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博帶路(tshuā-lōo)「蘭陽博物館-生態觀察好所在」
整個海岸線都是我的博物館
說到宜蘭,在腦海裡面會浮現出什麼想像呢,是隨著東北角海岸擺動尾巴的龜山島,還是兼具傳統海洋文化與水上娛樂運動的海灘?宜蘭因水而生,孕育出多元的地理與藝文環境,而蘭陽博物館就像一個地方小宇宙,將宜蘭的人文地產景通通濃縮至展館裡,向人們循循傾訴這裡的過去與現在。蘭陽博物館作為「認識宜蘭的窗口」,以啟發社區居民參與、保存地方集體記憶的生態博物館概念出發,打破過去博物館必須有實體建築物與藏品之核心,將整個宜蘭化為一座博物館,用在地人視角串起地方的文化與自然生態。
也許未來某一天,當人人都是能分享自己所知所想的「博物館員」時,賞鯨船就成為了移動的海洋生態館,奔向海浪前的衝浪店則侃侃而談著自然與人如何共生,或是透過在地人的記憶體驗傳統文化,在不同展演、互動中持續認識宜蘭。
烏石港舊址文化景觀
眺望蘭陽平原,綠野稻田散落在大地上,綿密河道交織出熱鬧的水運風景。站在東堤邊,烏石新港正準備引領遊客認識海洋,往山側一瞧,彷若大型單面山的蘭陽博物館與見證宜蘭商貿發展的烏石港舊址互相依偎著。座大1826年,清政府指定烏石港為宜蘭對外貿易的「正口」,造就當時港口舳艫千里、川流不息之景,可謂「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然而1878年後由於接連遇上洪水侵襲、船隻觸礁等泥沙淤積之因,加上交通形勢轉變,導致宜蘭河改道之衝擊,失去港口機能的烏石港慢慢成為水鳥棲息的溼地天堂;2006年宜蘭縣政府將烏石港舊址公告為「宜蘭縣文化景觀」,期盼保存這裡的歷史地景與生態。
沿著烏石港舊址溼地繞行蘭博園區,除了能觀賞具有礙子裝飾的縣定古蹟林曹祖宗之墓外,1985年頭城書法家康懷提筆的「烏石港遺址碑」佇立於水邊,2015年由日本建築家藤森照信設計的美檜亭茶屋亦相伴濕地左右,已經成為生態島的水中烏石礁則彷彿是座世外桃源,吸引著漫步於此的人們,一同遙想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於1825年描繪的石港春帆盛景。
被文化保存環繞的濕地
坐在林曹祖宗之墓附近的木棧道邊望著濕地發呆,對面的防風林偶爾傳來陣陣鳥語。匯集過往港口風華以及河水的到訪,一半鹹水一半淡水形成的烏石港溼地,除保留原來的蓮霧樹、海漂樹種,蘭博為阻隔台二線車流的汙染,也精心復育東北角海岸原生樹群,挑選適地適種的植物,形成由喬木、灌木、低草地圍繞的疏林與溼地環境,亦吸引各種鳥類前來拜訪,造就多樣的自然風景。據蘭博研究員監測到的植物便高達160餘種,鳥類則多達62種。
綠意包圍的濕地,在此成為一方生態樂園。疏林中,守護著濕地不被海風侵擾的堤岸綠廊,除了有先人種植的穗花棋盤腳、風箱樹,春夏時節總會吸引紫斑蝶駐足的白水木,還有象徵噶瑪蘭聚落地標的大葉山欖皆靜立於環湖步道左右。若夏季往水面湊近一瞧,不規則齒狀的菱角葉開著幾朵白色小花;由水燭、李氏禾與鋪地黍生長成的草毯森林,還能望見花嘴鴨媽媽帶著一群小鴨嬉戲的溫馨之景。找個舒適的午後,來當個自然觀察家,享受芬多精的洗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