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7期-航行過時代變換的討海人-陳媽清

記錄 /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陳媽清個人照。
陳媽清個人照。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身世概述

陳媽清船長,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屏東縣琉球鄉天福村,父親陳朱印,在山上做工,以維家計,母親陳鄭是,則是在家照顧孩子,並調理家務。媽清三歲時,母親逝世,那時媽清還有一位八個月大的妹妹,因為母逝所以只好送給人家當養女,後來父親續弦,再添一子三女,但他們並沒有和媽清及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而是在屏東枋寮另闢門戶,於是媽清就由爺爺及奶奶撫養長大。

以前大環境一般窮困,在琉球討生活實屬不易,在烏魚季節時,大約有兩個月的期間,媽清的爺爺會去高雄縣鳳山鎮的鳳鼻頭替人掌竹筏,放網仔圍烏魚,那時的工資一個月大約廿五元左右,另媽清爺爺還會去恆春的後壁湖捕飛魚,這期間有約有二個月的時間,同時也有在小琉球烏鬼洞「討排仔海」(用竹筏出海捕魚),而這些工作所得微薄,維生就已相當拮据,也因此媽清就算已經到了就學年齡,也沒有辦法上學校讀書認字。

媽清小時候曾經去撿稻穗,有些好心人士就會幫忙讓他撿到一些較好的,大約九歲時,他也曾跟著大人到東港去撿別人田園收成後遺落的小番薯、小土豆回家,這時奶奶會將小番薯做成番薯簽來當主食,白米飯則是難得一見的奢侈。媽清到了十七歲左右開始討海,賺取所得來奉養爺爺及奶奶,十八歲時媽清父親逝世,廿歲時爺爺逝世,自此就剩他與奶奶相依為命。

媽清在結婚前,曾有一段曲折的姻緣未具足故事:媽清十幾歲時,叔公過世,嬸婆另嫁給他人續弦,那邊有一位姪女,曾經到琉球媽清家裡玩,看到媽清的照片,此時媽清奶奶就跟這女孩講說:要她嫁給自己的孫子,但那女孩覺得只看照片而沒看到本人並不踏實,因此而作罷,由此也可見得媽清奶奶急著想要孫子成家的心意。

秋天時,多颱風季節,那時候在琉球討海,會有一段期間休息而沒有出海作業,叫做「徛秋」。那時媽清已經在琉球有起建三間「竹仔厝」,上面蓋紅瓦片為屋頂,

曾有一位東港人來到琉球做生意,便與媽清租了「竹仔厝」的「伸手間仔」,這位東港人有一個兒子叫阿寶,比媽清小一點年歲,那時候琉球各項物資較不方便,都要到東港去糴米,有一回阿寶要回東港置辦貨品,於是媽清就跟阿寶父親請託讓阿寶幫他糴米回來,但阿寶父親提議媽清現在是休息時間不用出海,讓他自己去東港糴米,順便也可以到阿寶父親在東港的家裡坐坐,其實阿寶父親真正的用意是要媽清去和自己的女兒相親,而這或許也是阿寶父親和媽清奶奶兩人商討過的,不過媽清都不知道。

媽清糴米後,正準備回家時,卻遇到了颱風警報,風大雨大,致使媽清沒辦法即時趕回琉球,於是他就跟阿寶提議到住在附近的嬸婆家暫避,那時媽清穿了一身白衣褲,卻被風雨弄得灰頭土臉、泥濘滿身,此時嬸婆的那位姪女終於見到媽清本人,一見鍾情,一心想要嫁給媽清,但這女孩此時已經另與他人訂過婚,可是媽清並不知情。等到媽清躲過颱風回到琉球後,這女孩竟然就放下婚約,跑到琉球找媽清,女孩母親為了找回女兒,也追到琉球來,後來還為此弄到一群人都群聚村長家,甚至連警察也都來了,但清官難斷家務事,也只能是勸解,最終那女孩還是回到父母家。

那女孩回家後,寫了一封信給媽清,信中表示:她每天都無法好好的吃、睡,每天總是想著媽清哥哥你一人,看到信的媽清,心中擔心若沒有回覆她的話,要是這女孩去尋死也不好,所以委請隔鄰「阿姆」(伯母)有到東港時去探看這女孩情形,後來這女孩再寫一封信給媽清,信中表示:「如果媽清哥哥你有好的人家,我會祝福你。」至此媽清想:這女孩應該是絕了與媽清締結姻緣的想望,於是媽清就放棄,不再對這女孩續存任何想法。

後來媽清的阿姆介紹了一位有認識的林邊人家女兒鄭彩玉(與媽清同年次,長媽清二個多月),就在相約到女方家相親時,陰錯陽差的讓二位當事人都沒有見到面,不過那個時代,長輩的意見往往都是非常有權威的,女方的長輩這邊對媽清相當的中意,於是在長輩的首肯下,兩人成就了這段姻緣,結婚這年媽清廿歲。

媽清廿二歲時當兵,此時他已經是漁船上的「大俥」(輪機長),而且長女也已經出生了。媽清當兵是在花蓮玉里一帶,但是隸屬於臺東的步兵部隊,之前有在中心訓練四個月,同時在當兵的這段期間,沒有讀過書的媽清開始學寫自己的名字,後來船名雖然不會寫,但字都看得懂。退伍後的媽清,則是繼續討海的工作。

媽清與太太共有五女二男,老大、老二、老三、老六、老七是女孩,老四、老五是男孩,最小的女兒是後來搬到南方澳後才出生的。在媽清的思想中認為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他的五個女兒都有「成鳳」,他們都過得很不錯,現在女兒們還在賣魚丸,所得都給媽清,是心頭相當大的安慰。

媽清的大兒子八個月大時罹患小兒痲痺,一手一腳都不太方便,後來經過各方醫治──岳父是中醫,岳父的朋友是西醫,所以中、西兼行,也曾到過臺南麻豆鄉下醫治,後來不方便的那隻腳已經醫治到能夠行走無礙,但左手還是會有使不上力的情形,媽清身體不舒服的一段時間內,就由他掌船出海,後來還自己買船,小兒子也和大兒子一同討海。

媽清搬到南方澳後,家中有祀奉神明,原本是觀音菩薩圖騰,後來機緣遇合,就供奉三府千歲,取名三隆堂,是媽清的堅定信仰。三府千歲源自於琉球的三隆宮,俗稱王爺廟,供奉朱府、池府、吳府三姓王爺,俗稱三府千歲。

媽清大兒子和一位原住民女孩結婚,育有二個女兒,但不知年輕人為何緣故,兩人卻突然分開了,八年後,大媳婦又再回來,媽清二女兒跟弟弟說:既然弟媳想回來,就應該接納她,再續前緣,大兒子兩夫妻復合後再生了一個兒子,但在這兒子五、六個月左右,兩夫妻竟然就離婚了,大兒子後來有再娶一位越南籍妻子,但這位太太不願和長輩及孩子共同居住,所以媽清大兒子夫婦就在外賃屋,後來也有買了一間房子。

媽清大兒子後來生的這個兒子心臟有破洞,常常引發咳嗽,致使育養得較細瘦,醫院因為孩子體重不足,也無法為其開刀,後來大女婿連繫長庚醫院要為其開刀,媽清自認相當的迷信,神明擲筊沒有獲得應允,後來幾經懇求神明,最後在長庚開刀成功,孫子住院期間,都是媽清兩夫妻用心照顧,出院回家後,孫子的健康情形總算日漸起色,到後來完全康復,媽清的心頭重擔才算減清了。

雖然媽清後來都定居在南方澳,但他在琉球還有建置祖墳,清明節或「迎王祭典」時,媽清都會回到琉球,有空時,他也會回去琉球走走逛逛,雖然現在琉球沒有家,必需得要住旅舍,但畢竟琉球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是原鄉無法切割的情感。

 

討海歷程

 

媽清小時候,與海的接觸就是爺爺會帶他去海邊釣小珊瑚礁魚,到長大一點後,媽清就學會飄潛釣法,彼時琉球的近海,水質清澈,戴著潛水鏡,都能看到魚兒的吃餌狀況,另外媽清還有去「挖土鬼」(一種貝類,外表兩片硬殼保護著,成黑褐色,有點類似西施舌,它是寄生在珊瑚礁下的細沙上及海藻的根部。)這些漁獲並不是拿去賣的,而是帶回家當成自家吃食。

臺灣光復後,媽清大約十三、四歲時,曾經跟著他人的漁船出海釣魷魚、抓鮪魚,鮪魚有些會給船家當餌釣鯊魚,其他釣到的漁獲,都可以歸媽清所有,媽清將有些漁獲曬成乾貨,有些則是拿去賣,不過那時正好逢到臺灣幣制轉換時代,四萬元舊臺幣換一元新臺幣,所得一下子縮水,所剩無幾,也只能是徒呼奈何。

真正開始討海生活是在媽清十七歲時,那是一艘琉球的漁船,船名「勝利號」,船長姓陳,此時完全沒討海經驗的媽清,得從煮飯開始做起,回想那段歲月,可是相當的辛苦,而這樣的煮飯工作大概做了半年,媽清就升為「海腳」(船員),而後陳船長換了一艘漁船,船名是「勝進號」,這時媽清則在漁船上擔任「大俥」助手,大約過了二年,媽清就升任為「大俥」,在此期間,有一回在菲律賓附近作業,遇到颱風,他的助手之一則在此次颱風中遇難。

大約在媽清廿二、廿三歲左右,他曾經跟隨漁船到南方澳釣「青飛」,一個月左右時間,釣到一百箱的漁獲,載回琉球賣,同時也向其他漁船以一斤十元的價格購買「青飛」,回到琉球則以一斤十幾元的價格販賣,從中賺取些利潤,此時南方澳也開始有大陳人在捕魚,他們會使用雞毛來當假餌。

後來媽清換到另一艘漁船,船名記得有一個「榮」字,全名則不復記憶了。這時媽清是擔任海腳,大約有半年的時間。而後換到「金成仔」船長的「吉財號」漁船(三十五匹馬力,約廿噸左右),擔任「大俥」的職務,在這艘船上,媽清共待了一年半的時間,後再換至另一艘漁船擔任「大俥」半年。

在琉球討海期間,大多是六個月結帳一次,也就是一年結帳兩回,每回結帳大約可以領到幾仟元左右,這已算是相當不錯的了,因為媽清是「大俥」,一般可以分到百分之十五,而媽清則是可以分到百分之十七了。在琉球討海很辛苦,漁船上連收音機都沒有,那時漁船大都在西菲律賓一帶捕抓鮪魚,需要五日五夜的航程,才能到達漁場,每次出海大都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那時候也有扣押事件,但並不是太嚴格,所以也就還好,但是每次一出海,就與家中完全斷了音訊,家人總是萬分掛心。

媽清廿八歲時,因為覺得琉球討海不安全,而且家中孩子眾多,為了生計,也為了較安全的討海環境,於是就到南方澳討海。剛來到南方澳的媽清,在王榮木船長的漁船「2號能勝」擔任海腳半年,在此期間,漁船的漁穫相當的不錯,有次出海,漁船的馬達無法充電,當時的「大俥」文全仔始終找不出原因,眼看漁船就此停擺,雖然媽清先前在琉球是有相當多的「大俥」經驗,但是南方澳這邊的船長並不知道,於是媽清請求船長讓他檢查馬達故障情形,後來媽清找出故障因由,解決問題,船長及「大俥」也經由此事才瞭解媽清的技術精湛及經驗豐富,後來王榮木船長再訂製一艘新船「3號能勝」,給原來的「大俥」文全仔掌船,於是文全仔堅持要請媽清到這艘新船上擔任「大俥」職務,但「2號能勝」這邊不願放人,於是媽清先幫「2號能勝」的馬達、引擎等都處理好,才到「3號能勝」漁船上就職。

來到南方澳半年後,媽清的妻子與孩子們才遷到南方澳來定居。此時媽清已在「3號能勝」漁船上擔任「大俥」職務,二年後,有一位老漁友要訂製新船,媽清也投資入股一股份,同時在此艘船上擔任「大俥」,不過此艘船名倒已經不記得了,在這艘船上工作一年後,媽清再換到另一艘漁船擔任「大俥」半年,後再去抓鯊魚一年,此時王榮木船長再訂製新船,於是就把「2號能勝」委請媽清擔任船長。

媽清掌舵的「2號能勝」時期,青飛已經較少,於是改為延繩釣作業,船上的作業人數約莫數十人。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因為漁獲量始終不如預期的好,媽清又有一大家子得靠他的經濟支撐,於是媽清跟船長建議把船賣掉,他可以再到其他船上擔任「大俥」的工作。

五十幾歲時的媽清,他的「叔伯仔」(堂兄弟)買了一艘新漁船,舊漁船就給媽清入股一半,這是艘「卡越仔」(拖網)漁船,在龜山近海作業,後來媽清把這艘舊船賣掉,再買一艘漁船,一樣是「卡越仔」,後來開始有「掃綾」(流刺網)漁法作業,媽清在此時期開始有較多的收入可以存款,因為之前多擔任其他漁船的「大俥」,所得較有限,而且之前在琉球時候,因為家境較不好,也有些負債,當開始討海熟練後,收入除了要養家外,更要償還之前的欠債,所以媽清直到有了自己的漁船後,才算真正的存到錢。

後來再買的這艘「卡越仔」漁船,作業一段時間後,媽清再把漁船賣掉,那時他約六十二歲左右,因為眼睛不好,無法補網,於是選擇退休,不過媽清的兩個兒子都有繼承他的衣缽,孩子們買了一艘「三腳虎仔」漁船──那時的「三腳虎仔」只有一艘漁船作業,不像後來都是二艘以上成組的作業型態。這艘「三腳虎仔」漁船買來後,他們將漁法改為「掃綾」,大多是近海作業,冬天時則會到臺中作業。

 

海上印記

在琉球討海時,媽清曾有兩次遭遇颱風的危難,一次是在「吉財號」擔任「大俥」時,漁船遭遇颱風擱淺了三天三夜。另一次是在媽清廿六歲左右,那時他是「勝進號」漁船的「大俥」,在菲律賓附近(東經121度,北緯22度左右)作業時,遭遇颱風,漁船被打到山上擱淺,媽清的兩位助手中的一位,因為此次颱風而遇難往生,漁船也因為無法修復而報廢,存活下來的人員,後來是菲律賓的軍船來把人載走,也因此而在菲律賓被留置將近四個月,後來有一艘澎湖船因為走私被扣押,他們繳了罰款後要回來臺灣,於是媽清等人便搭著他們的漁船一起回來,被扣押期間,媽清有請菲律賓的臺灣辦事處人員協助,同時幫忙寫信回家報平安。

遭遇這兩次的危難,都讓媽清死裡逃生,他覺得自己算是幸運了,才能夠存活下來。那時候雖然船上有收音機,可以收聽臺灣漁業電臺或是日本的氣象報告,但因為氣象報告只有兩次的定時播報:早上八點及下午兩點,早上出港時,已超過八點了,所以那次的播報就無法收聽到,出港後,船上人員開始忙著作業,船長有交待「煮飯囝仔」在下午二點時要提醒收聽氣象,但那個「煮飯囝仔」也不知是打瞌睡還是怎麼了,竟就錯過了收聽氣象的時間,也就因此而遭遇到颱風襲擊。

後來到南方澳討海的媽清,因為是近海作業,所以就不再有像之前的遭遇颱風情形,爾後漁船設備漸趨發達,漁民們的作業安全更獲保障。

 

感觸寄語

從懂事到現在,從日治到民國,媽清經歷了六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媽清覺得日治時期,日政府雖然嚴苛,但對老百姓是真正的好,即使是在空襲時期,依舊對老百姓相當愛護,同時也感受到政策面對漁民的好,這是至此都讓媽清十分感念的。

對於討海的看法,媽清說「做一行,怨一行」,那個時代的他們,因為生活艱苦,所以無法讀書識字,也就只能討海,而無法有文員的謀生想望,但是再細想,就算是拿著筆坐在辦公室辦公,也會有他們對於職業的倦怠,或許也是不能夠自我滿足呢。

討海四十多年的媽清,覺得討海這個行業其實算是不錯的了,尤其有自己的漁船後,賺的錢比一般上班族好些,年收入一、二百萬都是有可為的,而且討海也比上班族自由太多了!

 

陳媽清與採訪團隊合影。
陳媽清與採訪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