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8期-「脚踢手放」盪「中秋」

文/圖:郭世良(銓敘部研究委員)

圖1:民國102年,礁溪中秋節「盪鞦韆比賽」,在礁溪國小操場,所架設的「2大1小」的鞦韆架。(102.9.29.)
圖1:民國102年,礁溪中秋節「盪鞦韆比賽」,在礁溪國小操場,所架設的「2大1小」的鞦韆架。(102.9.29.)

壹、我鄉我情話中秋

 

「脚踢手放」這句童年歡笑的話語,不知已經多少年沒聽到了,在今年礁溪中秋節擴大盪鞦韆比賽的日子裡,又聽到礁溪耆老說出這親切的話語。對一般盪鞦韆來說,這絶對是一句危險的話,但在礁溪「盪中秋」,却是喜悅的聲音,沒什麼人會去意會著危險的警訊。

 

今年(民國102年)的礁溪中秋節盪鞦韆比賽,原訂於9月19日中秋節及次日兩晚擴大舉辦,因天兔颱風來襲,延到9月28日舉行。地點仍在新省道旁的礁溪國小操場。會場架設了兩座大型杉木鞦韆架供比賽用,及一座小鞦韆架,供女生、小朋友做體驗,為有始以來最大規模的鞦韆架數(圖1)。雖然延期了,操場周圍沒什麼攤商,只有正面搭設戲枱,由蘭陽戲劇團公演。關聖帝君坐鎮鞦韆架旁,保佑比賽平安。這種場景氣氛和民國40、50年代的氣氛相若,礁溪人不減興緻,到底中秋節盪鞦韆在礁溪也有百餘年的歷史,為大家懷念熱愛的年節習俗活動。

 

貳、藤繫杉竹高探月

 

一、百年傳承

 

礁溪「盪鞦韆」的起源於何時何事?據長者說:約有一百餘年的歷史。在農曆八月,大約秧苗已插,幾度的除草已畢,正是可稍事休息,夜涼時,做一些休閒餘興的活動,聯絡感情,也很舒服。這活動與宗教似乎沒什麼太大關係,若有也只不過是請神鎮煞,以保比賽平安,或者是中秋祭拜福德正神(土地公),「逗熱鬧」的祭典餘興活動而已。記憶中的童年,似乎也曾聽長者說:盪高鞦韆可以接近月亮、看清月亮。這或許也有些微神話的小道理。

 

又據長者說法:盪鞦韆早年是由「協天廟」(關帝廟)開辦的。早期的地點是在協天廟後巨大的楓林中(俗稱「楓仔脚」)舉行。原來是將一長木横架在兩樹叉枝間,再用藤條繫一小橫木為軸,折掛青竹桿為握桿(手把),作為鞦韆,後來才改為在林間空地,以杉木竹桿架設鞦韆架。而後,地點也有所輪換,有時在廟後的「楓仔脚」(大忠村),有時在廟前馬路(舊礁溪路,今中山路)對面舊市場後的廣場(大義村)舉行。記憶中,似乎鄉裡的「頭人」也曾向村民收「緣金」舉辦,包括在廟前酬神演唱「子弟戲」。這或許仍然以協天廟為主辦,提供杉木及必要的物品,由大忠、大義兩村輪流承辦。

 

民國60年代中期,新開的省道從廟後經過,就不在這「楓仔脚」舉行,而改在市場後的廣場舉行。70年左右礁溪傳統市場改建之後,改到礁溪國小操場舉行。

民國80年至85年,由鄉公所主辦。86年後,據說是因經費問題而停辦。直到民國97年,才由礁溪後備憲兵協會發起,在礁溪國小復辦,宜蘭縣政府、礁溪鄉公所、協天廟……等各機關團體贊助。民國99年起,再由礁溪鄉公所主辦。今年,礁溪鄉公所擴大舉辦,由礁溪後備憲兵協會承辦。

據悉近一、二十年來,蘇澳也仿礁溪舉辦中秋盪鞦韆,由礁溪的老師傅黃文夫(阿輝)依礁溪的鞦韆架「移植架設」。只不過是把架前繫鈴鐺的竹竿,有時改為繩綫架掛而已。

 

民國98年「頭城海洋文化觀光季」(9月),特地邀請本鄉的「盪鞦韆比賽」到頭城舉行。

 

礁溪的「盪中秋」走出礁溪的鄉域了。

二、搭設架置

 

(一)韆架

 

整個鞦韆架型式,傳統迄今沒有改變。不過今年却增高了!傳統鞦韆架高約5公尺,寛約3.5公尺,但近年來都搭設6公尺高。韆柱杉木(左右各一根),長約8公尺,直徑約25公分。1公尺埋於地中,1公尺凸於橫樑韆軸木之上。上部橫樑韆軸的杉木長約4.5公尺,左右韆柱尚需各用二枝杉木斜支與一枝杉木橫架,使韆柱杉木牢固,不因鞦韆的盪動而搖動傾斜。全部用藤條綑綁、絞繫固定,不用鐵釘釘牢(圖2)。綑綁、絞繫處約20~30處,使用的老藤每條約13、14公尺(40台尺),是從礁溪五峰山區採擷的。近年15個工作人員架設(並用吊車起重機具),要3~5天才能完成,反推早期純人工架設,所費的功夫更大。

 

民國99年,開始架設小鞦韆,供小朋友、女生體驗,其高約4.5公尺,寬約3公尺,架設方法相同。 據架設鞦韆約40、50年經驗的老師傅黃文夫(74歲)、簡清雄(75歲)告訴我:今年的大鞦韆高約7.2公尺,比往年高出1.2公尺,使用的雖然仍為長杉木,但却挑選長約10公尺,直徑約35公分的「電綫桿」粗大杉木。因此埋入地下的柱基約2公尺,也比往年深。甚至在左右兩根韆柱的外方,再加架一枝斜杉木支架,和原來兩枝斜杉木支架形成「三角架」的形式,增強鞦韆架的安全性。

圖2:鞦韆架是用大杉木(韆柱)、桂竹(盪架、握桿)以藤條綑繫架設。頂部3個藤條韆環套住大軸木、小軸木及青桂竹折掛的握桿,中間白繩為安全帶(102.9.28)
圖2:鞦韆架是用大杉木(韆柱)、桂竹(盪架、握桿)以藤條綑繫架設。頂部3個藤條韆環套住大軸木、小軸木及青桂竹折掛的握桿,中間白繩為安全帶(102.9.28)

 

(二)韆環

 

鞦韆架上的橫樑木,即為鞦韆的大軸木,其上套置三個韆環,每個鞦韆環直徑約40、50公分,完全用在地的老藤條編結而成。環上套住大軸木,環下則套住一根直徑約10公分的小軸木棒,這根小軸木是用來承載鞦韆盪架與選手的重量。運盪時大小雙軸和韆環連動,承載選手前後擺盪。傳統的大軸與小軸,均不加塗潤滑油,但近年復辦,則加塗些潤滑油,使得運盪更靈活。

 

(三)盪架

 

一般公園看到的鞦韆,是以「鐵鍊」作「握桿(手把)」,古裝戲中的鞦韆是以「繩索」作「握桿」,但礁溪的鞦韆是以「竹桿」作「握桿」。握桿的竹桿所採用的「桂竹」,仍然是本地所產,且要「青」的,直徑約7公分,長約7公尺(20台尺),下部仍然保存「根結」,以便穿過韆板(踏板、腳板)兩端的洞,承載選手運盪,上部則折掛在小軸木上,再用藤條(偶爾用鐵綫)將折迴的桿枝與原桿枝絞繫住,長約5.5公尺(15台尺)(圖3)。至於「韆板(踏板、腳板)」,長約80公分,左右各有一圓洞,俾便穿「竹桿」,以其結頭(根結)撑載選手(圖4)。傳統上盪架沒有安全帶,地上也沒粗糠包或泡棉的安全防護設施,但近年復辦,則均有這些安全設施。安全帶上端則繫在兩握桿間的小軸上,下端則繫在選手的腰部(圖2、3)。

圖3:老師傅黃文夫折綁桂竹架設握桿,白繩為安全帶。(102.9.28)
圖3:老師傅黃文夫折綁桂竹架設握桿,白繩為安全帶。(102.9.28)
圖4:鞦韆達人陳再田展示韆板與其底部承載的桂竹根結。置於地上兩側者,即為安全防護之粗糠包。(101.9.29)
圖4:鞦韆達人陳再田展示韆板與其底部承載的桂竹根結。置於地上兩側者,即為安全防護之粗糠包。(101.9.29)

 

鞦韆架正前方約6公尺處,樹立一根帶有青葉的「竹竿(篙)」,把鈴鐺用紅絲綫繫於頂端帶葉的細枝上,且以紅絲綫將細枝拉彎成弓形,略向前傾斜,使鈴鐺能下垂,俾選手運盪到相當高度時,能伸脚踢響鈴鐺(圖5)。此鈴高傳統約5公尺,可配合盪架之長短,略為升降或再向前傾斜。

 

近年復辦,在預賽時仍採鈴高5公尺,作為基準。但在決賽時,則提升到5.5公尺高,雖然只提升0.5公尺,却增加決賽選手運盪的困難度。結賽時,有些選手甚至於踢「零」。今年亦如是。

 

圖5:鈴竿:帶葉竹竿末筲,以紅絲線拉綁成弓型,繫上兩顆鈴鐺。(102.9.29)
圖5:鈴竿:帶葉竹竿末筲,以紅絲線拉綁成弓型,繫上兩顆鈴鐺。(102.9.29)
 三、比賽規則

 

早期傳統盪鞦韆,並沒有「比賽」的觀念,只是娛樂好玩,隨時隨到排隊上盪。後來有人提供獎品,才漸漸產生「比賽」的觀念。其實,到現在,雖然形成「比賽」,但鄉民的話語,仍然以說「盪鞦韆」為主,很少說「盪鞦韆比賽」。既然形成了比賽,就必須規劃了報名的資格、條件、手續和比賽規則。

 

傳統上,參加盪鞦韆,沒有什麼年齡……資格條件的限制,但家有「坐月子」或「喪事」者,是不能參加。近年復辦,規定的資格條件是:年齡限18~60歲,體重90公斤以下的男性,但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酗酒者或體重超過90公斤者,家屬有「坐月子」者或是「喪事」者,都不宜參賽。顯然女性和青少年兒童被排除在外,不能參加。據說曾有人有意見—蘇澳的盪鞦韆就准許女生參加比賽,而本鄉卻只讓男生參加,女生不能參加,很不公平。當局從善如流,在民國99年架設小鞦韆,供女生和青少年兒童體驗。他們也盪得不亦樂乎(圖6)。這也名符其實的文化傳承。或許不久的將來,女生和青少年兒童也可以分組參加這項比賽。

 

早期盪鞦韆,雖然沒時間的限制,但一上盪架、想踢7、8下鈴鐺,那可難喔!更何況是連踢。不過記憶中也曾有好手不伸腳去踢,而是加把勁盪高,用韆板去碰鈴鐺,搏得喝采。近年復辦,預賽2分鐘、決賽3分鐘,一踢即可高達20、30下以上。此間,則大有文章:傳統的鞦韆,大軸、小軸間的韆環是用藤條繫住,粗澀,阻力大,費力大,不易運盪,盪不了幾下,也就停了,不需要有時間的限制;現在則在鞦韆大軸、小軸上,均塗些潤滑油,運盪自然靈活、容易,也自然演變成有時間的限制。

 

圖6:小女生體驗盪小鞦韆,也盪得不亦樂乎!(102.9.28)
圖6:小女生體驗盪小鞦韆,也盪得不亦樂乎!(102.9.28)
四、運盪技巧

 

不論是傳統的或現在的,盪如此的鞦韆,除娛樂之外,也在考驗選手的膽識、體力、臂力、腰力、施力點與平衡感,以及運盪的技巧—重力加速度,所以選手的體重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據耆老的說法:大約70~80公斤體重者最適合。當然在運盪時是絶對不能有「脚踢手放」的動作,那是非常危險的。據說在非常早之前,曾有一盪者真的「脚踢手放」,跌了下來,還好命大,只是一點輕傷。或許這就是「脚踢手放」典故的由來。

 

如何才能把鞦韆盪得好?可是大家關心的事。據多年冠軍、今年25歲的黃國訓說:鞦韆想要盪得好,除雙腳要站穩及兩手要握緊,在鞦韆每次的擺盪時,身體也要使力,以起立、蹬下的姿勢扭動腰力去運盪,跟著鞦韆一上一下;當要伸腳踢鈴鐺時,身體得迅速調整重心,才不會讓鞦韆偏移。50歲的老將楊健和曾說:在鞦韆架上,輔助員推送助盪放手後,選手如何在正確的時間點施力是重要關鍵,許多選手雖能盪至5米高,但伸腳時,身體容易扭曲,失去平衡感,以致於遲遲不敢去踢鈴鐺,喪失得分的機會,因此膽識也相當重要。之後黃國訓也有同樣的說法。新近楊健和再深入地說:要注意盪架盪動的鐘擺原理,上盪吸氣,下擺吐氣,一擺一盪之間要注意換氣;判斷踢鈴鐺的時機要「眼明腳快」,要先用水平的視角去看,這和一般的仰角的視覺不同,眼見的高度不等於實際的高度或距離,這時可以用腳下的韆板做基準來幫助衡量,看看韆板和鈴鐺的距離多少,來決定是否伸腳去踢;伸腳時也要注意身體的平衡(圖7)。

 

其實,在盪架前後擺盪時,應控制在前後成一直線的軌道上,如果運力失衡,就會偏斜,形成對角線式的擺盪,那就叫「左角」。這是不正確的盪法,而且可能造成危險。

 

圖7:選手盪上與鈴竿相當高度時,伸腳踢鈴鐺。(本圖為當日下午之預賽。決賽係於晚上舉行,有燈光照明)(102.9.28)
圖7:選手盪上與鈴竿相當高度時,伸腳踢鈴鐺。(本圖為當日下午之預賽。決賽係於晚上舉行,有燈光照明)(102.9.28)
五、裁判觀眾

 

傳統盪鞦韆沒有裁判,觀眾就是裁判。盪者踢了幾下鈴鐺,觀眾會跟著算,「頭人」就負責給獎。現在有裁判的設置,裁判的位置,就在鈴竿旁約4公尺高的搭台上,選手踢到鈴鐺,響了一下!他就跟著敲一下銅鑼,這個動作使得在場的觀眾能了解選手是否踢到鈴鐺,以免受到較遠處唱戲的聲音干擾。當然也有筆錄的裁判人員,而且要給當次下架的選手簽名。

 

比賽過程氣氛熱烈,也相當刺激。當選手盪到與鈴鐺相當高度,伸腳踢到鈴鐺時,觀眾總是配合鈴聲,給他喝采「喔!~」或跟著算數「1~2~3~」。有些選手一開盪士氣如虹,一下子盪得很高,但是後繼無力,沒幾下腳就軟了;也有選手腰力、腿力配合不好,就盪不起高度來,觀眾也會議論紛紛:「這個不行啦!」、「沒力了啦!」。

 

六、興緻獲獎

 

早期的盪鞦韆為單純的農閑活動,只是好玩,聯絡感情嘛。稍後才有比賽的觀念,而後有人提供一些獎品。獎品大約是日常用民生用品,如毛巾、月餅、衣褲、鞋子、柚子、米……等,用竹竿穿撐掛在一旁,也依其價值,做些簡單的分類,但並不排名次,例如:踢得1下者給A獎品,踢得2下者給B獎品,踢得3下者給C獎品,好像是現今夜市攤商的射鏢遊戲,10支標中1、2、3……支,給A、B、C……獎品一樣。

 

傳統盪鞦韆,沒有什麼時間的限制,依盪者的體力,盡其所能去盪。近年復辦後才有時間的限制。以近年的比賽而言,上架運盪限時:預賽2分鐘、決賽3分鐘外,也依所踢鈴鐺的次數評比排名給獎金。前幾年第一名獎金2萬元,第二名1萬元,第三名5千元;但今年擴大舉行,並提高到全國的層次,也大大提高獎金額度:第一名獎金15萬元,第二名8萬元,第三名4萬元,第四名3萬元,第五名2萬元,第六名1萬元。

 

今年的冠軍獎落誰家,是大家所關心的事。當日近午,在與老師傅黃文夫、簡清雄閒聊時,大家的猜測:這種礁溪獨有的民俗比賽活動,大獎可能仍然會留在礁溪。果不出所料,今年的冠軍仍然是往年的冠軍好手—三民村的黃國訓(25歲、礁溪),3分鐘踢了29下。據悉他在近6年來都保持冠軍。今年他爸爸也參加了,甚至於媽媽、姊姊黃宣儀都是盪鞦韆的好手,近幾年還曾到過蘇澳比賽,奪了大獎;黃宣儀今年在蘇澳得獎後,還如以前一樣地建議:也應該讓女生參加本鄉的比賽才公平。第二名林建中(28歲、羅東)17下。第三名為游旻穎(34歲、礁溪大義村)16下,據悉是黃國訓的表兄弟,也曾到蘇澳奪過大獎。第四名黃銘釤(23歲礁溪三民村)14下。第五名楊浚民(28歲、蘇澳)11下,據悉他從小就喜歡盪鞦韆,是蘇澳盪鞦韆的明星人物,曾來礁溪奪過大獎。第六名李英傑(32歲、蘇澳)11下。這6位去年也都來參加比賽。

 

叁、文化擴展齊努力

 

從今年擴大舉辦中秋盪鞦韆比賽的情形來看,有進展,有遺憾、也有惋惜。遺憾的是:天兔颱風來攪局,不得不延期舉行,使得原報名60位的選手(含外縣市),但只有38人參加預賽,而後20人進入決賽。進展的是:礁溪的盪鞦韆活動,已走出了礁溪,向外發展。以得獎的三名非本地人中,有兩人來自蘇澳。這文化已經向外拓展到鄰近北邊的頭城,南邊的蘇澳,雖然仍都在縣內,但已經產生了能得奬的鄉外好手,同時比賽規則也漸漸形成制式化,這都是好現象。不過仍有幾分的惋惜:大義村、大忠村(即協天廟前後)是原盪鞦韆的主要基礎地盤,早期的好手,如:現任鄉民代表會主席吳朝煌(大義村)、鄉民代表林金朝(大忠村),都已超齡太多了,新近的好手黃國訓、游旻穎、黃銘釤雖然也是本鄉歷年奪獎的佼佼者,但除此之外,本地也應該要有更多人、更好的表現才是。就在地人的我,也不得不為年輕的一輩喊聲「加油」──大家來「脚踢手放」盪「中秋」

 

誌謝

本文之寫作承鞦韆老師傅黃文夫、簡清雄、鞦韆達人陳再田諸位先生,及礁溪國小曹永聰老師之協助,僅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