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2期-博物館視野「宜蘭數位博物館第一期建置計畫-老照片數位化」介紹

陳金奇  /  宜蘭縣史館館員

一、緣起

文物數位化是近年來的趨勢,對於博物館而言,數位典藏的技術發展下,使得博物館典藏品的管理有明顯的改變,除了傳統實體文物的展示外,數位博物館的建置不但讓珍貴史料得以數位化永久典藏,同時並兼具教育學習的功能。在國科會自1998年開始規劃「數位博物館」計畫以來,2001年擴大為「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行政院文建會也從1999年開始規劃建置「國家文化資料庫」,2002年選定四個縣市推動示範計畫,宜蘭縣為其中之一,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於20027月開始進行「宜蘭數位博物館第一期建置計畫」,第一期計畫為期六個月,選定宜蘭縣史館的館藏老照片進行數位典藏工作,一方面是為了搶救已逐漸消失的歷史影像紀錄,另一方面也藉由數位化的管理,使得各個時期宜蘭的歷史發展與地景地貌的變革,或是不同時期的庶民生活文化,得以有效保存與維護宜蘭在地的重要歷史影像,並且便於民眾查詢、使用。

二、計畫簡述 

主要分為兩大工作目標,一是資料內容的詮釋工作,以宜蘭縣史館蒐藏的老照片為範圍,由內容專家組成詮釋資料小組,分析各類館藏照片的價值性、實用性與執行難度,並且評估六個月內可完成的件數,初步選定六大類別的照片進行整理與篩選工作,淘汰重複、價值性較低的照片,挑選出具有數位典藏價值的照片,以進行後續數位化工作。依據文建會所訂定之「老照片Metadata詮釋資料格式」,進行調查、考證後加以撰寫詮釋資料。俟詮釋資料及數位化作業完成後,匯入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另一是影像數位化工作,老照片之影像數位化作業,由於原件規格種類繁多,如正片120、正片135、負片135、照片3×54×6等,且部分原件保存狀況不佳,或有霉斑與褪色的情況,因此於數位分色前,先進行原件的清潔。掃描設備採用高階滾筒式掃描機,委由專業影像分色公司執行掃描工作,並參考行政院文建會所訂定之規格,將掃描後產生之影像檔製作成TIFFJPEGGIF等三種電子圖檔,分別為永久典藏、資料參考、預覽影像之用途。

 

本計畫之照片數量為6,671張,其類別及規格(如檔案下載)。

 

針對上述六大類之數位化內容,分述於下:

(一) 19501970年代宜蘭縣圖像:

內容包括光復初期到1970年代宜蘭各地住民活動、史蹟文物、政治與文化、宜蘭士紳人物等多面向影像。宜蘭縣文獻委員會裁撤後,移交宜蘭縣政府民政局,後又移交至宜蘭縣史館,這些圖像紀錄可彌補文獻之不足、也捕捉了宜蘭的昔日風貌。

圖一宜蘭市渭水路宜蘭水利委員會全景。宜蘭縣史館提供
圖一宜蘭市渭水路宜蘭水利委員會全景。宜蘭縣史館提供

(二) 宜蘭縣風災、水災照片:

紀錄民國4060年代宜蘭境內風、水災狀況,內容包括災害氾濫情形、勘災、搶修工程、防洪等,例如民國51年歐珀颱風、民國74年尼克森颱風等,這些照片除了反映天災對宜蘭的影響,也紀錄宜蘭預防災害的措施等,為宜蘭發展保存另一種圖像紀錄。主要為宜蘭縣政府所拍攝。

圖二1986年9月艾貝颱風大同鄉瑪崙溪攔沙壩之災情。
圖二1986年9月艾貝颱風大同鄉瑪崙溪攔沙壩之災情。

(三) 1980年代蘭陽史蹟文物圖像:

這批圖像為清代末期至1980年代宜蘭各地所蒐集的文物圖片,蘇花古道、寺廟匾額、碑碣拓本、吳沙故宅、宜蘭市護城河等,因宜蘭境內許多的歷史建築或文物,已隨時代變遷而消失或遭破壞,這些圖像對於紀錄宜蘭早期的鄉土文化和史蹟文物深具價值。

圖三1950年代頭城鎮林廣懷修橋捐題碑拓本
圖三1950年代頭城鎮林廣懷修橋捐題碑拓本

(四) 1996年宜蘭縣圖像全紀錄:

宜蘭縣政府委託攝影家賴春標先生,以1996年為拍攝基準年,依照自然環境、人文設施、人文活動、重要產業、原住民族、宜蘭紀念日等六大類,遍及宜蘭各地用正片深入拍攝,是以影像完整而有系統的紀錄本縣的各種風貌,除可供欣賞典藏之外,更有比較研究的價值。

圖四俯瞰宜蘭市台灣鐵路局宜蘭站。宜蘭縣史館提供
圖四俯瞰宜蘭市台灣鐵路局宜蘭站。宜蘭縣史館提供

(五) 宜蘭縣歷史空間:

由陳財發先生自1980年代起所拍攝宜蘭縣境內各重要古蹟與歷史建築,藉由主題性的拍攝紀錄,輔助後人了解宜蘭歷史人文發展等相關歷程,內容包括宜蘭境內石敢當、日治軍事遺址、古今碑碣等,是從歷史層面探討宜蘭的地景風貌。

圖五五結鄉鎮安村渡船口遺址。宜蘭縣史館提供
圖五五結鄉鎮安村渡船口遺址。宜蘭縣史館提供

(六) 棲蘭林區生態相關影像:

影像內容包括棲蘭山林區天然檜木純木林相、鴛鴦湖保留區珍稀水生植物、違規伐木現場等,為賴春標先生於1996年拍攝,是以生態角度紀錄宜蘭,對於宜蘭的生態影像保存、或是為教育推廣之用等均頗具價值。

圖六1998年棲蘭山林區鴛鴦湖水生植物分布大景。
圖六1998年棲蘭山林區鴛鴦湖水生植物分布大景。

三、主要工作內容

(一) 專案流程規劃

工作實施流程圖(如檔案下載)。

(二) 詮釋工作重點

進行詮釋資料撰寫工作之前,內容專家需針對詮釋相關工作共同討論,釐清詮釋方向,並制定基本規範,以達詮釋工作與詮釋資料內容之完整性。主要工作重點如下:

 

(1)擬訂詮釋資料表各欄位之撰寫規範由詮釋小組共同逐項欄位釐清詮釋內容,並擬訂metadata各欄位撰寫規範,以不同屬性照片的「主要題名」命名方式說明如下:

  • 事件:「公元年代(世紀)+鄉鎮市名(必要時加村里名,及小地名)+事件全稱+事件主景」,例:1996年礁溪鄉二龍村二龍競渡船祭。
  • 人物:「公元年代(年齡層,如:老年,中年,壯年,青年,幼年)+族群別(國別)+主要人物之姓名(無姓名改為年齡層及性別)+動作」,例:19世紀下半葉噶瑪蘭人壯年男性合影。
  • 建物:「19鄉鎮市名(必要時加村里名,及小地名)+建物名+建物局部位置及其名稱+景深(如:全、遠、中、近、正、側、背景)」,例:宜蘭市昭應宮正殿龍柱近景。
  • 地景:「鄉鎮市名(必要時加村里名,或大地景名稱)+地景名稱」,例:頭城鎮竹安里得子口溪出海口;「拍攝者所在之鄉鎮市名(必要時加村里名,及小地名)+地景名稱」,例:自員山鄉北區公墓山頂遠眺宜蘭市。
  • 人工物件:「公元年代(世紀)+鄉鎮市名(必要時加村里名,及小地名)及小地名+人工物件之正式名稱」,例:羅東鎮興東路西側乙座電影看板。
  • 自然產物:「鄉鎮市名(必要時加村里名,及小地名)+自然產物之正式名稱」,例:冬山鄉珍珠村冬山河畔小白鷺

主要工作項目(如檔案下載)。

(2)訂定詮釋資料撰寫表

爲便於撰寫,擬定「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照片詮釋資料表」,詮釋資料依據metadata格式,主要分為識別資料、作品名稱、創作者、日期時間、時空涵蓋範圍、來源、簡述、主題與關鍵詞、關連、語文、資料格式、資源類型、出版者、其他貢獻者、權限範圍等十五個主要欄位所組成,內容專家將該筆照片相關詮釋內容填寫於表內,再將詮釋資料表之內容鍵入文建會Metalogy系統。

 

(3) 數位化檔案之命名規則

依循國家文化資料庫所規範之命名規則,其規範中之「物件代碼」需由執行單位自行制定,經共同討論研擬,以作為本專案與將來其他宜蘭老照片數位化檔案命名之依據。

 

A.檔名結構:

單位代碼 - 物件類別 - 物件代碼 - 多部份之序號 - 使用目的. 附屬檔名

 

B.範例:

  • 有一張正片135的原件掃描作典藏用,其檔案編號為:cca100051-HM-pt101_000001-0001-u.tif
  • 有一張負片120的原件掃描作影像預覽用,其檔案編號為:cca100051-HM-pt202_000001-0001-t.jpg
  • 有一張3×5的照片掃描作影像預覽用,其檔案編號為:cca100051-HM-pt302_000001-0001-t.jpg

 

C.說明: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為cca100051,史料類物件類別為HM,物件代碼照片類宜蘭縣史館自訂為pt。

     

(三)影像數位化規格之規範:

本計畫數位影像之電子圖檔,高階TIFF檔案採CMYK模式,中階JPEG與低階GIF檔案採RGB模式,根據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針對平面影像資料的影片數位化規格之範疇(如檔案下載)

四、後記

本文僅以概略性介紹的方式,說明專案執行經驗與老照片數位化方法,史料數位化是未來的趨勢,並且也是跨領域的結合,「宜蘭數位博物館第一期建置計畫」所進行的老照片數位典藏工作,對於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而言,不但充實了資料庫的內容,並建置了一套老照片數位化作業模式,樹立史料數位化典藏管理機制,有助於文化資產之維護保存。若以數位博物館的功能層面而言,它具有典藏、展示、教育及研究等四大項功能,本計畫目前已完成數位典藏的工作,未來努力的目標,是如何將數位影像與詮釋資料,展示成為更具內容性、主題性與兼具教育性的終身學習功能,並且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得數位博物館得以延伸至個人與家庭,提供更快速、正確的檢索服務讓民眾與典藏品直接互動,以作為研究工作的基礎。目前已將完成的數位化資資料建置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網站,可由首頁進入後點選「藝文資源」-「宜蘭老照片」,即可查詢、下載與檢索。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