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期-世代文化的傳承─二龍競渡研習營
賴易政 / 二龍競渡研習營工作人員
編按
由礁溪鄉二龍村舉辦的扒平安龍船歷史由來以久,其中的內涵與競賽方式都和傳統端午節龍舟競渡有所差異,但隨著時代變遷與現代化發展,當地耆老漸漸凋零,這項傳統也隨著時間洪流逐漸被淡忘。為了保存龍舟技藝與傳承文化,由在地返鄉青年發起,已於今年4月18日在端午節來臨之前舉辦二龍競渡研習營,內容包括二龍競渡歷史沿革由來、規則介紹以及各村庄龍舟介紹,有鑒於此,蘭博電子報於6月份端午佳節之際,帶領大家一探當天二龍競渡研習營課程的重點介紹。
前言
礁溪鄉二龍村的扒平安龍船競渡至今已延續二百多年,上庄淇武蘭與下庄洲仔尾,以國道五號二龍河橋為界,二百多年來的世代記憶都在不斷地累積、持續的蛻變,上下庄的人們歷經大大小小的摩擦與碰撞,甚至一度停辦競賽,但不變的是,村民們仍為了祭祀殞命在這條養育之河的魂魄們,即便在農忙期間,也會灑掃庭除、獻紙焚香,恭迎龍船神。在眾人合力下恭敬地請出龍船,當敲鑼人在村中響起呼喚的鑼聲,庄仔頭裡的大大小小便會上街,熱熱鬧鬧隨著龍船劃過的水紋,在岸邊沿著二龍河走,向老大公祈求平安。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產品發展迅速、資訊快速流通,新一代的年輕人們逐漸將生活重心移向網路世界、前往大城市工作,面對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型態早已不復見。以往人聲鼎沸的村落漸漸安靜下來,隨著時間過去,當地耆老緩慢凋零,而那些在外打拼而未能及時接棒的中生代,偶爾假日帶著孫子回來,或許有機會仍能看看龍船厝,卻少有機會能讓傳統文化生根在孩子的生活中、生命裡。少了百年傳統文化的根基,又如何驕傲的稱自己為這塊土地上的孩子?
2021年的二龍競渡研習營,由林莛笙、楊詩羽、賴易政等幾位重視地方文化的返鄉青年發起,想要讓家鄉的後代也能參與並傳承土地的記憶與傳統,也讓百年來的文化得以存續,於是開始尋找志同道合的兒時玩伴,大家以各自所學結合文化部與地方的資源,不斷地與村內耆老和仕紳進行協調溝通,邀請在地的人來講在地的故事,讓大家能重新在龍船厝的大稻埕前集合,一同延續土地的生命力。
第一堂課 - 二龍競渡由來
由二龍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崇校擔任講師,藉由許多精彩的黑白老照片,講述傳統二龍競渡的由來。早期二龍競渡並不在端午節假期舉辦,因為二龍的競渡由來其實與端午節無關。由於未整治前的二龍河經常氾濫成災,帶走許多生命,因而由上下庄在過河時划的鴨母船作為主體,沿路遊港獻紙頭,以擺渡在這條河過往的孤魂,並祈求老大公保佑村莊一切平安。(註:老大公即為在二龍河喪生的亡靈敬稱)
第二堂課 - 二龍競渡比賽規則
由二龍村村長何政儒擔任講師,搭配由自己配音拍攝的活動紀錄片,來一一介紹二龍競渡的比賽規則。一條龍船共搭載二十二人,船首與船尾配置一人,船身左右各十人。在二龍競渡中,兩條船開始出發的時刻不是靠震耳欲聾的槍聲,而是敲鑼宣示,當雙方船上的鑼聲同時呼應而起,比賽才正式開始。當雙方都覺得準備好了,一方先敲鑼、對方隨後應鑼,比賽即刻開始,當然,若一方的鑼聲遲遲不應答,即使雙方已經划了一半長度以上的賽道,也要全體向後轉,左舵手變右舵手,划回起始點再次來過。過程來來回回幾次,總有幾回會在雙方都應鑼的狀態下奪標,到後來雙方人馬幾經折騰,早已氣喘吁吁,輸贏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第三堂課 - 洲仔尾龍舟介紹
由洲仔尾耆老石順吉擔任講師,利用鄉公所新造的兩條船,說明村民在龍船上的位置,每個位置都有其要擔任的重要角色。龍船主要分為三部分,船首、船身與船尾,船首有兩位重要人物,而船尾則有一位。在船首持右槳的第一個人稱為首舵,負責掌控整艘船的節奏,而在船首的一人手持銅鑼,等候首舵示意是否能敲鑼、應鑼,讓在船身村民們能隨鑼聲一同向前划,整條龍船的心跳速度、停行進退,全都掌握在首舵的身上,因此通常這位置都會由上下庄經驗最豐富的人擔任。
而鑼手,同時也是奪標手,在龍船的最前端,在龍船即將抵達終點的奪標位置時,以雙腿支撐身體、緊緊扣住船身,運用腰部的力量將身體彎曲呈90度,幾近與水面平行的狀態,盡可能地拉長身體,看準時機伸出手臂,精準奪標。船尾的重要角色是尾扒,也就是在最後面持握絞著繩索的長槳的位置,當首舵示意、鑼聲響起,尾扒的人憑經驗將身體重心轉移、放開繫在長槳上的尾索,整條船便會因反作用力倏地向前衝刺、乘風破浪,也因容易一不小心被突如其來的力量拉扯受傷或落水,因此危險性較高。
第四堂課 - 淇武蘭龍舟介紹
由淇武蘭耆老賴溪鳳擔任講師,帶領學員進入歷史悠久的龍舟厝,說明龍船組成結構與工藝美學,近距離一睹淇武蘭傳統龍船的神秘面紗。傳統龍船下水前約重達1000公斤,全船由檜木製成,上下庄的龍船由村民各自打造,因此有不同的面貌。淇武蘭的龍船主打船身輕巧、在水面上行動靈活且速度快,因此船肋橫板由桂竹製成,減輕不少重量。洲仔尾的的龍船考量河道狹窄,因此船身也做得較窄,讓船吃水深以便穩定船身,在競渡時也能利用水流的力量讓較輕的船容易往後漂。
二龍河河道現經整治後已寬敞許多,但上下庄仍保留其傳統龍船的特色,除了使用傳統龍舟競渡外,也會使用鄉公所新造的制式龍舟下水競賽。船身也是由專業匠師進行繪製,耆老賴溪鳳為木匠,長年來負責修補船身,而繪師則在修補後,視修整情形進行長達半年至三個月的手繪上色,耆老賴溪鳳在閒暇之餘,更親手打造兩對等比縮小的傳統龍舟模型,請繪師依傳統上下庄龍船的畫法,重現於精細模型上,船身龍型活靈活現,連船槳都畫得一絲不苟。
在課程的最後,由耆老和在地的返鄉青年們一起,帶領學員走到百年來龍船準備下船遊港的水岸邊坡,對照著上課時的舊照片記憶,與耆老們講述的故事,午日節未到,競渡時的歡騰場景彷彿已出現在眼前,大家各自與耆老們、青年們在河邊聊了起來,相約兩個月後的二龍傳統競渡盛典上再次相見,要主動帶親友講述,將二龍村的故事不斷傳承、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