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3期-環教論壇-宜蘭學的發展與挑戰-成為有溫度的宜蘭人

宜蘭高中地理科教師 / 徐銘鴻

徐銘鴻老師個人照
徐銘鴻老師個人照

編按

蘭陽博物館2021115日、16日舉辦「宜蘭地方博物館與環境教育國際論壇」,在「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下,邀請臺灣、日本、香港等各領域的行動者,以環境教育為題,從公部門、民間單位、博物館及學校等不同面向進行交流分享,希望透過持續地探討、累積宜蘭在地生活智慧與經驗傳承,朝向宜居、宜學、宜遊的生態博物館邁進。

《蘭博電子報》將會逐期刊登與會學者的分享內容,持續探討環境教育的各種可能。

地方博物館環教國際論壇宣傳海報
地方博物館環教國際論壇宣傳海報

前言

自2014年至今,宜蘭高中的「宜蘭學」課程,包含多元選修課程與校定必修課程。身為地理老師,授課的過程中,我深刻的了解到學生可能不知道「宜蘭」是什麼,或是我常問學生,他們來學校的途中,觀察到什麼?但學生常常回答不出來。這讓我產生了兩個焦慮,一個是知識層面上,學生對宜蘭感受不深,二是對自身生活觀察甚少,於是在此狀況下規劃出「宜蘭學」課程。而「成為有溫度的宜蘭人」,則是討論如果學生對於身處之地沒有感知,那他要如何成為宜蘭人?對土地若沒有關注,只是意識上成為宜蘭人時,那還是沒有溫度,所以希望藉由課程規劃,讓學生成為對宜蘭有意識、有溫度、會關懷的人。

多元主題的宜蘭學課程

「宜蘭學」課程在發展過程中,分成兩個區塊:高中一年級多元選修課程,上學期的宜蘭學一、下學期的宜蘭學二;高中二年級則發展為校定必修課程。這是一門結合環境教育、鄉土教育和戶外教育的地方學課程。上這門課老師們會思考:學生為何要學宜蘭學?老師為何要教宜蘭學?宜蘭學學什麼?就「學」來說,學生對宜蘭是相對無感的,無感來自於生活上較少接觸身邊事物,但在參與過程中,學生可能增加對自己、對環境的認識,這樣的迴響,讓我相信這門課是有意義的。就「教」而言,我們相信越了解在地,越可能走出去,希望藉由理解文化,慢慢讓宜蘭這塊土地變得更好。但「宜蘭學」要學什麼?對高中生來說,不太可能開設百科全書式的課程,於是我們就從這件事開始。

位處宜蘭高中旁的宜蘭河,為宜蘭重要河道。
位處宜蘭高中旁的宜蘭河,為宜蘭重要河道。

宜蘭河,是蘭陽平原上重要的河流,宜蘭高中就位在附近。「宜蘭學」課程從宜蘭河出發,探討河流的過去與現在,從上游到下游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區域發展等不同主題,後來也跟國文科、其他科老師合作,加入海洋、山林、農業跟休閒文化,希望學生的探究視野從宜蘭高中出發,連接宜蘭河到整個蘭陽平原。從古宜蘭河到現今的宜蘭河、南邊的冬山河、蘇花地區等逐漸擴大,主題加深加廣,學生可以比對溪南、溪北不同地區的差異,再加入親山樂水、休閒農業、城市地景等相關主題,在這些主題下,討論人文關懷、環境保護、健康和生涯發展,也透過這些課程融入觀察與體驗,讓學生討論反思,藉由觀察逐漸對生活有感。

宜蘭學課程結合文化主題
宜蘭學課程結合文化主題
宜蘭學課程結合農業主題
宜蘭學課程結合農業主題

每個課程主題重點不太一樣,例如宜蘭學一:「發現宜蘭土地故事」是探索式課程,期待學生培養地理探索的能力,結合導覽培訓,最後完成解說導覽影片。宜蘭學二:「探索與深耕宜蘭」,希望學生認識在地議題,甚至產生行動方案,例如與宜蘭惜溪聯盟合作認識大湖溪,提出大湖溪的保育方案等。108課綱強調素養,素養是希望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而「宜蘭學」這門課強調「進入戶外」,將跨領域知識與結構透過戶外情境發展起來,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進而發現問題,透過老師引導,可以達到108課綱要求:自發、互動、共好,培養學生成為兼具知識、技能、情義之有溫度的宜蘭人。

宜蘭學課程因大湖溪議題與宜蘭惜溪聯盟合作
宜蘭學課程因大湖溪議題與宜蘭惜溪聯盟合作

宜蘭學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上,考量學生參與的意願,包括趣味、挑戰、探索、實作等,是一套整合性的系統課程。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需考慮蠻多的配套;像是老師是否有資源開設這樣的課?宜蘭學課程使用蠻多外部資源,得到很多幫助,例如社區大學、蘭陽博物館,還有文史團體。經費上,也透過撰寫競爭型計畫,期待更多資源挹注。另外,也要考量學生安全,雨天備案等,畢竟為了節省資源,基本上都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好處是學生可以慢慢體驗土地變化,但偶爾還是會出一些狀況,要學習慢慢排除。

課程形式內容上,除了多元選修課程外,還會結合必修課程、專題研究、主題週活動、校外教學等,成為跨領域課程,甚至進行跨校或跨縣市合作。以校外考察為例,宜蘭是農業縣,我們曾安排學生到員山進行友善農業視察,與使用友善農法耕作的小農合作,讓學生實際進入田裡;也蠻常來頭城,一是因為頭城是宜蘭開發的起點,二是這裡有很多議題可以討論,例如頭城老街、頭城海岸,一方面是了解地方的發展,一方面是了解海岸開發的狀況。而主題週活動則是結合海洋研究社共辦活動,另外為了讓課程多元有趣,還發展成噶瑪蘭桌遊、宜蘭舊城實境解謎活動,讓學生可以實地學習。

主題式校外考察-員山友善農業
主題式校外考察-員山友善農業
主題式校外考察-頭城外澳海岸
主題式校外考察-頭城外澳海岸

在戶外活動的部分,也會規劃一些挑戰,包含淨灘、到武荖坑溪摸魚摸蝦,還有獨木舟跟拔菜等;有時也做比較瘋狂的事,例如宜蘭人曾經走過蘭陽溪,我們就真的帶學生穿越蘭陽溪,希望讓學生了解以前的生活,在踩過不同的土地後,就知道異質性很大。我們的教學採自導式,老師設計不同題目讓學生觀察解謎,而不是由老師主導帶著學生去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進行中保留學習的彈性,老師要做的是行前教育與建構學習鷹架,每次課程結束前進行反思跟總結,讓學生圍坐成圓形,看到彼此,省思彼此看到什麼,跟說了什麼。

每堂宜蘭學課程結束前的反思及總結階段。
每堂宜蘭學課程結束前的反思及總結階段。

課程最後的發表,學生會用多元形式呈現學習成果,例如小海報、四格漫畫、影片等,也會結合其他選修課程聯合成果發表,了解彼此學習的差異。另外,也會強調跨校、跨區、跨領域合作,像是以專題研究跟當地建築師合作,或是藉由跨校合作協助羅東高商學生導覽,以及舉辦假日實察活動、公益影片等,讓學生跟不同科別學校合作,產生另類火花。

宜蘭學課程與其他選修課程的聯合成果發表。
宜蘭學課程與其他選修課程的聯合成果發表。

成為有溫度的宜蘭人

宜蘭學從選修課程到校定必修,希望學生能逐漸認識宜蘭,甚至高三進行地理統整跟文史探究,藉由學習宜蘭,增加在地知識。當然這課程也有很多問題,也需要蠻多資源,希望透過宣導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選修,讓學生探究跟發現,建立學習成果,也需要師生持續的熱情,宜蘭學課程才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