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期-蘭博壁畫初生成─海之層的海岸線壁畫
陳又伃 / 時任蘭陽博物館常設展模型製作美術執行

蘭陽博物館二樓海之層的巨大版畫
工程小檔案
工程名稱: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常設展
工程類別:展示壁畫
施作數量:3件
工程時間:1999年蘭陽博物館成立籌備處
- 2004年開始委外發包。
- 2008年筆者任職之公司承接蘭陽博物館常設展中的模型、壁畫施工設計及進場業務。同時展開內部模型製作以及壁畫提稿(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平原層宜蘭城商街壁畫)。
- 2009年進場施作,包括模型的安裝以及壁畫的彩繪施工。
- 2010年追加一幅壁畫(海之層三種海岸線壁畫),經過提稿及修正後, 再度進場施工。於此年的5月18日,蘭陽博物館開始試營運,於10月16日正式開館。
海之層之三種海岸線壁畫
一、設計圖面討論

二樓之平面圖(施作區域為紅線位置)

左圖:壁畫詳細尺寸圖 / 右圖:格放格數
二、事前資料蒐集

於宜蘭當地海岸實景場勘。資料來源:筆者自攝
三、圖面設定

左圖:第一次線條稿 / 右圖:第二次素描單色稿

左圖:第三次線條稿(生態教學觀念構圖) / 右圖:第四次線條稿

左圖:第五次修改構圖 / 右圖:確認圖面

彩色圖稿定稿(標註繪製的生物/植物)。

左圖:壁畫與前方實體造景情形的設計圖稿 / 右圖:原本大圖輸出的情形(資料來源:筆者自攝)

前面不同材質的鋪面,分別為礫石\沙石\豆腐岩造景(資料來源:筆者自攝)。
四、場外製作前處理

左圖:訂購整一卷畫布,約寬300cm,長900cm。 / 右圖:先以卷尺丈量畫面所需的尺寸

左圖:墨斗 / 右圖:以墨斗抓出四邊垂直線

左圖:標記 / 右圖:裁切

左圖:底漆工具 / 右圖:以毛滾筒均勻地刷上底漆於畫布上,需上兩層。

左圖:自然陰乾 / 右圖:乾燥後,將欲打稿的圖面背後以膠帶相接合。

左圖: 丈量 / 右圖:放樣繪製圖面
五、進場施工(因工程時間的關係,壁畫提前於台北工廠內繪製完畢後,再進場施工。)

左圖:分別依編號放置畫布,上方以釘槍固定位置使其平坦垂掛。 / 右圖:確定畫布位置後,開始由中間施工,再將畫布由下往上捲起,接著以油漆滾筒上一層木工白膠固定畫面。

左圖:必須一次刷一定範圍的白膠,範圍不能過大,避免膠面的乾燥。 / 中圖:以滾筒施壓於上過白膠的畫面,需力道大且平均,由內往外將空氣排出。 / 右圖:畫布邊緣不易固定處,需以手逐一檢查施壓。

左圖:裱貼完畢後,以汽車補土填補畫面的接縫處。 / 中圖: 銜接顏色 / 右圖:整理畫面

左圖:加強前景光影及立體感 / 中圖:與前景造景銜接 / 右圖:與前景鋪面銜接,完工。
六、再次進廠修改(因裱貼底層為輸出品,故不易裱貼,再次進場加強)

左圖:館方指出畫面有氣泡不平的地方(畫面中紅圈處) / 右圖:畫布外緣凹凸不平處

左圖:切割需處理部分 / 右圖:切割後情形

左圖:有氣泡處以刀片切割開,使空氣排出。 / 右圖:以粗號數砂紙將銜接面打模,使其粗糙。

左圖:再以小筆將白膠填入 / 右圖:表面施壓貼平

左圖:補色 / 右圖:修改完畢
三種海岸線的拼接,要將畫面能銜接到前景又能自然地接到遠景的思源啞口遠山,筆者著時花了不少心力在構圖上面,此構圖是偏於意象式的構圖;館方會以書面或口頭陳述所想要的感覺,例如說希望有險峻的蘇花斷崖、平坦的沙灘、宜蘭當地的特色豆腐岩和遠景壯麗的思源啞口…等,初審時已經來回退件過很多次,使人喪氣至極,因為抓不到館方要的感覺及畫面美感的兼顧,在好幾次的來回討論後,終於定案。彩圖送審過後,卻因博物館內部已經做前景實物的施工,所以只能先在台北的工廠內製作壁畫,場外製作的困難點就是在於會增加很多道工序,首先就是畫布的訂購、底漆的塗抹、垂直線的裁切和畫布的收放…等問題,壁畫施工的困難點在於其尺寸的龐大,同樣的施工步驟,但是放大後會衍生出很多操作上的困難點,所以要在事前就先想好整個流程,才不會讓成本損失慘重。
作者簡歷

陳又伃 CHEN-YU-YU照片
學歷
- 2012中國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碩士
- 2006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學士
個展
- 2019 「九分之一地主-陳鎰森/陳又伃雙個展」,日帝藝術,台北,台灣
- 2018 「磷光之所-個展」,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 2016 「一 首 詩 的 等 待-許旆誠/陳又伃雙個展」,日帝藝術,台北,台灣
- 2015 「觀照-個展」,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獲獎
- 2019 高雄獎,繪畫類暨版次藝術,高雄獎
- 2019 中山青年藝術獎,油畫類(壓克力),佳作
- 2012 台灣筆會獎助計畫,油畫類,佳作
- 2011 台灣筆會獎助計畫,油畫類,佳作
- 2011 台灣國展,油畫類,優選
典藏
- 2003 歷史博物館青年典藏徵件,台北,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