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7期-家族館采風「火珊瑚與南風人的對話」

賴榮興  /  珊瑚法界館長

想起過去廿七年前跟父親做豆腐的我,卻因緣際會搭上了珊瑚產業的這班列車,甚至竟開起了珊瑚「博物館」。在這如夢的過程裡,真讓人感觸良多,也因生性多愁善感、較敏銳,才能啟發問號裡的世界,多用心去推敲和實踐,答案往往是新奇、振奮和充滿理想的。

 

記得廿多年前看到珊瑚產業鼎盛期間,漁夫們將千辛萬苦從200多公尺深的海底所撈起來的珊瑚,一箱一箱的往台北送,因為台北的加工廠和帶著老外的貿易商都來南方澳批購。雖然熱絡了南方澳的生活,但是大自然珍貴的資源,卻也一批一批的消失,看在眼裡真是心痛又傷神,也感受到南方澳雖是世界珊瑚產量佔80%的集散地,但有一天大自然珊瑚枯竭時,恐怕屆時要在南方澳尋找珊瑚的蹤跡都有困難了,猶如夜半一顆燦亮的流星,劃過天空後,剎那就成了回憶。這樣好嗎?好像不太對的,可是同業間的回答都是:你能怎麼樣?是啊,我能怎麼樣?非常有深度的問號,今日「珊瑚博物館」的成立,就是肇因於當時的這個念頭。

 

南方澳是漁港,漁類產業如大蝦、旗魚、珊瑚等等,其撈捕的壽命週期均很短暫。想想這些海洋生態都是地球數千年以來慢慢演化所形成的,卻因人類打著文明、開發的旗幟,被人性的貪婪所吞沒,數十年之間就消失了,何其傷感和無奈。由於這些深刻的感受,對於深海珊瑚及相關生態的東西與自己的行業較有關連,收集「有的」、「沒有的」就有所行動了。廿多年來,深海的地質岩石、珊瑚的棲息生態、物種觀念雖有一些,但仍覺有所不足,還須記錄些老船長採捕珊瑚的海上經歷,以免有一天連流星的回憶都消失了,那才遺憾呢!可是,老船長的訪談卻是需要許多方法,因各行業都有其專用名詞,若無深入研究其內容和過程,但憑老船長的口述是不會詳盡和深入的。有時,還需要引導我們所要的方向和目標,而且一個人要做這些事是有點困難的,故訪問了幾次便作罷。

左圖為成立於88年1月23日的珊瑚館/右圖為駕馭。賴榮興提供
左圖為成立於88年1月23日的珊瑚館/右圖為駕馭。賴榮興提供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林奠鴻理事長不愧是由基層出身的,難怪大二結地方在他們腦力激盪和用心經營下日漸茁壯。有了社區的認知,知道任何在地的地方館都必須和社區連結,才會有地方屬性和特色,也必須與社區的資源互為運用才能生根成長。在林理事長前瞻性的博物館培基專案中,和勞委會永續工程人員的協助下,博物館社區的資源調查才能順利進行。

 

原本是很單純調查了解珊瑚產業,在社區與『博物館』互為關係中,尋找可化為資源的媒介及收集可運用的能源,不意卻一一勾出南方澳歷史文化演變的隱憂。建港已80年的南方澳聚集3000戶外地來的人,同一地方來的族群就帶來了原居地的風俗習慣,猶以宗教活動更為明顯,小小的漁村卻擠滿了各自保衛的神祗,竟有15間廟呢!還有天主教、基督教等。要融合差異性很大的族群實屬不易,這也是地方發展的障礙之一。

 

南方澳由於近太平洋大黑潮帶,漁類資源極為豐富,捕魚的方法更是種類繁多,自早期的帆船至現代的新科技,演變得很快。以前的許多魚種,現在已被撈捕殆盡;古老的捕魚方式,也漸漸被新技術所取代。古老的漁法都是先民傳承數百年的智慧結晶,現在有些已走入歷史,甚至更不復記憶。若不再捕捉一些記憶,不用多久,南方澳將變成沒有歷史文化的科技漁港。沒有歷史文化背景,就像人沒有了根,沒有了色彩,會讓人很遺憾的。

 

在錄音機前,話匣子被打開,隱藏很久美妙的音符都跳躍了起來,這些老船長似乎都喝了生命的青春之泉,個個精神抖擻,一一又勾起了以前有色彩的往事。80歲以上的長者,倒帶時大都須要引導65-75歲的長者,回想過往就歷歷在目,感恩這些老人家用心細述歷史故事,讓我們得知早期的先民運用在生活上的技巧是多麼有智慧,也了解以前未開發時大自然的資源是多麼豐富,歷史也很有內容。

 

--由於族譜中,來台第一代女祖宗沒有註明出生日期,就勾出用錢買妻子的故事。商人在大陸沿岸收購女孩子,來台賣給羅漢腳仔做太太;女孩子坐在戎克船中拿著小繩子,另一頭則由單身漢選索仔頭,被牽出來的女孩子就是他的太太。真是高招,這種生意是沒有貨底呢!

 

--以前在沙灘上產卵的海龜數量都很多,老漁民會去打造特殊的鐵鉤來捕捉龜肉,除了自已食用外,還會挑到羅東市場去賣,以貼補家用。

 

--早期原住民會下山出草砍人頭,有一漁夫在海中捕魚,看到原住民游泳向船靠近,竟嚇得不知反抗,就這樣頭就被砍走了。臨近的一個小礁石,為了紀念他,就被稱作為「阿贊礁仔」。

 

--早期飛烏(飛魚)是重要漁獲之一。夜晚在船中央架起白色的布,利用天空的星光反射,飛魚就會自投船上。再發展燒竹把聚魚及用電石發光,到用6V電池點燈。現在則利用發電機,一粒電燈泡有1000瓦的光能。

 

--釣鯖魚,以前有用新鮮魚肉做餌;再發展用旗魚、鬼頭刀的皮。現在則用塑膠布當餌的進化。

 

--鯊魚體形較大,須自己用鐵條來打造魚鉤,還會用肥豬肉當魚餌呢(當時還沒有釣鉤)!

 

--有一老者聽其父親說,日本人捕到大鯨魚拖到岸邊,再到山上砍柴把鯨魚的大嘴巴撐起來,貨車開進嘴巴裡割滿了鯨肉再運走的故事呢!

 

--28年左右有一阿扁仔年輕人在北方澳海邊的礁石玩,還赤手空拳捉了一條57公斤重的大黃鮪魚,你相信嗎?我也不太相信,可是人證卻有一大堆可證明。

 

--自從大陳義胞來台後,初夏時豆腐岬有一種小魚會自已跳上岸來,數量多時小魚會把海面激起片片雪花呢?可能是白帶魚在追捕。

 

--沒有尼龍繩之前,先民會用綿紗、竹紗、火麻、苧麻、草索、棕毛,甚至會用月桃梗拍壓破裂後晒乾,再絞成繩索。

 

--西廂菊次郎為什麼叫次郎,因為他父親西廂隆盛與南方澳女子生有一子的關係。

 

--颱風天漁村的村婦眼睜睜看著丈夫返港在航道中失事的慘劇,也有南方澳的漁船在釣魚台犯風一次喪失了數百條性命。

 

--南方澳曾同時有15家茶店仔開業,很熱鬧吧!

 

--很辛苦的把魚捕回來卻沒有人要,怕發臭,還須要再載到外海倒掉,第二天仍然還是再去捕。

北方澳一景。曾益吾提供
北方澳一景。曾益吾提供

 

--北方澳抬媽祖,戲台是搭在海裡,你看過嗎?因北方澳沒有腹地,退潮時搭建,漲潮時就在海中。

 

--200年前海盜把搶來的金銀與妹葬在一起,命令妹妹的鬼魂守護著寶藏,不知有沒留下藏寶圖。

 

--豆腐岬外南堤是蔣彥士的傷心地,因為在這裡,他把教育部長的烏紗帽繳回中央。

 

南方澳的小故事很多,地理、產業、人文、生態都很豐富,遺憾的是少有人去發掘了解和整理。大家都把南方澳當作賺錢的地方,而忽略了80年來它的歷程演變已形成非常多元化的人文面貌。由於缺少溝通互動的平台,對地方的認同感也就無法凝聚,甚為痛心,因此才有了社區報的構想,用社區報來傳達有關南方澳地方事,捕魚、海事、漁技、人文、宗教,甚至夢想的訊息,希望藉此能喚起社區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來共同打造未來的理想。

 

很感恩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給了我這個難得的資源,和怡秀認真用心的投入,才能對社區做更廣泛的認識。「珊瑚法界」立足在南方澳,當然就離不開社區,這是生命共同體。做文史社區資源調查的同時,我們也收集老照片、早期文物,希望這些珍貴的珍藏,就是未來地方文物館的前置工作。

 

目前南方澳的資源仍然很龐大,有很頻繁的宗教活動、新興的海釣及藍色公路、新鮮的現撈漁市場、魚製品的海產街。具有特色的海鮮餐廳有10多家,享譽世界的珊瑚產業還在運作中,也是日撈千噸鯖魚的大型圍網母港基地,平日的遊客就很多,假日則是常常塞車。更有特殊的地理景觀,台灣唯一的沙頸岬、豆腐岬、內埤沙灘、很美的日出等等,還有附近的軍港、商港,台泥最大的蘇澳廠、極珍貴且世界少有的冷泉、濕地生態無尾港、白米木屐村、國寶帝雉的故鄉-碧涵軒鳥園,實在有夠多。以上都是支撐南方澳觀光旅遊的資源,如何銜接資源的串連運用,則是「珊瑚法界」目前最大的課題。地方全盤資源的整合也是社區人士、漁業單位、主母廟及政府單位須要用心的問題。南方澳是東方的一顆明珠,燦爛的前景是無可限量的。

左圖為南方澳:南安路。林明庚提供/右圖為南方澳第一漁港口。賴榮興提供
左圖為南方澳:南安路。林明庚提供/右圖為南方澳第一漁港口。賴榮興提供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