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0期-丸山印象-水與產業篇

取自《歡迎來丸-109年度在地導覽培力初階訓練》
宜蘭縣國定丸山考古遺址發展促進會發行
主編 / 簡建明

《歡迎來丸-109年度在地導覽培力初階訓練》一書封面
《歡迎來丸-109年度在地導覽培力初階訓練》一書封面

丸山的水

順著舊寮溯溪而上將會發現丸山以後只見河道不見水的景象那是因為舊寮溪發源於中山社區的舊寮山、行經中山社區潛入地下形成伏流成為地下水脈直至丸山社區才又冒出地面形成湧泉水質清澈湧泉不斷。 

丸山淨水廠於1969年設立,供應丸山八寶太和清溝永美群英等村民用水淨水廠的水是抽取丸山的地下水脈而地下水脈是由雨水河水滲透匯集。 

「淹水」是社區長期以來無法擺脫的夢魘民國50年9月12「波密拉」颱風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於凌晨狂襲台灣,丸山老街於此次風災中全數倒塌整個社區滿目瘡痍

56年1017日「解拉」颱風侵襲台灣,18日溪水暴漲土堤崩潰,洪水淹沒整個村莊。 

63年910月間宜蘭地區發生連續豪雨及范迪貝絲颱風踵來襲,引起潰堤倒屋及交通斷絕之大水災,農田積水近月退,災情為慘重當時行政院蔣院長政府各級首長先後蒞訪問災區及勘查災情,指示對水患問題解決之道,特撥重建專款一億多元,其中分配新舊寮溪河域約八仟萬元作為治理工程之用,工程於64年2月開工至同年8月底完成

治理畫以現有排水系統浚渫拓寬為主,冬山河幹線為配合其後之治本計畫除將河道拓寬渫,並局部加以截彎取直,新闢河道 3,633公尺。 

為了徹底解決冬山河上游新舊寮及太和丸山埔城等地區多年來的淹水情形,特別在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中,斥資10億多元的經費,辦理新寮排水治理工程,並分為五工程發包施工其中,第一及五期由宜蘭縣政府辦理成,經濟部水利第一河川局接續辦理第三及四期工程,現在工程已經全部完成,自2014年起將可大大減少社區以往遇雨即淹的情形

其中第四期工程主要是將寮溪大部分的山洪分到新寮溪,以減少舊寮溪因為水路寬度不寬,造成淹水的情形這部分主要是因為舊寮溪的水路兩邊是丸山村及太和村等聚落民宅最多的所在,若是沿續舊有治理方式在原水路拓寬河道,必定要拆除現有許多的民房,施工難度極高不易執行,且會遭致強大民怨:所以採用分流的方式即在上游地區就先把舊寮溪四分之三水量分到新寮溪水路新寮四期工程完成後,已能應付往後颱風豪雨期間期分洪的需求,將可解決新舊寮沿岸村落以往逢雨必的惡夢。 

第三工程主要是拓建新寮溪,將原本不到10公尺寬的河道,拓寬為45-100公尺,同時銜接已整治完成冬山河:除了容納流的山洪,則更能分擔舊寮分洪而來的洪水,讓新舊沿岸地區的淹水情形大幅降低再者,新寮治理工程近自然法施作,不論河道或沿岸皆是自然的綠意與原始的生態:時,工程中內橋及灣橋的建成,亦能串連冬山河沿岸的自行車道。 

丸山的產業

丸山社區為典型的農業社區,早期居民大量種植黑豆,作為製造醬油的原料,每當黑豆收成的時節,四處都可聽到打豆仔的聲音

爾後逐漸轉作稻米,原來曬黑豆的埕變成曬稻穀後來又因稻米盛產價格滑落,有些稻田又轉而栽種茶葉與柚子

湧泉區過去大多養殖鰻魚吳郭魚河蜆,後因經濟環境改變,有些養殖戶因而棄養,其餘便轉型改養香魚或經營休閒釣魚池:部分農戶養豬,但因為氣味不佳,主生活區內的豬舍廢棄或轉為其他用途,僅少部分仍繼續養殖。 

收成黑豆
收成黑豆

70年代丸山除了發展鑄鐵產業外,曾有一家製作土尪仔的外銷工廠,當時是許多學生家庭主婦打零工賺外快的地方,雖然只是一家工廠但卻為整個村莊的重要產業這家工廠後來遷移出丸山,然而土尪仔這個名詞卻因曾有這家工廠的存在,深深烙印在許多社區居民的心中。 

丸山鑄鐵廠的興起始於南方澳漁船製造業的發達,在南方鑄造廠當學徒出師後,返回丸山村開作坊承包漁船鑄件,始時全家大小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工作,訂單充足時才對外招募工人,親戚優先,農業社會時期,翻砂工人的經驗是鑄件能否成功的關件,收入屬於高薪一族,擁有這門手藝令人羨,隨著產業發展與技術掌握,逐漸形成聚落,全盛時期大大小小作坊有近10座。 

之後由於漁船引擎由傳統內燃機轉為輸出馬力更大的現代馬達,南方澳造船業沒落,一部分者引進更先進設備轉往區,留在村內者改接其他訂單,如水溝蓋與工藝品等,但由於製程產生空氣汙染,工作環境高溫高熱問題目前也全部停工。 

公園內鑄件為村內翻砂廠使用生鐵鎔鑄,採用翻砂工法造,為民國56年由意誠先生捐獻丸山天皇宮(保安宮)之爐鼎,鑄造時以水玻璃砂模(砂模以矽酸鈉當黏合劑,通入氧化碳固化)分段鑄造,再以螺栓連結上漆。 

鑄鐵程,有外模、模心、將鐵水鑄造口灌入,冷卻即得成品(小件),翻砂可翻金銀銅鐵鋁等,成品種類有人孔溝蓋滾輪軸心(紙廠)香爐鍋爐外殼等。 

2015年分享會中江延福先生有拿出一座銅製龍舟,模具須分別鑄造,分為龍船鼓手槳手槳手舵手” 瘋龍船”的時後花了10多萬元製作,當時賣1.8萬,現在要至少3萬才做得起來。 

村民劉素蓮小姐回憶當初20多歲嫁人時娘家有詢問是要在裕隆工作還是要把鑄造廠移丸山,考慮到公婆年紀將廠移回丸山,多數是承接裕隆的引擎蓋鑄造,賺錢但是很辛苦,爐溫又高,有時人力不足時也會拿大槌擊碎生鐵塊,收集噴出的鐵屑重新放回熔爐,中午回家做飯,家中小孩國中就開始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