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0期-頭圍登瀛吟社的文學風華-1

陳麗蓮

─摘自「蘭陽傳統文學史料蒐集與整理」成果報告書

登瀛吟社創社地──喚醒堂。
登瀛吟社創社地──喚醒堂。

前言

登瀛吟社,創社於蘭陽平原開發史上最早的城鎮──頭城,前清秀才陳書即為其社員。登瀛吟社活躍於日治時期,與當地的「喚醒堂」、「就正軒」關係密切,皆以今日「宜蘭縣頭城鎮纘祥路39號」作為主要活動場所。「喚醒堂」為地方上鸞堂宗教信仰的場所,依附此場所具有私學意義的「就正軒」書房得以設立,進而使傳承漢文化的「登瀛吟社」得以成立,聚集有志於習漢字、創漢詩、讀漢文的人士,達到傳播漢文化的目的。2015年11月頭城鎮公所委託筆者主編《登瀛吟社社員作品集》順利付梓,得以紀錄頭城鎮的藝文軌跡,傳承地方文史風華。

 

《登瀛吟社社員作品集》收錄莊英章、吳文星教授提供1985年編輯《頭城鎮志》時收蒐羅的《登瀛吟社詩集》、《頭圍登瀛吟社撀鉢吟錄》、《登瀛吟社撀鉢錄》分號、《登瀛吟社課題吟錄》第四、六、九、十期,讀者可參閱書中手稿原件,以見登瀛吟社詩作在社內刊錄、流傳之實貌。

 

除前述之登瀛吟社留存史料外,社員對外發表的詩作多刊登於《詩報》,餘則另見日治時期出版的詩選集及後人編寫的地方志,其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1940年10月20日登瀛吟社於社長盧史雲宅第主辦鼎社聯吟會,此事詳載於《詩報》第235號首頁。
1940年10月20日登瀛吟社於社長盧史雲宅第主辦鼎社聯吟會,此事詳載於《詩報》第235號首頁。

登瀛吟社歷史

有關登瀛吟社組織,筆者詳細研究內容已發表於〈頭圍登瀛吟社之經營與詩作史料整理〉[2]、〈蘭陽地區日治時期(1896〜1945)傳統詩社探析〉[3]、《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4]等文,此處引用部分內容敘其概要,使讀者對該社有基本的認識。

 

「登瀛吟社」,亦稱「登瀛詩社」、「登瀛社」,或冠以地名稱「頭圍吟社」、「頭圍登瀛吟社」,由該社社規得知「登瀛吟社」是為正名。該社社名採用「十八學士登瀛州」[5]的典故。對文人來說,此典故含有「受到重視、肯定」、「文人團體」、「文化氛圍」等涵義。以「登瀛」二字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觀之,社員們希望艱苦年代裡,能夠在開蘭第一城──頭圍,建立漢文化氛圍,讓漢文化得以在日人的統治下薪火相傳,頗有振興漢文化的宏願。其社規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明確表明「研究漢詩振興漢學及助長地方文化為宗旨」,該社以「研究漢詩」作為實際的行動,藉此達到提振漢學、培育頭圍文化之目的。

 

該社創社時間經由社員們不斷追溯而得。昭和5年(1930)時認為創社時間為昭和元年,即民國15年(1926)。昭和11年(1936)時社員認為登瀛吟社開始活動時間更早,因而以大正10年,即民國10年(1921)為創社時間,故發佈「登瀛吟社十五週年紀念」的新聞。翻閱《臺灣日日新》大正11年(1922)五月九日第六版「光文社詩社例會」已見登瀛吟社鄭璞山、吳春麟、莊芳池社員參加,因此登瀛吟社創社於大正10年(1921)是可接受的說法。

 

大正10年(1921)至昭和元年(1926)年間,為登瀛吟社草創期,詩社運作還未步入正軌,組織尚未建全,社長及各幹部人選未產生。昭和2年(1927)至昭和7年(1932),陳書為第一任社長,任期有五年。陳書之後,由吳祥煇繼任登瀛吟社社長。吳祥煇原本是登瀛吟社顧問,在1932年春天被選任為社長,但是在同年12月7日溘然長逝,任職社長的時間不到一年。

登瀛吟社全島聯吟掛軸。(陳麗蓮攝於喚醒堂120年王恩主聖誕登瀛吟社文物展。)
登瀛吟社全島聯吟掛軸。(陳麗蓮攝於喚醒堂120年王恩主聖誕登瀛吟社文物展。)

 

實際上盧纘祥自昭和5年(1930)2月21日該社第四回總會時已是外界認定的社長,[6]昭和7年(1932) 10月第二回台北州下聯吟大會吳祥煇亦有在場,但由盧纘祥代表登瀛吟社起述禮辭,[7]可見盧氏早有任社長之實,而他將帶領該社邁向鼎盛時期。盧氏家族經商致富,購置田產,積累日多,為頭城富豪之家,政商關係良好,盧纘祥素有大志,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已任,在他的帶領下,該社詩會活動頻繁,活躍一時。其後莊芳池曾任社長,傳至林才添時始趨沒落。林氏為末任社長,隨著傳統文學的衰退,該社也漸漸走入歷史。

 

歷史洪流不斷向前行進,隱没並不代表消失。昭和11年(1936)第十回台北州聯吟大會舉辦時,登瀛吟社社員呂營陳除擔任印刷組的工作外,還代理副社長林才添庶務部的工作。呂營陳個性謹慎,善於收藏,登瀛吟社的文件得到很好的保存,呂氏子孫珍藏這些史料,為該社留下豐富的紀錄,並願意公諸於世,難能可貴,值得表彰。

參考資料

  • [1]:《頭圍登瀛吟社的文學風華》本文整理自《登瀛吟社社員作品集》主編序,特此說明。
  • [2]:陳麗蓮,2005年10月,〈頭圍登瀛吟社之經營與詩作史料整理〉,《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一期,頁23-77。
  • [3]:陳麗蓮,2008年6月,〈蘭陽地區日治時期(1896〜1945)傳統詩社探析〉,《宜蘭文獻雜誌》第81、82期,頁202-255。
  • [4]:陳麗蓮,2013年9月,《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台北:花木蘭)。
  • [5]:此典故源於唐武德四年,李世民被任命為「天策上將」,在秦王府中開設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入館,禮遇甚隆。五代十國時期,馬殷在今湖南地區建立楚國,仿照唐太宗李世民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鳩集幕僚廖匡圖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使一批文士得以安心吟詩作文,互相切磋,形成亂世之中罕見的文人團體,並衍化為文化氣氛,帶動湖南、長沙的文化發展。
  • [6]:「宜蘭頭圍登瀛吟社,來二日廿二日午後一時,假社長盧纘祥宅,開四回社員總會」,詳見〈登瀛吟社總會〉,《台南新報》第10088號(1930年2月21日)。
  • [7]:「臺北州下第二回聯吟大會去十六日開於頭圍公學校……首由登瀛吟社代表者盧纘祥氏起述禮辭,並讀祝詩祝電。」詳見《詩報》第46號(1932年11月1日),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