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8期-宜蘭第一任民選縣長盧纘祥的文學風華-2

陳麗蓮

─摘自「蘭陽傳統文學史料蒐集與整理」成果報告書

1953年盧纘祥夫婦與藍淥淮家人在家門口留影(出處: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953年盧纘祥夫婦與藍淥淮家人在家門口留影(出處: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盧纘祥與登瀛吟社

日治時期頭圍庄(今日宜蘭縣頭城鎮)的傳統詩社登瀛吟社取名「登瀛」採用「十八學士登瀛州」[1]的典故。據《頭城鎮志》記載林才添、康灧泉、林萬榮等地方人士的說法,該社的「十八學士」[2]中有十三人以「夢」字為號,盧纘祥以「夢蘭」為字號,是為十八學士之一員。

 

(一)擔任社長

大正10年(1921)至昭和元年(1926)年間,為登瀛吟社草創期,詩社運作還未步入正軌,組織未建全,社長及各幹部人選未產生。此時盧纘祥已展現詩作才華,擔任喚醒堂正鸞生,與社員們集體扶鸞,於1922年出版鸞書《錄善奇篇》。[3]

 

昭和2年(1927)至昭和7年(1932),陳書為第一任社長,任期有五年。吳祥煇原本是登瀛吟社顧問,在1932年春天被選任為社長,但是在同年12月7日溘然長逝,任職社長的時間不到一年。陳書、吳祥煇兩位前輩雙雙去世後,由盧纘祥接任社長一職,主持登瀛吟社各項事宜,將該社發展推向高峰。[4]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1930)226第四版,記載頭圍登瀛吟社召開第四回總會,來自基隆、雙溪、平溪、三貂、宜蘭等六詩社,齊聚盧纘祥氏洋宅[5]參與該社議則變更與役員改選。[6]昭和5年(1930)811該社在喚醒堂開擊鉢吟例會,由盧纘祥值東負責聚會開銷及寄附贈品。[7]可見,盧纘祥還未任社長之前,就提供場地、獎品及餐飲等資源,積極投入該社活動。

 

昭和8年(1933)年盧纘祥擔任社長開始,為登瀛吟社鼎盛期。盧氏為頭圍庄富豪之家,且政商關係良好,在他的主持及帶領下,該社活動頻繁,生機蓬勃。

(二)主持社務與外界互動

昭和8年(1933)617,登瀛吟社承辦「北部同聲聯吟會」,地點在頭城鎮開蘭路上的喚醒堂。出席者約有六十餘名,他們從新莊、北投、臺北、汐止、基隆、雙溪、宜蘭等地前往,熱鬧非凡。會中由主催社社長盧纘祥推薦謝尊五、曾笑雲、吳蔭培、蔡清揚四氏為首唱及次唱詞宗,首唱詩題〈諸葛盧〉,次唱詩題〈商品券〉。隔日上午九時,眾人意猶未盡,復假喚醒堂開招待會,以〈園遊會〉、〈關壯穆〉為首次唱詩題,推葉文樞、柯子邨、卓夢庵、張鶴年四氏為首次唱詞宗。[8]兩天的活動,盧社長帶領社員克盡地主之誼,也盡情享受詩友共同切磋詩藝的樂趣。

 

昭和8年(1933)89,同樣由盧纘祥值東,招待宜蘭仰山吟社友並分贈賞品。[9]登瀛吟社活動,以盧纘祥值東時場面最為盛大,且因盧纘祥在政商界的名聲響亮,故當時報章雜誌上常常刊出盧纘祥值東時登瀛吟社例會活動實況。

 

臺灣北部各詩社組成的「北部同聲聯吟會」,常由各社輪流值東舉辦,昭和8年(1933)由登瀛吟社主催擊鉢聯吟會,昭和9年(1934)527改由仰山吟社承辦,地點在宜蘭街成興樓,午後二時開始,由盧纘祥代表參加吟社致謝詞,[10]在詩壇上備受敬重。

 

昭和10年(1935)413,登瀛吟社召開春季總會,集會地點選在盧宅:

 

六、去十三日假盧纘祥氏宅。開春季總會。出席者二十餘名。午後一時開會關於來月中承辨北部同聲聯吟會。及諸磋商事項。逐條識決後。繼由黃潄六氏起報收支決算。次開擊鉢吟。[11]

 

集會內容,有例行的擊鉢吟詩,並討論承辨北部同聲聯吟會之事,在盧氏的主持下,當時登瀛吟社與北部各詩吟社往來密切。

昭和11年(1936)623,頭圍登瀛吟社召開定期總會,當時的報章刊出新聞內容:

 

七、頭圍登瀛吟社 定期總會  議辦州下聯吟  頭圍登瀛吟社。去二十三日午後一時。假信組樓上開定期總會。出席社員十八名。首由盧社長。述開會辭。……為本年秋季臺北州下聯吟大會輪值頭圍。討論結果。州下聯吟會期日。擬于十月中旬。古曆九月初開催兩日。該社為適滿十五週年聯吟會翌日。兼開紀念。以作諸吟友招待會。議至午後三時終了。[12]

 

此次會議中決定將「臺北州下聯吟大會」與「登瀛吟社十五週年」聯合舉辦,對該社而言是一大盛事,也可看出盧社長擴展該社的用心。

 

昭和11年(1936)10月17日,臺北州下秋季聯吟大會在頭圍產業組合樓隆重登場,[13]多雨的蘭陽當天細雨霏霏,出席會員八十餘名,場內高懸「人萃北州高會頭圍番第十  日行西陸聯吟揩屈月初三」,滿場一致贊成由主催社(登瀛吟社)社長(盧纘祥)推任詞宗,結果盧氏首唱推薦李石鯨、謝尊五兩氏,次唱推薦歐劍窓、洪玉明兩氏任詞宗,首唱詩題〈秋穫〉,次唱詩題〈剪刀聲〉,左右元各有副贈,其餘左右四十名由主催社分與贈品。

 

臺北州下秋季聯吟大會結束後的隔天上午九時,以煙火為號,舉行「登瀛吟社十五週年」,大伙一同在組合樓前合影留念,再到樓上開招待吟會,會內高懸「兩日吟哦重放瓊琚爭首選  九天飄咳吐化成珠玉落頭圍」,頭圍庄長門脇芳藏到場祝賀詞。與前一日相同,由主催社社長推任詞宗,首唱詩題〈珠璣網〉,葉文樞、吳蔭培任詞宗,次唱詩題〈海鏡〉,張鶴年、黃笑園任詞宗,品選後左右元各有副贈,其餘左右四十名由主催社分與贈品。

 

在社長盧纘祥的帶領下,登瀛吟社順利舉辦全臺大型活動,並且藉由該社十五週年擊鉢吟會,將該社介紹給全臺詩友。

 

1952年 盧纘祥胸像(出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1952年 盧纘祥胸像(出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三)加入鼎社

鼎社成立於昭和11年(1936)10月,由張廷魁、吳如玉、張一泓主持,最早基隆大同、雙溪貂山、九份奎山三吟社組成,其後頭城登瀛吟社亦加盟。每年四季輪流值東聯吟,春由大同,夏值貂山,秋屬奎山,冬歸登瀛吟社。[14]

 

《詩報》上刊登鼎社詩作資料,已由基隆陳祖舜翻印共十期,從參與作者觀察之,第三期即有盧纘祥詩作,第七期有盧纘祥及登瀛吟社社員游象新、鄭指薪詩作入選。[15]登瀛吟社在盧氏的帶領下,也增加與外地詩社聯盟的機會。

 

1940年10月20日,輪到登瀛吟社主辦鼎社聯吟會,地點就在社長盧纘祥宅第,當天詩友由基隆、瑞芳、雙溪方面來頭城,合計五十餘人。聯吟會下午一點半開始,登瀛吟社社員林才添擔任大會司儀,盧史雲代表主催社敘禮,許梓桑代表鼎社起述祝辭,繼開擊鉢會,首題〈草嶺風〉,推許梓桑、李石鯨為詞宗。次題〈渡江楫〉,推吳蔭培、蔡清揚為詞宗。賓主盡歡至晚間八點多散會。[16]

 

1941年盧纘祥和鄭指薪、蕭獻三、莊芳池、黃振芳等登瀛吟社社員一同出席鼎社聯吟大會,鄭指薪還不小心遺失韻書[17]。鼎社於昭和16年(1941)7月中斷,中斷的原因不明,頭城與基隆詩友間的聯吟,也暫告一個段落。

(四)投入《詩報》

時人多未注意盧纘祥為《詩報》創始人之重要性。《詩報》創報之初,以盧氏和杜香國[18]為首任兩位副社長(未設社長)。[19]周石輝〈《詩報》發刊十週年回顧談〉明言《詩報》於1930年(昭和5年)10月發行創刊號,「拮据經營,費盧纘祥君之精神物質不少」。[20]盧家是清代頭城首富,曾祖父盧永昌經營全台鹽務擁有百萬資產,[21]祖父盧廷翰擁有頭城最大的貿易商行「十三行」。《台灣列紳傳》記載盧氏祖父盧廷翰「資產約三萬圓,厚施不惜」。[22]盧廷翰1906年去世,盧陳阿定巾幗不讓鬚眉,刻苦自持,又因盧氏經營得宜,盧家財富保有一定的水平。盧氏能以雄厚資金贊助《詩報》實際運作,因此,該報雖有入不敷出的情況,卻無資金運轉問題皆能順利發刊,和盧氏有密切關係,可見盧氏對該報能否正常運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盧纘祥、杜香國是新世代的代表,兩人有實業能力但是未有足夠的傳統詩壇份量,皆謙讓社長之職,因此該報對於社長的產生,才一直未能定案。創刊號公告「本報會長一缺,因尊重本報各關係方面意見,故待次回推舉發表」的訊息,[23]但第2號發刊時仍遲遲未列出社長之名,發行第3號時表示有人追問社長人選,仍未能定案,歡迎投書推薦,[24]甚至到第13號亦僅列「副社長  盧纘祥」,未見「杜香國」。

 

最後,終於在第33號刊出「社長   盧纘祥」。盧氏任社長一職直到第44號自動辭去,隨即在第46號公布因個人不能兼顧,推舉許梓桑任社長的「啟事」。[25]這中間應該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問題或經營困境。事實上《詩報》雖列有顧問、編輯員,但煩瑣的編輯事務,仍需要有實際統籌的人。創刊號發行後,該報就拖刊,成了「月刊」。因此,盧氏從第3號起獨聘葉文樞協助,指導編輯員林雲帆,以實現半月刊的承諾。[26]甚至,1931年(昭和6年)3月葉文樞直接住在盧氏宅第,「主盧家西席兼編本報」。[27]可見盧氏對該報付出的心力多於杜香國。

 

本著非營利目的、義務編輯,全台發行出刊的《詩報》,靠著訂報贊助者的微薄經費努力苦撐著,雖不能依照「本報趣意」最後一條所昭示「每期收支結算公開」,[28]但第25號還是公開「收支結算報告」,[29]取得公信。由此可知,盧纘祥一直是以發報旨趣,苦心經營。

 

比較仰山吟社和登瀛吟社在《詩報》上的曝光率,《詩報》第2號即刊出登瀛吟社〈柳眼〉擊鉢吟錄,緊接著《詩報》第3號介紹登瀛吟社近況,仰山吟社則遲至《詩報》第24號始有〈探菊〉詩作刊出,晚至《詩報》第87號才登出仰山吟社社友錄。1931年(昭和6年)起,登瀛吟社陸陸續續以「吳沙、龜山朝日、大里漁燈、北關海潮、嶐嶺夕煙、蘇澳蜃市」等深具地方特色的詩題廣向全島徵詩,讓全臺人士有機會認識宜蘭。[30]盧纘祥投入《詩報》的創立,推薦家鄉風土民情,也為社員們增加詩作發表的機會。可見,盧氏是一位強而有力的社團領導者,帶領該社團闖出另一番氣象。

參考資料

[1] 此典故源於唐武德四年,李世民被任命為「天策上將」,在秦王府中開設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入館,禮遇甚隆。李世民温顏善遇,天下歸心,當時奇傑之士咸思自效,只要預入館者,皆為時人所傾慕,稱「登瀛州」。以上事蹟載於《唐文拾遺》,新、舊《唐書》中的〈褚亮傳〉也有相同的記載。

[2] 登瀛吟社「十八學士」名單:「黃見發(夢熊)、林德發(夢修)、陳木裕(夢痴)、楊水成(夢月)、簡林財發(夢珍)、吳六也(夢祥)、莊鱉(夢梅)、盧纘祥(夢蘭)、吳阿根(夢麟)、劉枝昌(夢竹)、林才添(夢筆)、陳阿榮(夢覺)、黃登元、李兩傳、陳書(子經)、游象新(雪齋)、張煙親、吳祥煇(春麟)」等十八人,詳見莊英章、吳文星編著,《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1986),頁503

[3] 當時參與扶鸞的社員有:「正鸞盧纘祥、莊芳池,副鸞簡林財發,校正吳祥煇,傳宣兼抄錄黃振芳,司朱墨兼右鸞陳生枝。」詳見《錄善奇篇‧心部》(宜蘭頭圍:喚醒堂,1994年重刊)卷一,頁24-28

[4] 詳見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09),頁222-224。

[5] 1928年,盧纘祥25歲,委由任職總督府營繕科的宋祖平設計建成。兩位有抱負的年輕人,主持此一建築作品,可看出其浪漫前衛的建築風格。詳見陳登欽,《宜蘭縣頭城鎮文化史蹟勘察測繪報告》(宜蘭:宜蘭文化中心,1992),頁45

[6]《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26日),第4版,「頭圍登瀛吟社  第四回總會」。

[7]《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8月17日),第4版「翰墨因緣」。

[8]《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20日),第4版「宜蘭」。

[9]《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17日),第8版「翰墨因緣」。

[10]《臺灣日日新報》1934530日第四版,「北部同聲聯吟大會  由仰山吟社承辦」。

[11]《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27日),第4版「翰墨因緣」。

[12]《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27日),第4版「頭圍登瀛吟社定期總會」。

[13]《詩報》第140期,1936112日,頁2

[14] 廖一瑾(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頁55。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09),頁260-262

[15] 林恆州,《鼎社第十四次詩人聯吟會記要》,1993年。此處鼎社為79年由基隆市詩學研究社顧問陳祖舜、雙溪貂山吟社社長姚德昌、宜蘭仰山吟社總幹事林恆州等人復社之鼎社。

[16]《詩報》第235(1940年11月2日),頁1

[17] 鄭指薪,〈韻書遺失偶作(並序)〉,《詩報》第239(1941年1月1日),頁29

[18] 杜香國(1893-1947),又名杜磁,筆名甲溪,台中大甲人。曾擔任大甲商工會會長、台灣民眾黨大甲支部委員、鎮瀾宮管理人、《詩報》副會長,亦為「衡社」(後改名蘅社)的創立人之一。其生前遺留之文書詳見許雪姬主編《杜香國文書資料彙編目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03)

[19]《詩報》創刊號(1930年10月30日),頁1

[20]《詩報》第241(19411030),頁1

[21] 「宜蘭有盧永其人者百萬巨富也,時曾包辦全台鹽務。」《台灣日日新報》(1899年7月11日),頁16

[22]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列紳傳》(台灣: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頁85

[23]《詩報》創刊號(1930年10月30日),頁7

[24]《詩報》第3(1931年1月1日),頁8

[25]《詩報》第46(1932年11月1日),頁2

[26]《詩報》第3(1931年1月1日),頁7

[27]《詩報》第8(1931年3月16日),頁16

[28]《詩報》創刊號(1930年10月30日),頁3

[29]《詩報》第25(1931年12月1日),頁1

[30] 詳見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09),頁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