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2期-《家,遮是博物館》─珊瑚法界博物館

黃淑瑩 / 時任《在宜蘭》雜誌總編輯

人與珊瑚共修之地-珊瑚法界博物館。
人與珊瑚共修之地-珊瑚法界博物館。

編按

2012年出版的《家,遮是博物館》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其用意在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入選的12個館舍裡,皆是與主題「家」環環相扣,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更有具家園意義的社區博物館,而有的則是對宜蘭人具有廣泛家鄉情感與文化代表性。

 

《家,遮是博物館》以故事性的手法介紹館舍,採訪主要成員做深度訪談,一片一片拼湊起「家」的形狀,蘭陽博物館節錄其內文,將每個特色館舍逐期刊載。

『豆腐興』的珊瑚情緣

『這是珊瑚, 我要雕刻!』二歲的小昕, 一手拿著長條狀的積木, 一手拿著棒狀的玩具,這樣說著。問他阿公是誰?他會答說:『是賴伯伯(ㄅㄟㄅㄟ)!』也就是珊瑚法界博物館賴榮興館長,他37 年次,出身壯圍農家,家中有五男四女九個小孩,十四、五歲時,舉家搬到南方澳,做豆腐營生。

 

黃金變黃豆

賴榮興的父親年輕時跟人合夥去花蓮淘金,後來發現是個美麗的錯誤,連一塊黃金也沒撿到,索性將剩下的錢全部買黃豆帶回家,反正『黃金』跟『黃豆』只差一個字,父親為了處理這麼多黃豆,決定去學做豆腐,於是,賴榮興跟著父親賣起豆腐來,直到現在,南方澳人還是都稱他叫『豆腐興』。

 

因為家境困苦,小學只讀了四年,但是不服輸的個性,讓賴榮興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在服兵役時,看到一位名人勉勵兒子的文章,其中說到『那怕你是清道夫,也要做個傑出的清道夫』,這個精神激勵了他,讓他期許自己,一定要比別人更認真、更打拼。賴榮興表示,這就是他人生的鋩角( 1)mê-kak)。

 

豆腐興為什麼會轉行賣珊瑚?民國65 年,因為最小的弟弟學做珊瑚加工,家裡為此投資高價的機器,付款時發生困難,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下,賴榮興不得不陪著弟弟開始做起珊瑚生意。此時正值南方澳珊瑚產業的顛峰時期,一路走來,賴榮興置身其中,見證了這項產業由盛而衰的發展歷程。

寶石珊瑚生長在水深約110 ~ 1800 公尺的深海中,跟淺海的珊瑚礁是不同的東西,因為色澤美麗且珍貴,自古便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寶石珊瑚生長在水深約110 ~ 1800 公尺的深海中,跟淺海的珊瑚礁是不同的東西,因為色澤美麗且珍貴,自古便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寶石珊瑚一年大約成長約4 釐米,速度十分緩慢因此成為珍貴的雕刻品原料。
寶石珊瑚一年大約成長約4 釐米,速度十分緩慢因此成為珍貴的雕刻品原料。

南方澳:台灣寶石珊瑚產業中心

珊瑚可用來避邪、驅吉、消災,在宗教上則常用來代表吉祥神聖的含意。
珊瑚可用來避邪、驅吉、消災,在宗教上則常用來代表吉祥神聖的含意。

寶石珊瑚生長在水深約110 ~ 1800 公尺的深海中,跟淺海的珊瑚礁是不同的東西,因為色澤美麗且珍貴,自古便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是飾品,也用來避邪、驅吉、消災,在宗教上則常用來代表吉祥、神聖。其形成是由珊瑚蟲的分泌物(碳酸鈣)累積,一年大約成長約4 釐米,速度甚緩,讓它益顯可貴。

 

台灣珊瑚開採始於大正1 2 年

寶石珊瑚貿易始於義大利,透過絲路銷售到青康藏地區、中原,再傳進日本。明治7 年(1874), 日本國內開始開採珊瑚, 大正12 年(1923), 日本人山本秋太郎於彭佳嶼發現珊瑚後,在日本政府的鼓勵下進行開採,是台灣珊瑚產業的開端,隔年又發現龜山島海域的產區,昭和10 年(1935)新增澎湖產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珊瑚貿易市場受戰爭影響才停頓。

 

台灣珊瑚產量佔全世界80%

根據昭和10 年(1935)所做的統計,台灣珊瑚產量約佔全世界的80%,日本、義大利各佔10%。由於台灣沒有珊瑚的消費市場,主要都銷往日本國內跟義大利,因掌握產銷體系,從中獲利的都是日本人,台灣人僅限基礎勞動力的提供者。據南方澳開採珊瑚的第一人黃春生(外號『紅猴生』)轉述,日本人覺得台灣人不知道寶,以當時的物價,一顆珊瑚珠子,就可以換一台車的米,擁有這麼棒的資源,竟然不去取!對漁民來說,採珊瑚賺的是『天公錢』,豈可獨厚日本人,遂開始投資開採。

 

黃春生:南方澳珊瑚之父

民國53 年,黃春生向台灣省漁業局申請,在當時省議員郭雨新的協助下,拿到南方澳第一張捕珊瑚的漁業執照。這時期,台灣的珊瑚漁業屬採撈技術跟漁場的摸索期,直到民國62 年,黃春生無私地帶領其他珊瑚船一同前往彭佳嶼採珊瑚,收穫斐然,轟動南方澳。由於新產區位在東台灣,珊瑚船多停靠南方澳,在一夕致富的吸引力下,南方澳的珊瑚船數量暴增,高達四百多艘,黃春生也因而被封為『南方澳珊瑚之父』。

 

珊瑚王國欠缺產業扎根

民國62 ~ 70 年是台灣寶石珊瑚產業的顛峰時期,當時除了南方澳的珊瑚船,另外80 多艘專撈中途島珊瑚的,主要由南方澳、高雄和澎湖的鮪魚船改造。這樣一項在全世界獨占鼇頭的產業,台灣民眾卻鮮少人瞭解,究其因,珊瑚以外銷市場為大宗,台灣扮演原料供應地的角色,在整個產業體系中,除了位居產區的優勢外,其他部分都未見紮根、提升,『珊瑚王國』的美譽並未深植國人心中。

 

環保爭議,採珊瑚被列為限制漁法

台灣政府於民國72 年規定,除原有珊瑚船汰舊換新外,不再核發珊瑚漁業執照。民國80 年後,珊瑚市場的熱潮漸退,而原料取得也漸趨困難,採珊瑚在台灣被列為限制漁法,12 海哩內禁止採集,經濟海域才可撈採,迄民國95年為止,南方澳的珊瑚漁船剩約100 艘。不過,因釣魚台主權的問題,漁民若不慎誤入日本的200 海哩保護區內,動輒人被關、船被扣押,還要罰款。撈捕珊瑚受到限制,漁場也萎縮,是珊瑚產業現今最大的問題。(有關寶石珊瑚產業在台灣之發展,以及寶石珊瑚的詳細資料,可參閱賴榮興所撰之《珊瑚王國——台灣寶石珊瑚產業》一書,2006)

賴榮興因母親之故,自廿幾年前開始茹素、習佛,也因此,他的作品絕大多數與佛有關。
賴榮興因母親之故,自廿幾年前開始茹素、習佛,也因此,他的作品絕大多數與佛有關。

『一理通,萬理哲』的素人珊瑚雕刻

在業界,珊瑚雕刻通分為『乾』、『濕』兩種,濕的專指珊瑚珠寶、飾品加工,其他的則是乾的。進入這個領域,感受敏銳的賴榮興沒幾年就開始覺得無趣,他指出,那時候的人,對雕刻師傅只會說三句話;

第一句是:『拜託你刻較好欸(--eh)!

第二句是:『拜託你刻較緊(快)欸!』

第三句是:『拜託你刻較有折(tsiat( 2) 欸!』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雕刻品的藝術內涵根本沒人在意,師傅只要刻得出東西就好,讓賴榮興很不以為然,心裡醞釀著要有一番改變的想法。

 

次級品帶來更大創作空間

一艘珊瑚船一次出海約三到四個月,可以採回100 300斤的珊瑚, 貴的一斤要三萬多元, 一支珊瑚常有十斤以上, 而傳統雕刻工法不擅處理一些形狀較特別的珊瑚, 而因為珊瑚是秤重賣, 連著石頭的珊瑚也因此不受青睞, 往往被當做次級品淘汰掉, 價錢只有一般珊瑚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因為沒資本, 無法買最好的材料, 反而成為賴榮興的機會, 專門蒐購這些較低價的珊瑚。賴榮興認為改變要從自己開始, 他開始利用『小月』(淡季)師傅工作比較少的時候,拿圖樣跟師父溝通他想要的東西,具體引導他們『刻較好』的『好』是什麼,也不要師傅『刻較緊』,慢沒有關係,更不要求『較有折』,通常一斤珊瑚刻完後約六兩,他跟師傅說,剩下二兩也沒關係,除此之外,他還算比較高的工錢給師傅,提高師傅的意願。

 

作品以件計價獲得肯定

賴榮興這樣施行, 感覺效果不錯,不過,衍生出來的問題,一般雕刻好的作品是以台錢( 3)作為計價單位, 對他而言, 付出的時間、人力跟工錢成本都比別人高,以重量計價相對吃虧, 於是他開始採以件計價, 發現,外國人也能接受,讓他更有信心。

賴榮興為老年生活設想,特意要培養興趣,曾下功夫研究盆栽,當時因為做珊瑚,經濟狀況已有改善,還擔任過樹石會會長。如何欣賞石頭、玩樹的意境,讓他觸類旁通,日後轉化應用在珊瑚雕刻上,造就獨樹一幟的風格,這是他最常跟人分享的心得,叫做『一理通,萬理哲』。

賴榮興因為本身不會雕刻,因此想法沒有限制,加上願意接受失敗的經驗,才能和陳啟文共同創造出珊瑚雕刻的傳奇。
賴榮興因為本身不會雕刻,因此想法沒有限制,加上願意接受失敗的經驗,才能和陳啟文共同創造出珊瑚雕刻的傳奇。

陳啟文:密室中的雕刻師

當年日本人在台灣發現珊瑚之後,台灣總督府特地提供經費,由台北州水產會在基隆舉辦珊瑚加工講習會,教授珊瑚雕刻及平面打磨等技術,因參與者多為基隆人,讓此地成為台灣珊瑚雕刻的重鎮,最具代表性的是外號『仙公霸』的謝川老師傅,台灣許多技師均出自他門下。可惜的是,外國貿易商來台灣買珊瑚,是當作原料採購,因為台灣的加工品,比他們當地的原料便宜,所以他們並不在意雕工,反正回去可再加工處理,導致珊瑚雕刻工藝在台灣一直未被重視,賴榮興如此強調作品藝術性,在業界算是第一人。

 

甥舅情誼,合作無間

民國82年,賴榮興的珊瑚雕刻作品『蠻荒世界』,在日本獲得國際珊瑚展美術工藝部的金賞獎。只是,賴榮興並未親手雕刻, 他都是先構思題材背景, 口述給雕刻師傅瞭解, 商量大概的雛形, 師傅做出來之後, 兩人再針對細節邊討論邊進行。

 

這位幕後的雕刻師傅, 每天隱身狹小的工作室中,專注地坐在工作台前,他的名字叫陳啟文。54年次的陳啟文,目前還是單身漢,國中畢業後,原本跟著外公學做豆腐乳,後來,舅舅叫他去台北學珊瑚雕刻,他二話不說就去了,一做就卅幾年了。往昔珊瑚雕刻界的規矩很嚴,『學師仔』(註4)要從早上七點工作到晚上十二點,一個月只休二天,工作必須一直坐著,除了上廁所、吃飯跟中午休息,不能隨意離開位置。

 

陳啟文現在每天工作時間是八小時,福利比以前好多了,但是當初叫他學雕刻的賴榮興,卻說自己這輩子最愧對的人就是他。賴榮興因母親之故,自廿幾年前開始茹素、習佛,也因此,他的作品絕大多數與佛有關。他自認向來都是自己對陳啟文發脾氣,而這孩子從來沒有對他口氣不好過,也不會把情緒轉移到珊瑚上,順從到令他過意不去。

 

意境拿捏:慢慢想、慢慢講

珊瑚原料在雕刻之前要先做去皮的動作,好判斷未來的發展性,因為珊瑚的質地類似牙齒,較脆,沒有韌性,容易斷掉,用磨的工法會多於用刻的。陳啟文表示,最難的部分其實是意境的拿捏,畢竟說的跟刻的會有出入,如果遇到跟舅舅溝通不良時怎麼辦?『就慢慢想、慢慢講。』他說。或許正因為具備這樣的溫和個性,才能成就一件件莊嚴的雕刻作品。

 

賴榮興感嘆台灣珊瑚雕刻無法升級,原因之一是珊瑚的材質貴,雕刻師傅多半不敢自己作主,而且傳統的師徒制,徒弟都被『壓落底』,只能照師傅的吩咐做,所以很被動,要這樣的人創新,其實很難。而賴榮興因為本身不會雕刻,所以能夠海闊天空,沒有限制,加上願意接受失敗的經驗,才能和陳啟文共同創造出珊瑚雕刻的傳奇。

珊瑚法界幕後的雕刻師傅─陳啟文, 每天隱身狹小的工作室中,專注地坐在工作台前工作。
珊瑚法界幕後的雕刻師傅─陳啟文, 每天隱身狹小的工作室中,專注地坐在工作台前工作。

珊瑚法界:人與珊瑚共修之地

賴榮興將珊瑚雕刻提升到藝術層次,東西也賣得不錯,但是他的敏感度又讓他警覺到另一個問題:『珊瑚是台灣的寶貝,要保留給我們的子孫,如果我一有好的作品就賣掉,結果還不是跟以前一樣?』於是,他決定一件也不賣,迄今廿幾年,除了因為買房子,不得不忍痛賣掉一批,賴榮興一直堅持這個原則。

 

王惠民引領催生博物館

民國85 年, 在當時蘇澳鎮長林棋山的邀集下,成立了『台灣蘇澳珊瑚博覽館促進委員會』,希望為世界級的寶石珊瑚產業設立博覽館,賴榮興是成員之一,不過,隔年就因上級政府不支持而作罷。這一年,在廖大慶的引介下,台大建

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的王惠民來到賴榮興家,兩人一見如故,而王惠民首次得知南方澳珊瑚產業在全世界的重要性,大表驚嘆,促成了珊瑚法界博物館的誕生。

 

靈鳩山心道法師命名

賴榮興的初心只想要收藏珊瑚雕刻,也沒有想過可以做什麼,在王惠民的建議跟家人的支持下,將自家改建,於民國88 1 23 日成立『珊瑚法界博物館』。法界之名是靈鳩山創辦人心道法師取的,南方澳人這才知道,原來賴榮興收藏了這麼多珊瑚,也有人問:『珊瑚法界是共修的地方嗎?』

完成一件雕刻作品,少說幾個月,長則數年,工資加上材料費,成本相當高,賴榮興卻又堅持不賣,長年來有支出卻無收入,讓家裡的經濟狀況倍感艱苦。開館之後,他的使命感更強烈,對作品的題材也有了更多元化的思維,目前已累積十多種系列,但在行銷經營上,卻落入困境。或許,上天冥冥中自有安排,珊瑚法界當真是人與珊瑚共修之地。

與同行相比,賴榮興特別注重雕刻品的藝術價值。
與同行相比,賴榮興特別注重雕刻品的藝術價值。

賴榮興:南方澳博士

因為參與博物館家族協會相關事務,開啟賴榮興的文史工作之門。
因為參與博物館家族協會相關事務,開啟賴榮興的文史工作之門。

『我不是真的很有興趣做文史工作, 而是為回饋地方, 還大地之母的人情!賴榮興如是說。許多珊瑚品種都是以產地命名,其中一種叫『香港西』, 令賴榮興很好奇, 因為並沒有這個地名,他詢問漁民確實採撈位置在那裡,對照之下, 發現這產地跟香港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只因為那一條幾百公里長的200米等深線, 從高雄往香港的方向看是在西邊,漁民便簡略地稱為香港西,若直接從文字上去解讀,完全會被誤導。

 

博物館家族協會開啟文史工作之門

賴榮興的另一個經驗是剛搬家時,隔壁鄰居常跟他提到北方澳有個仙洞,經過幾十年,當他問這位鄰居仙洞的事時,因為年紀大退化,鄰居竟完全否認有說過這件事。香港西跟仙洞的例子,啟發賴榮興應該要將資料記錄建檔的想法,所以,當加入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後第二年,協會理事長林奠鴻鼓勵家族館跟社區結合,做文史調查工作時,他隨即表態呼應。

 

從沒做過田野調查賴榮興,在無人指導的情形下,從摸索中開始工作。他認為要先找文物,讓證據說話,但是不知道該從何問起,所以就先找人,從珊瑚班的成員著手,但是因為沒有架構,問過後自己並不滿意,於是改進方式,先探聽對方的背景與特殊經歷後才去採訪,並且從對方的祖先來自那裡問起,對來到南方澳之後的部分,就問得更詳細,還輔以家系表,紀錄一段段的生命史,順便收集相關的老照片、文件等。

 

深入漁法主題田野調查

後來他想,南方澳少說也有一萬多人,這種做法會做不完,於是開始選擇性地找人,包括各種漁法,並衍生出其他主題,像『月桃索』(用月桃製成的繩子)就是在田調過程中發現,並找到僅存一位八十幾歲會製作的人;還有當初日本人在南方澳生活的點滴,其中來自OKINAWA(沖繩)的,同時將當地的建築工法帶來,這段發現,就讓賴榮興延伸出南方澳建築系列的主題。

 

出版《賴伯伯說故事》系列童書

賴榮興指出,南方澳田調的內容,主要有人、漁法、產業跟漁村生活四個面向,單單漁法就有13 種,產業的範圍更大,包括造船廠、加工廠,整個生產體系的相關行業都是,這些調查得來的資料,促成了《賴伯伯說故事》系列童書的出版,已完成的有『捕龍蝦』、『旗魚陣』、『內燃機』,預計今年(民國101 年)會再出版『硬桃索』跟『漁村婦女』二個主題。

 

發行《南風澳》社區報

田調做了三年多,出了五期社區報,問了卅幾個人,每個人的訪談稿都將近四萬字,還收集到約1300張的老照片,文物部分最重要的有燒玉式內燃機,目前在蘭陽博物館內展示,其他漁業用的器材如玻璃浮球、木材浮球、魚篩,俗稱『高速仔』的引擎等等,以及文獻資料,甚至大陳人的衣服他也都有收集,但他不想據為己有,盡量都轉贈給蘭陽博物館。

 

因為太太生病,繼之女兒出家,賴榮興的田調因此停頓下來,去年七月發現胃部長基質瘤,做了切除手術,醫生說復發率很高,但治療費用高,他想放棄,基於想在有生之年,盡力把手邊的文史資料整理出來的心情,他又開始動筆寫北方澳傳奇,計畫出版。賴榮興自嘲記憶力不好,不然他會是個博士,事實上,他早就是南方澳博士,關於南方澳過往今來的種種,還有誰能像他這般如數家珍呢?

未經處理的珊瑚
未經處理的珊瑚

創業維艱的小型博物館

第一代開館是勇往直前,第二代傳承則是倍感壓力,68年次的賴元淵是長子,華梵大學美術系畢業,退伍後在父親的召喚下,回來協助館務的營運。他很清楚,珊瑚法界的核心精神,就是父親珍惜珊瑚的心,要保留父親的珊瑚雕刻,並讓更多人瞭解台灣的珊瑚產業。

 

珊瑚雕刻藝術表現無可取代

賴元淵對父親的珊瑚雕刻在藝術上的表現,是極度認同與支持的,在業界沒有人像他這樣做,作品的特殊度無可取代,只是,家人感嘆『珊瑚又不能拿來啃!』賴榮興堅持不要商業化的理想,在面對營收自負的問題時,感覺特別沈重。

珊瑚法界的收入主要來自飾品販售,賴元淵想開發文創商品,但是資金有限,目前能做的,就是結合珠寶設計師,將傳統的珊瑚飾品升級、客製化,提高商品單價。不過,賴榮興期望的是兒子能延續珊瑚雕刻的技術,結果就是賴元淵說的:『我在弄的他不懂,他的問題我也難以理解。』父子間的代溝,就是賴家最難念的經。

 

館務即家務:期許專業化經營

珊瑚法界當初就是用住家去轉換,家裡就是博物館,博物館也是住家,家務跟館務混淆,賴元淵覺得有點尷尬。未來,他期許珊瑚法界的經營能更專業化,例如展示的部分,他考量父親的作品有故事性,要有系統地讓參觀者感受雕刻歷程的變化,所以用不同年代的方式呈現。在空間方面,他計畫在一樓設置給遊客休憩的地方,二樓則以介紹珊瑚產業為主,希望能模擬呈現以前珊瑚加工的情境或元素,增加影片播放的功能。

 

剛開始,有些人會質疑,珊瑚法界這種規模怎麼能算博物館?但是這些年來,他們發現越來越多人能接受,而且小型館的優勢就是跟客人互動性很強,讓人感到平易近人,很適合體驗式旅遊,希望未來台灣的小型博物館,也能像日本一樣蓬勃發展。

 

家是博物館

珊瑚法界是一座博物館, 也是一個家, 裡面有珊瑚的故事,也有這一家人的故事;在這人與珊瑚共修之地,人與人的功課,人與大自然的功課,正等著有緣人前來修習、分享。

初步磨砂、拋光過的珊瑚。
初步磨砂、拋光過的珊瑚。
珊瑚法界第二代賴元淵夫婦。
珊瑚法界第二代賴元淵夫婦。

【附錄】

註1 P.232 鋩角(mê-kak),引申為事情的原則、範圍、輕重關鍵。

註2 P.238 折(tsiat),合算。因為珊瑚是秤重賣,意思是要雕刻師傅保留較多的珊瑚。

註3 P.240 一台錢為3.75 公克。

註4 P.241 師仔(sai-á),指徒弟或小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