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浪尖上的討海人─藍金芳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藍金芳受訪影像
藍金芳受訪影像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戰事頻繁的年代

藍金芳,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宜蘭縣五結鄉,五歲時被送給北方澳人當養子,因為年紀尚幼,所以並不知生父、生母的姓名。

 

藍金芳的養父母生有一個女兒,與金芳同年,但是靠海維生的漁家,總覺得要有個男孩子方能協助捕魚作業,因此才興起抱養兒子的念頭,金芳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下,進了北方澳的養家。

 

六歲時,金芳隨養父母舉家搬遷到南方澳,而到入學年齡,金芳採步行的方式到蘇澳的國民學校就讀,但時值戰事頻繁年代,約莫讀書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後,就開始空襲了,因為上學的路途危險,所以就沒再去學校上課。

 

為躲避空襲時的炸彈,白天不好有所移動,因此金芳一家人利用半夜的時間,逃難到宜蘭縣冬山鄉的八寶村,在這個地方大約住了將近兩年的時間,這期間金芳養父還是有在討海,只不過時局不好,所以漁獲成績不太好,自然的經濟收入也連帶受到影響。

 

戰後,百廢待舉,雖然尚是就學年齡的金芳有再讀書,但並不是在學校,而是在日治時期的海水浴場附近的一間空房子裡(民宅)讀書,但這房子是木板造的,十分危險,有一回颱風來襲,三兩下就把房子給吹壞了,因此學生也就不敢在裡面上課,而金芳的求學生涯也就宣告結束,算一算大約讀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沒有在學校上課後,因為還小,所以大多是玩遊戲的晃過日子,一直到了十五歲,開始轉為較大的身形後,就開始與養父一起討海。

開始討海

十五歲時的金芳開啟討海的歲月,記得當時已有船員證以及勞保。

 

第一次討海的漁船是「順福」,這是自家的漁船,養父、舅舅都在同一條漁船作業,這艘漁船有附鏢頭,「舵公」是舅舅,拿右手鏢,養父是拿左手鏢,鏢旗魚時,金芳是屬於「囡仔」,要幫忙看海裡「丁鮸」的蹤跡,因為小孩子的眼力好,所以要幫忙看魚,若有看到魚蹤就要趕快比手勢給船上的人員,掌船的人會把漁船往「丁鮸」的方向開過去,然後再由鏢手下鏢。剛下船學討海時是沒有薪水的,只有在幫忙看「丁鮸」而鏢手又有鏢到魚時,擔任「舵公」的舅舅十塊錢當作奬勵。

 

剛開始討海時的金芳,很會暈船嘔吐,,不過因為是自家的漁船,所以若是暈船而身體不舒服時可以到艙底睡覺休息。這樣的暈船現象大約持續了三、四個月左右,雖然暈船不舒服,但因為覺得自己也不識字,能有一技之長就算很好了,況且當時討海是個不錯的行業,只要討海人想要娶老婆,許多人家都爭相著結親,所以金芳也就忍耐著暈船的不適而繼續討海。

 

剛討海時,一般的「囡仔」都要從煮飯開始,不過金芳沒有煮飯,只有擔任煮飯的人請假沒上船的時候,他才會替補煮飯職位,後來對於漁船的作業較熟悉後,有開始計薪,一開始分的也不多,記得的是分到「三給」(0.3份)。

船員歲月

藍金芳伉儷合影
藍金芳伉儷合影

金芳廿一歲結婚前,「順福」漁船擱淺,船身嚴重損壞,所以他就到別人的「牽網」漁船上工作,第一艘是鄰居的「信號」漁船,作業沒幾個月,金芳的兵單寄到,於是就去從軍。但退伍後的金芳,還是繼續漁船上的工作,這回是到「日發」漁船,同樣是「牽網」的作業方式,同組友船則是「德喜」,金芳後在「日發」漁船有參與一股的股份,不過這組漁船的漁獲收入並不太好。

 

「牽網」作業期結束後,大約是在農曆年的前後時間,金芳就會去「釣艚仔」,主要是釣「青飛」(鯖魚),這時就要「落棑仔」(下到竹筏上作業),是為「現流仔」作業,分紅方式是「釣分的」,期間也曾經到「無人島」(釣魚臺)海域作業,那裡的「青飛」相當的密集。「釣分的」時期金芳的收入就較好,不過已經忘了漁船的名字,記得當時的「舵公」是叔公,漁船沒有附鏢頭,有一、二十艘的竹筏。

 

當時的海域,南方澳沿海比「無人島」的魚要來得多,「拚無人島」的作業大約持續五、六年左右就不再有了,而「釣分的」大約作業有十多年,期間換過幾艘不同的漁船作業,大多採手釣方式。至於手釣作業或是「放倒緄仔」作業的漁獲收入情形則是不一定,有些人單只手釣作業就收入很好了。

 

「釣分的」作業「棑仔」是老闆的,白米也是由老闆出的,早上要出海時,早餐就要船員自己帶,午餐則是船上有人煮飯可以吃,至於配菜則要由船員自己準備,不過「海底無買菜」,配菜則是由捕到的魚中,將屬於公家的那部份拿來當配菜就綽綽有餘了。

 

在「棑仔」作業的漁具要由船員自己準備,釣到魚後,會拿到船上秤重,而後再將魚冰起來,這是「拚無人島」時。但在更早期時,則沒有冰魚這回事,因為那時的設備都不足,所以魚都放在艙底,不過這是「現流仔」作業時的方式,距海港不遠,也就較不擔心漁獲會損壞。

船長生涯

金芳在三十三、四歲時,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讓他買了一艘中古的小漁船,是為日本野馬牌引擎,廿二匹馬力,大約四、五噸,有三、四個人一起合夥,金芳擔任船長,這也是他第一次擔任船長的重任,漁船命名為「喜盛6號」,是現流仔作業,「海頭仔」(八、九月)時鏢「丁鮸」,雖然是小漁船,但只要技巧使得好,一樣也是可以鏢魚,但若沒有好的技巧,就較容易有意外的情形發生。

 

除卻鏢魚外,「喜盛6號」同時也有兼著「放緄」(延繩釣)作業,魚餌是自釣「青飛」,採用死餌的方式,那時有一位澎湖人和一位新竹人住在這邊,教金芳將「大緄」包上塑膠,漁獲狀況比先前好的多。「喜盛6號」大約作業了六、七年,發生了意外事件:有一位共同作業的船員落海而沒有救起來,後來就結束了「喜盛6號」漁船的作業。

 

金芳和朋友合夥再買了一艘三十匹馬力的漁船,是在南方澳內埤購買的,沿用舊漁船名:「益昇」,此時的金芳則是「舵公」兼「大俥」(輪機長)。夏天時,「益昇」到新竹、澎湖、基隆等地「掠小卷仔」,因為多種不同的漁法都有在作業,因此漁具相對的也就需要準備得更多種類。「益昇」作業了蠻多年的時間,在金芳四十七歲時,「益昇」的「海冬」不太好,股東就去和別艘漁船討海「掠飛虎」(鬼頭刀),因為人手不足,後來就把「益昇」漁船賣掉。

 

 「重任船員/退休」

不再擁有自己的漁船後,金芳夏天就跟他人的漁船去「掠飛虎」,冬天則是跟「叔伯姑仔」(堂姑)的漁船出去討海,此時的他並不固定在哪艘漁船作業,不過相同的都是擔任船員的職務,後來也曾跟堂弟的漁船討海。

 

在堂弟的漁船一直工作到五十九歲,因為中風而身體違和,因此就決定退休不再討海,結束了四十幾年的浪尖上討生活歲月。

 

儲藏在漁具間的綾仔,是藍金芳在海面賺食的重要漁具
儲藏在漁具間的綾仔,是藍金芳在海面賺食的重要漁具

討海的艱辛風險

 「擱淺事件」

「順福」漁船在「牽網」作業時,是和友船合成一組在作業的,記得在那年的二月底時,漁船要前往彭佳嶼捕「青飛」,當時「舵公」是金芳舅舅,因為晚上在休憩,所以就由船員來掌舵,海面吹起北風,船員經驗不足,漁船被海流帶往鼻頭方向去,漁船擱淺在「蚊仔坑」山上。

 

漁船擱淺前風雖然大,但沒下雨,海浪也算是普通,並沒有捲得太高,金芳記得當時聽到很大的聲響,心裡就大概知道漁船擱淺了,但因為夜裡視線不佳而不敢往外跑,只能留在船上等到天亮時,能見度提高了,才用繩子協助攀爬,由礁石上往山上的方向逃離。

 

「順福」漁船擱淺時,船上有十二位共同作業的人員,當時趕緊通知友船別再過來,免得又遭同樣擱淺命運。第二天再去看漁船時,發現船身已經碎裂,只好輾轉坐火車回南方澳。

 

 「落海事件」

在「放緄」作業時,晚上要釣「青飛」來做魚餌,當時原本應有四位共同作業,但因為其中有一人請假沒來,所以漁船上有三人業,金芳是在「扞舵仔」。當時其實海浪並不太大,但真的是天有不測風雲,突然一個大浪打來,船上有兩位船員被海浪打到而落海,兩位船員都會游泳,當他們游近漁船時抓住了船舷,但是船上的人想要將他們拉到漁船上卻怎樣使力都拉不上來,後來其中的一位自己翻爬上了漁船而獲救,金芳的姐夫卻沒有這麼幸運,最後在茫茫大海失去了蹤影。

藍金芳與採訪團隊合影
藍金芳與採訪團隊合影

人生的感觸

藍金芳的漁會會員證
藍金芳的漁會會員證

金芳對於討海這個行業的感覺,說不上好或是壞,因為有自己的小船,才能夠賺到一些小錢,所謂聚沙成塔,這些小錢慢慢的累積起來,才能夠存到錢蓋房子,並養活一家子,安定了生活。

 

金芳的大兒子原本也想要討海,但他不答應,他認為討海是賺生活費,陸上也是賺生活費,雖然海上、陸上工作都很辛苦,但海上作業萬一出事的話,連屍首都找不到,姐夫的例子深刻印在腦海裡,讓他餘悸猶存,因此金芳反對孩子去從事討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