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2期-頭圍登瀛吟社的文學風華-3

陳麗蓮

─摘自「蘭陽傳統文學史料蒐集與整理」成果報告書

登瀛吟社創社地──喚醒堂。
登瀛吟社創社地──喚醒堂。

登瀛吟社活動

登瀛吟社活動與全臺詩壇同步,從「社內詩會」至「全島徵詩、聯吟大會、外社互動、詩作出版」一項都不缺,以下分述之。

(一)社內詩會

依《登瀛吟社社規》第十一條第四則,可知該社每月舉行例會的時間為每月初三及十八。但由昭和2(1927)《頭圍登瀛吟社擊鉢吟錄》史料,顯示社規規定擊鉢例會時間,僅供參考用,並沒有被嚴格的執行。該社每月擊鉢的日期互有變動,基本上每個月大約有四至五次聚會,由抽籤決定值東順序。

 

《登瀛吟社詩集》有另一種值東的方式,它是以序號排定,即一番、二番至十二番的「順番」排列,每一番有二人,且有二組順番的資料。可見該社的詩會值東方式並非固定不變。

 

登瀛吟社例會以盧纘祥值東時場面最為盛大。每次交卷人數819人不等。依筆者統計結果,昭和6(1931)至昭和16(1941)例會最多,是該社最為活躍的時期,其中又以昭和1011(19351936)發表15次詩題最多,其次為昭和14(1939)發表11次。[1]第二期〈三月殘花落更開〉課題,陳子經、陳志謙父子一同參加此次例會,父子競技,發表詩作,洵為美事。

 

報載該社社內例會的舉辦地點有喚醒堂[2]、盧纘祥宅第[3]等地。依據《頭圍登瀛吟社擊鉢吟錄》(昭和丁卯年)的紀錄,社員們大部分利用工作之餘,晚上八點至十二點之間的時間聚會,例會地點喚醒堂9次,慶安堂5次,集興堂1次,陳書宅2次,盧纘祥宅2次,莊芳池宅1次,蘭池1次,武營靜養齋後山頂1次。觀察這些例會地點,於自宅舉行集會的三位社員都先後擔任過社長,是該社有份量的人物,故有能力及號召力,鳩集社員。「喚醒堂、慶安堂、集興堂」三者是鸞堂,足見該社與鸞堂關係密切,尤其喚醒堂為該社發源地故舉行社內例會的地點大多在此地。「蘭池、武營靜養齋後山頂」為頭城地景,二次例會時間因地致宜異於平時,詩題則與景致相關連,端陽午後於蘭池亭臺撰寫〈蘭池魚躍〉,重陽午後登山以〈盲樵〉為詩題,徜徉家鄉山水,愜意悠閒。

 

(二)全島徵詩

昭和6年(1931),登瀛吟社陸陸續續以具地方特色的詩題廣向全島徵詩,傳達推舉家鄉地景的地方認同意識,這些徵詩新聞及評審結果分別刊登在《台灣日日新報》、《詩報》,請參考附件一:登瀛吟社徵詩一覽表[4]

前六期徵詩題皆屬於頭城管轄範圍內,第一期以首位成功開墾蘭陽平原的漢人名字為詩題,由詞宗葉文樞取三十名,並「附本社課卷」載於報刊。二至七期皆為宜蘭地景。這樣的詩題命意本身,深具濃厚的地方色彩。

 

該社共七期的全島徵詩,「龜山朝日、北關海潮、嶐嶺夕煙、蘇澳蜃市」共四期的詩題名皆取自清代蘭陽八景(龜山朝日、嶐嶺夕煙、西峰爽氣、北關海潮、沙喃秋水、石港春帆、蘇澳蜃市、湯圍溫泉),是該社對蘭陽古八景的詠嘆,從今日的頭城開始,延至礁溪,其後擴及許多社員的工作地──蘇澳。[5]第三期「大里漁燈」是新興的地景,說明登瀛吟社吟不僅吟詠蘭陽古八景,亦隨著地景的轉變,讚頌蘭陽新地景,建立新的地景認同,有意讓全臺詩人認識古今蘭陽景致之美。

 

(三)聯吟大會

參與聯吟大會為傳統詩社的重要活動,詩友切磋,練筆力,練視野,少不了這樣的場合。若能在聯吟大會得到詞宗的賞識入選得第,更是詩藝成就的肯定。喚醒堂保存的文物中有一幅登瀛吟社社員「恭祝全島聯吟大會優選」的掛軸,儘管顏色已斑駁,齊心祝賀之情難掩。

 

昭和7年(1932)年10月16日,第二回台北州下聯吟大會由登瀛吟社主辦,是頭圍一大盛事:

 

    臺北州下第二回聯吟大會去十六日開於頭圍公學校,而驛前高懸緣門表書「萃臺北英才,二次聯吟留爪印;振瀛東風雅,三秋      高會啓頭圍」一聯對。左設休憩所,各地吟友皆搭十二時前後列車,接踵而至。定刻煙火一發,登瀛吟社外州下十九社,社友      齊聚於同校校庭撮影紀念,然後入會場。首由登瀛吟社代表者盧纘祥氏起述禮辭,並讀祝詩祝電,次即推杜仰山、張一泓氏為      首唱律詩詞宗,歐劍窗、王子清兩氏為次唱絕詩詞宗。續舉許劍亭、陳心南、黃笑岩、顏受謙、陳復禮五氏擬首唱〈漁舍〉韻      十一真,張長懋、高文淵、卓夢菴、莊贊勳、蔡清揚五氏擬次唱題為〈秋晴〉韻四支,一同鈎心鬥角至六時交卷。比入吟宴席      間,仍由盧纘祥氏敘禮,張長懋氏代表出席社員道謝,盡歡,八時筵撤,一同再到會場。既而榜發,首唱為葉文樞、蔡清揚掄      元,左右四十名社員各由主催社員分與贈品及紀念杯,直至鐘鳴十二而散。又是日該地寄附者甚多,內葉文樞先生寄贈《全閩      擊鉢集》竟被合點最高者盧纘祥氏所獲,點數如下:(1)143盧纘祥。(2)115杜仰山。(3)108葉文樞。(4)105張一泓。(5)100蔡      清揚。(6)95顏受謙。(7)95小冬郎。(8)86陳鎔經。(9)80吳春麟。(10)79高楊柳。(11)76吳如玉。(12)76陳望遠。[6]

 

登瀛吟社主辦台北州聯吟大會,共計有十九社吟友搭火車來到頭圍,瀛社杜仰山、歐劍窗,鐘亭吟社張一泓,蘭社莊贊勳等重量級人物皆到場,詩友齊聚頭圍公學校展技逞才,主催社熱心招待,掀起聯吟雅集的高潮。

 

北部各詩社組成的「北部同聲聯吟會」,由各社輪流值東舉辦,昭和8年(1933)年6月17日由登瀛吟社主催擊鉢聯吟會,[7]會場就在頭城文教發軔地──喚醒堂,當時製作的邀請函與聲明書至今仍存,是呂營陳珍藏的史料。

 

繼1932、1933年舉辦聯吟大會之後,目前史料顯示,三年後登瀛吟社才再次主辦聯吟大會,且規模勝於以往。1936年6月27日登瀛吟社召開定期總會,決定將「台北州下聯吟大會」與「登瀛吟社十五週年」聯合舉辦。[8]同年10月17日,接連兩天的聯吟活動,在頭城熱鬧登場。這次合辦的相關史料,當時負責印刷組及代理總務組的呂營陳細心的保留下來,有: 

  • 邀約請柬
  • 邀請函與聲明書
  • 兩天的活動流程
  • 第十回台北州聯吟大會籌備委員名冊
  • 第十回台北州聯吟大會活動當日資料信封袋
  • 登瀛吟社創社十五週年品評用箋
  • 登瀛吟社創社十五週年宴席菜單

豐富的史料讓我們得以推想詩社活動細部的運作方式,藉以觀察社員們如何經營大型的活動,完成承辦聯吟大會的使命。

(四)外社互動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1930)226詳細刊載「頭圍登瀛吟社第四回總會」的熱鬧場面,[9]《登瀛吟社詩集》最後一頁記載此次總會的來賓及本杜社員名錄,顯示該社與宜蘭、基隆、平溪、雙溪等地區的詩社,因地緣之便,相互的交流較多。有基隆網珊吟社李石鯨、王水龍;鐘亭吟社楊靜淵、張鶴年、周士衡、張一泓。雙溪貂山吟社許桂珠、吳麟祥、張廷魁、連文瑫。宜蘭蘭社陳金波、李琮璜、莊贊勳、林本泉、黃天送、蔡庭柯、張振芳、石壽松、李紹蓮等各社詩人來到頭城共襄盛舉。

 

1937年,登瀛吟社還加入基隆大同、雙溪貂山、九份奎山三吟社組成的鼎社。鼎社由張廷魁、吳如玉、張一泓主持,登瀛吟社加入後,每年四季輪流值東聯吟,春由大同,夏值貂山,秋屬奎山,冬歸登瀛吟社。

 

鼎社成立於昭和11年(1936)十月,到昭和16年(1941)七月不知何因中斷。《詩報》上刊登鼎社擊鉢資料共十期,第三期即見盧史雲之名,第七期有盧史雲、游象新、鄭指薪等登瀛吟社員參加。[10]登瀛吟社員從1937年至1941年即以鼎社名義在《詩報》上發表詩作,可見登瀛吟社1937年四月之前已加入鼎社活動。[11]

 

1940年10月20日,輪到登瀛吟社主辦鼎社聯吟會,地點選在社長盧史雲宅第,當天由基隆、瑞芳、雙溪方面來的吟友眾多,合計五十餘人。聯吟會午後一時三十分開始,登瀛吟社社員林才添司會,盧史雲代表主催社敘禮,許梓桑代表鼎社起述祝辭,繼開擊鉢會,首題〈草嶺風〉,推許梓桑、李石鯨為詞宗。次題〈渡江楫〉,推吳蔭培、蔡清揚為詞宗。賓主盡歡至晚間八時許散會。[12]

 

1941年鼎社聯吟會,盧史雲帶著社員一同與會。此次詩題「金鵄」,詞宗由盧史雲、陳望遠擔任。登瀛吟社員炳文、振芳、芳池、蔭庭都有詩作入選。[13]同年6月,鼎社〈黃金夢〉聯吟會,詞宗為曾笑雲與張廷魁,登瀛吟社員陳阿榮(維藩)有詩作入選。[14]以上為詩社與詩社之間的互動,除此之外亦有社員間私下往來的交遊情形,說明詩友間的情誼非僅限於詩藝上的切磋。

 

登瀛吟社員與星社、瀛社社員杜仰山,交情匪淺。杜仰山曾致信呂營陳,從信函內容可知他們曾經有組織義會的打算,後因其子從軍一再耽擱。

 

杜仰山(1898-1969年),生於台北,名天賜,號爾瞻,別號景軒。名詩人趙一山(劍樓)弟子,1914年與同門駱香林、李騰嶽、黃水沛等人共組「星社」,曾加入瀛社。[15]他為台灣早期的詩人、漢學家、易學家,自號劍星,世業儒,性恬退,中歲好道,以教學自娛。[16]

 

他將頭城視為第二故鄉,離開二十年後再回到這裡,尋訪林錫虎(炳文)、林萬榮(樹德)未遇,而劉枝昌(克忠)、吳鴻福、張文通這三位詩友已不在人世。幸遇莊連珠女同學言明來意,再以書信致呂營陳說明此次回頭城的經過、心情,並對解囊相助的林才添(達庵)與呂營陳致謝,字裡行間充滿人事變化的感慨。此信僅載明撰寫日期為六月十二日,未及年份。考察杜仰山來到頭城擔任登瀛吟社擊鉢詩題詞宗共有三次,最早為1933年,與葉文樞共同擔任詩題〈社酒〉詞宗,[17]隔年與莊仁閣評選〈楊柳風〉,[18]最後是1936年,與林青蓮共同擔任詩題〈冬山〉詞宗。[19]依此推測,此信撰寫的時間當在1953至1956年之間。此時劉枝昌(1904-1945)確實已辭世,故杜仰山希望呂營陳代為向其遺族致意。

 

困頓、騰達、健在、辭世,人生幾何?一封書信,串起回憶,勾連當年詩友交遊往事,見證曾經走過的歲月,留下的故事。

(五)詩作出版

《詩報》半月刊,從1930年10月30日至1944年5月5日止,共發行319期,盧纘祥先後擔任《詩報》副社長及社長,因此登瀛吟社在該報的曝光率很高,是該社發表詩作最重要的刊物。

 

登瀛吟社的社內詩錄有《登瀛吟社詩集》、《頭圍登瀛吟社擊鉢吟錄》、《登瀛吟社擊鉢錄分號》、《登瀛吟社徵詩錄》、《登瀛吟社課題吟錄》(第四、六、九、十期)等資料,已原件復刻於本書中,可供讀者自行查閱比對。

 

《登瀛吟社詩集》由林才添(夢筆)設計封面,收錄「登瀛吟社社規」,「頭圍登瀛吟社第四回總會」,以及〈初夏〉等三十首詩題之詩作。

 

昭和丁卯年(即昭和2年,西元1927年)編輯的《頭圍登瀛吟社擊鉢吟錄》,內頁有林才添編輯保管的字樣及簽章。收錄「登瀛吟社第二回通常總會」,「登瀛吟社擊鉢吟課題吟值東拈鬮」,以及《登瀛吟社詩集》三十首詩題社員作品,再加上〈竹影〉、〈紙幣〉兩詩題之詩作。

 

《登瀛吟社擊鉢錄分號》記載「登瀛吟社擊鉢會、課題值辦者順番」,「東臺灣詩社聯合會會則」,以及〈政潮〉、〈望龜山〉、〈柳眼〉、〈三月殘花落更開〉(第二期課題)、〈鷸蚌相持〉(第三期課題)等詩作。〈政潮〉、〈望龜山〉兩詩題刊登在《詩報》僅1至10名,[20]《登瀛吟社擊鉢錄分號》則收錄1至20名,較能完整呈現社員們當時的作品。

 

登瀛吟社全島徵詩共有七期(詳見前文【登瀛吟社徵詩一覽表】),《登瀛吟社徵詩錄》昭和6年(1931)六月七日印刷,同年六月七日發行,故《登瀛吟社徵詩錄》僅有該社第一期〈吳沙〉全島徵詩及該社社員同題詩作,以及第二期〈龜山朝日〉徵詩新聞及解題。

 

《登瀛吟社課題吟錄》為第四期〈竹影〉、第六期〈榴花〉、第九期〈選詩〉、期十期〈老樵〉詩題合錄本。[21]

 

上述的頭城鎮史館館藏《登瀛吟社徵詩錄》僅有影抄本,呂營陳兒媳(呂兆平與劉秋香)提供《登瀛吟社徵詩錄》彩色版。此原件與影抄本的差異在於,呂氏收藏的為彩色手工繪圖的版本,不論封面或封底蘭陽地圖,美觀又細緻。但是,此原件並非影抄本的原件,因為其封面有加蓋日期及珍藏者「呂營陳」之名,而影抄本皆無,由此推知,《登瀛吟社徵詩錄》至少有兩本以上,[22]提供社員瀏覽,作為社員們參與詩社的紀念。

結語

蘭陽平原位處臺灣東北角,文教發展遠遲於西部平原,清治時期僅仰山書院附設之仰山社為文人習詩之組織。日治時期,全臺傳統詩社蜂起,寫詩儼然成為全民運動,不論任何身分,任何單位皆有創作的機會,報章雜誌更是時常登載詩作及相關活動訊息,臺北瀛社、臺中櫟社、臺南南社是為當時三大社。

 

經筆者統計,日治時期宜蘭傳統詩社有仰山吟社、吟香社、登瀛吟社、光文社、蘭東吟社、港澳吟社、紫雲吟社、三星吟社、員山吟社、蘭谿吟社、歸真文社、蘭社、敏求吟社、東明吟社等,與全臺同步皆加入傳統詩作的行列,其中仰山吟社接續仰山社而來,歷史最為悠久,而登瀛吟社在盧纘祥的帶領下,活躍程度最高,與外界的互動最好。

 

登瀛吟社最後一任總幹事呂營陳熱衷社務,保留該社珍貴史料,其子媳呂兆平、劉秋香夫婦無私的提供其所珍藏,不僅證明該社是目前保留史料最完整的蘭陽傳統詩社,更讓我們得知「該社社員職務及分工」、「顯現盧纘祥與詩壇互動,及主辦該社活動之能力」、「證明該社確實有社印」、「清楚呈現該社活動的實際運作情況」、「窺見《登瀛吟社徵詩錄》在社員間流傳之狀態」,[23]意義重大。

 

登瀛吟社社址──喚醒堂,今日仍存,鸞堂信仰未滅,讀者若有機會造訪,不妨仔細觀察其楹聯、建築,遙想頭圍文教發展最初的園地,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駐足停留,致力於傳承漢文化之志向。

參考資料

  • [1]陳麗蓮,2013年9月,《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台北:花木蘭),頁246-247。
  • [2]《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17日),第8版「翰墨因緣」。
  • [3]《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27日),第4版「翰墨因緣」。
  • [4]陳麗蓮,〈北台詩壇一抹光──論頭圍登瀛吟社與盧纘祥〉,《台灣文學研究》第7期2014年12月,頁154。
  • [5]同上註。
  • [6]《詩報》第46號(1932年11月1日),頁1。
  • [7]《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21日),第4版「宜蘭 北部聯吟」,亦見《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23日),第4版「翰墨因緣」。
  • [8]《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27日),第4版「頭圍登瀛吟社定期總會」。
  • [9]《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26日),第4版「頭圍登瀛吟社 第四回總會」。
  • [10]林恆州,《鼎社第十四次詩人聯吟會記要》,1993年。此處鼎社為七十九年由基隆市詩學研究社顧問陳祖舜、雙溪貂山吟社社長姚德昌、宜蘭仰山吟社總幹事林恆州等人復社之鼎社。
  • [11]陳麗蓮,2013年9月,《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台北:花木蘭),頁260-262。
  • [12]《詩報》第235號(1940年11月2日),頁1。
  • [13]《詩報》第239號(1941年1月1日),頁50。
  • [14]《詩報》第249號(1941年6月4日),頁11。
  • [15]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黃美娥撰「瀛社」詞條及黃憲作撰「駱香林」詞條。
  • [16]曾今可,《臺灣詩選》(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頁92。
  • [17]《詩報》第60號(1933年6月1日),頁16。
  • [18]《詩報》第79號(1934年4月15日),頁11。
  • [19]《詩報》第121號(1936年1月17日),頁10。
  • [20]《詩報》第1號(1930年10月3日),頁4。
  • [21]陳麗蓮,2013年9月,《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台北:花木蘭),頁263-264。
  • [22]陳麗蓮,〈北台詩壇一抹光──論頭圍登瀛吟社與盧纘祥〉,《台灣文學研究》第7期2014年12月,頁139。
  • [23]陳麗蓮,〈北台詩壇一抹光──論頭圍登瀛吟社與盧纘祥〉,《台灣文學研究》第7期2014年12月,頁140。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