期至戰後的生活遺物和大量的建築材料遺留,且甚至有深淺不一的擾亂,其中可見更晚近的遺物。本層土質多樣,包括黏土、壤土、黑砂、礫石、焦炭渣等,出土遺物以磚塊、瓦片最為常見,另因擾動較深帶入零星如幾何印紋陶、硬陶、玻璃珠、錢幣等遺物,亦偶見被掘起。在發掘最南側的II-P19-25 因為近代擾動很深,整坑幾乎皆為表土層,部分擾動的年代可能很晚,推測是近期校區工程進行時堆塡廢棄物的位置。

於II-P9-P10Eex 東界牆上,可以看見本層下緣有厚度約3-8 公分細焦炭渣層,應是光復前後時期宜蘭農校的操場位置。而在II-P10-P9 西界牆上則可以看見本層打破堆積土層L2,甚至擾及文化層之擾動極深的情形。

 

2、堆積土層:

土質為黏土,普遍有兩個層位,上層偏黃褐色,土質較厚實,發現遺物少許,下層土色偏灰且較上層為薄。本層位亦可見零星陶片、瓦片、玻璃珠等遺物出土,但數量不多,偶見打破L3 的現象,是為日治時期以及戰後的遺留。

於II-P8-P10Eex 東界牆上,可以看見本層的下緣普遍有灰色或灰白色的靜水沉積,即(2)-1,甚至在堆積較厚的下緣位置有出現較硬的灰白色黏土層,即P10BEex東牆上之(2)-2。如下圖所示。

 

3、文化層:

土色偏黑,土質較鬆,出土遺物及現象均多,包括幾何拍印紋陶、安平壺、硬陶、瓷器、各式玻璃珠、磨石等遺物,還有獸骨、獸角、貝類、植物種子、木炭等遺留,以及灰坑、墓葬、木柱群等現象。界牆上有時可見本層打破生土層形成下凹的形狀,有的則有明顯的帶狀灰燼。往南文化層厚度有趨薄的趨勢,探坑II-P15 的文化層高度似乎偏高且厚度較薄,挖土機清除表土時該文化層已被破壞,故無此層,而II-P16 則明顯可見文化層較北面其他坑位為薄的現象,最南側的探坑P19-25 因擾動較深,幾乎不見文化層。

於II-P8-P10Eex 東界牆上,可以看見本層有數次打破L4 和L5 的情形,在P8BEex 東界牆上的狀況,應該是光復前後時期的水溝挖掘擾動並且下壓了文化層中的灰燼層。而P10Eex 東界牆上,屬於文化層的灰坑現象也有打破L4、L5 的情形。另外於II-P10-P9的西界牆上,可以見到墓葬編號M10,以及南北溝狀灰坑現象H12的地層斷面。

 

4 生土層:

可再分二層,上層土質為黏土含砂,土色為黃褐色,遺物少,多為文化層向下滲透的遺物,或稱滲透層,下層土質為砂土,土色偏橄欖灰,土質純淨無遺物。

宜蘭農校遺址II-P8-P10Eex東界牆斷面地層示意圖
宜蘭農校遺址II-P8-P10Eex東界牆斷面地層示意圖
宜蘭農校遺址II-P10-P9西界牆斷面地層示意圖
宜蘭農校遺址II-P10-P9西界牆斷面地層示意圖

(二)宜大校園南道路以北區域

宜大東半側南道路及其以北區域的坑位有:YLNH-I 的P1、P5,以及YLNH-II的P1、YLNH-97 的P1、P2、P3,共10 個坑,坑位皆分散。而YLNH-97B 監看作業中,雖沒有進行坑位發掘,但有地層紀錄。

本區域所見地層海拔分布為5 ~ -4.5m,層位包括有表土層、光復前後文化層、自然堆積層等,僅有海拔高度4-5m 的位置有出現舊校舍的建築遺構,以下至海拔-4.5m 左右皆為沙土、壤土、黏土互層的自然堆積(見邱水金等2008a、2009a)。
以YLNH-97 之P3 為例,說明光復前後文化層的堆積情形。

 

地層內容說明如下:

 

(1)表土層:

5Y5/1 灰,北牆上緣地表佈滿雜草,往下則土色變淡,地層內密佈細草根,有碎磚、小礫石、混凝土塊、鐵線、塑膠等擾亂物。

 

(2)褐灰色壤土層:

土色為5Y4/2 灰橄欖,土質為壤土,含有黑瓦、紅磚等建材,為光復前後文化層,本層在東牆上向下打破地層(3)。近結束面有一層礫石與黑砂層。出現在海拔500cm-450cm 的位置。

 

(3)壤土含砂層:

土色為10Y4/1 灰,土質為壤土含細砂,土色較上層深,厚度大約15cm,各牆上分佈厚度頗一致,但局部被打破,並不相連,推測可能是地層(2)向下的滲透層。約出現在海拔470cm-450cm 的位置,下界平緩而漸變。

 

(4)灰色黏土層一:

土色10Y4/1 灰,黏土土質,上緣含水銹明顯,純淨無遺物。具明顯而平滑的下界,約出現在海拔460cm-400cm 的位置。

 

(5)灰色黏土層二:

土色10Y3/1 橄欖黑,黏土含細砂,土色較上層深,且略為鬆軟,純淨無遺物。約出現在海拔410cm 以下的位置。

宜蘭農校遺址97-P3A北牆、東牆斷面圖
宜蘭農校遺址97-P3A北牆、東牆斷面圖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