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5期-編輯室手札

陳秋子

當博物館展示體制愈趨完整時,特別是納入以自然史博物館為創館宗旨的的博物館而言,其自然類標本在展示範疇裡,向來與歷史文物類展品同等重要。傳達客觀且正確的知識,是博物館賦予自身存在的理由。相較於歷史文物,其自然標本類的展品在詮釋層面上,可爭議性的面向減低許多。一方面,可以是從標本製作的屬性-完全以真實的動植物製作-來加以確立。換言之,基於這一項因素,即自然可除去仿冒展品上的失真部分。另一方面,普遍的標本正因為它們以實體樣態真實呈現,可讓人親手觸摸、並可貼近端詳各個部位的形貌,不論是動物的毛髮、色相、生理體態等,透過標本,的確助益於有興趣涉獵這領域的人一個研究觀察管道,並獲得某個程度的知識理解;對植物而言,反之亦然。所以,論及標本,其背後仍然涉及著科學知識的支撐,也由此,乃使得標本獲致客觀知識的保證憑據。在作為博物館的展示時,標本展示倒有那麼一點規避了歷史文物之複雜的歷史與人文解釋。

 

既然科學價值是被重視的,則回歸至對製作者的要求上,同樣需要得具備專業知識,足能勝任之。在本期主題文章中,各篇作者提供我們許多標本相關知識。包括:郭亭君之〈動物標本製作初探〉一文,談到動物標本發展脈絡跟實務製作技術;詹美鈴之〈昆蟲標本製作和保存〉中,除了延續製作技術外,尚還加入保存方法跟注意事項;而李秋瑩等人聯合發表的〈臘葉標本管理之資料庫管理系統建置基本元件〉,論述分類學對資料庫建置的重要性等。相信這幾篇文章的發表,能讓我們熟知一些基本的標本概念、管理及保存。

 

縱然如此,反推到博物館展示來看,其動植物標本究竟是要開放性地展示?還是要外加保護設施?兩者是常被考量的問題。我們知道,標本無法避免自然性的損害,並且展場環境的條件與否都會影響標本壽命。是故,開放性展示容易加速標本損害時間,而被玻璃櫃保護的標本,則阻絕參觀者與標本間的互動。如此看來,兩者各有利弊。但根據一般學者看法,大都傾向開放性展示。若是博物館朝這個展示方向,也並非沒有解決之道,只要博物館有替換標本的準備,跟做好展場環境控制,那麼,開放性展示所會引起的問題是可以被克服的。

陳秋子2005年6月。
陳秋子2005年6月。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