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0期-五穀廟

文:蘇美如(蘭陽技術學院講師)/圖:莊雅惠

宜蘭市五穀廟
宜蘭市五穀廟

 

宜蘭縣有8間神農大帝廟,其中有5間創建年代在1820年前後,目前文獻上可考的最早漢人入墾本縣年代為嘉慶元年(1796),其間相距不到30年,也就是說,本縣一半以上的神農廟是在先民開始大規模入墾本縣的30年內,就已經創建了,由此可知,當初漢人入墾本縣時,即是以農耕為主。

 

其中以宜蘭市五穀廟之創設最為重要,它的前身是「先農壇」,位在清代古城的南門城外,南門舊址即今中山路與舊城南路的交會口。嘉慶17年(1812),宜蘭收入大清版圖設廳後,通判翟淦依照清代體制,奉建先農壇於南門外,坐北向南,以利農事。

神農大帝聖誕繞境隊伍
神農大帝聖誕繞境隊伍

據《宜蘭縣志》宗教篇記載,道光5年(1825)由陞倅呂志恒安設牌位,並重新加以修葺。當時先農壇左方另有五穀神祠,凡是耕耤、迎春、常雩都在此祭拜。咸豐 2年(1852),先農壇因為不堪道光28、29年間連番風雨侵襲,以致全部倒塌,於是暫時將神像移供于武廟內。

 

直至咸豐 8年(1858),通判富謙察悉10年來,雨水不暢,田禾經常受損,因此極思重建先農壇。由於舊壇址「砂水坐向不相朝」,所以改變方向坐東面西,並立「重建先農壇」碑,以資記念。重建後的先農壇,今已傾頹不存。目前所見的廟貌,為近代所建。

 

明治28年(1895)日人進入宜蘭後,曾強佔廟地為憲兵隊營區,直至大正2年(1913)12月11日憲兵隊撤出。之後因曾禁止廟內慶典活動,故本廟始行「廟外爐主承接制」,至今廟內仍可見到當時為便於廟外承接爐火而設、以長條形肖楠木製成、上刻「神農大帝」之「香纖(神位)」。日治時期五穀廟曾由日本和尚接管,而成了安奉石觀音之日式佛堂,光復後,和尚歸還五穀廟,信徒清除佛堂設施,才恢復其昔日廟觀。

日治時期為便於廟外承接爐火而設之神農大帝神位,現置於廟內 (蘇美如 攝)
日治時期為便於廟外承接爐火而設之神農大帝神位,現置於廟內 (蘇美如 攝)

另因五穀廟主祀之神農大帝為主管農收及醫藥之神,號稱「農醫之祖」,故自創設以來即有米商及醫藥商成立多種神明會,如由中藥商成立之「振興會」、「藥商會」;由米商成立之「大有社」、「同豐會」等。

 

在祭典活動上,最特殊者為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迎春牛、鞭春牛、及燒春牛活動,即每年以竹紙編製春牛一頭,於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置於廟埕供信徒摸耳、頭、尾等,至十五元宵夜春牛遊街回至廟埕後由地方首長鞭打春牛3下,以示新年已過,春牛須下田工作。之後燒春牛,其灰屑由信徒取回撒於田園或置於店舖,據說可保五穀豐收、市井滿銀。此活動乃源於農業社會,農民對獸力之需求而轉投至對春牛之期盼所產生之活動。目前該活動早已停辦,因此廟方重塑一個由清官鞭打春牛之塑像於廣場以寓其意。

神農大帝 (陳進傳 攝)
神農大帝 (陳進傳 攝)
神農大帝號稱「農醫之祖」
神農大帝號稱「農醫之祖」

建築特性

今日所見廟貌僅存兩側護龍、門屋及圍牆為前清時期所建,其餘均曾整修或改建,如正殿於大正9年(1920)曾由阿元師(陳榮元)及阿枝師重修屋頂及泥水部分。而戲台、山門以及破壞正殿外觀最鉅之遮雨棚均為光復後改建或增築。

山門、遮雨棚均為光復後改建或增築。
山門、遮雨棚均為光復後改建或增築。

 

在配置上,由外而內為山門、圍牆、兩側門屋、戲台、正殿及兩側之天井與護龍,為本市少數具有護龍且仍能原貌保存下來之寺廟建築,因此顯得重要與獨特。光復後護龍為他人佔用,因此迄今仍無法與廟體整體利用,實為可惜。

五穀廟為本市少數具有護龍且仍能原貌保存下來之寺廟建築,圖為右護龍外觀與屋頂鬼瓦。 (蘇美如攝)
五穀廟為本市少數具有護龍且仍能原貌保存下來之寺廟建築,圖為右護龍外觀與屋頂鬼瓦。 (蘇美如攝)

正殿於民國51年(1962)歐珀颱風時受損,故於民國53年(1964),依原貌重修。目前所見除正面排樓面、兩側斗砌山牆及所有石珠為原物外,原有明間桁檁腐蝕處削鋸後,改用於左右次間,其餘構件不足處才購買新的檜木築之。

 

改建前之正殿原貌為面寬三開間、進深15架、出屐起之建築,構架為由大陸福杉構成之穿斗式、屋脊為大脊燕尾式、屋瓦為以紅瓦舖成之仰合瓦,但因歷經數次整修而不復原貌。中軸線上置御路石、兩側為階梯,排樓面之直櫺隔扇風格樸實簡潔。地面原為油面磚。護龍、門屋及圍牆為清同治年間所建,護龍為硬山式屋頂,本舖紅瓦,少數在日治時期置換為水泥瓦,因而正脊亦出現日式鬼瓦以為收頭。

五穀廟正殿外觀及拜亭倒塌後之石珠遺跡 (宜蘭縣史館 提供)
五穀廟正殿外觀及拜亭倒塌後之石珠遺跡 (宜蘭縣史館 提供)
五穀廟全景,由前往後依次為具燕尾脊之正殿、拜亭及山門。 (陳進傳 攝)
五穀廟全景,由前往後依次為具燕尾脊之正殿、拜亭及山門。 (陳進傳 攝)

 

整體而言,五穀廟正殿及其旁之護龍、門屋等造型樸實,唯有戲台及山門之量體過大且外觀俗艷,加以遮雨板之設置,使得正殿完全被掩藏於內,因此若能將增建物拆除、同時收回護龍作為廟方辦公及民眾聚會處所,將可重現五穀廟之古樸美及配置上之獨特性。

五穀廟戲台
五穀廟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