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8期-鐵牛車隊-農村再生的體驗經濟2-2

簡裕鴻 /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摘錄自「小地方 大魅力-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 成果專輯」

105年度「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人才培力課程」

內城社區自2008 年以來,即有計畫的推動鐵牛力阿卡導覽體驗,展現老農的生活智慧與延續、傳遞了農村的文化。
內城社區自2008 年以來,即有計畫的推動鐵牛力阿卡導覽體驗,展現老農的生活智慧與延續、傳遞了農村的文化。

編按

2016 年末蘭陽博物館承接並代辦文化部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結合土地倫理、地方知識、生態環境教育、友善環境鐵馬微旅行等面向,以保存宜蘭在地文化為前提,舉辦一連串課程講習與實地參與鐵馬小旅行,旨在培訓地方文化導覽人才並持續推動在地文化能量。

 

來自三十多個不同單位熱情參與者,提供了地方知識小旅行意見回饋與豐富的心得感想。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成果專輯,帶領大家瞭解來自宜蘭在地各處的"小地方 大魅力"。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

小地方 大魅力

以社區產業服務社區營造的理念,推動鐵牛力阿卡農村體驗,讓傳統農村成為新亮點。從事社區產業的同時,建立回饋機制,讓社區營造得以永續發展,活絡在地經濟,也不忘負擔社會責任。

社區營造基金創造類社會企業

內城社區於2008 年決定將鐵牛力阿卡從社區營造的產物,進一步變成社區產業。我們開始建立社區營造基金,訂定回饋機制,要求社區相關產業的營利至少20% 須投入營造基金,例如一台車體驗行程費用,一半給司機,另一半需回歸社區營造基金。

 

2010 年,是鐵牛車隊經營最艱困的時候,因為遊客變多,鐵牛車的數量供不應求,所以就邀請社區年輕人參與車隊,老司機們一開始很排斥年輕人,而年輕人進來後,又與老人意見不合,有一些年輕的鐵牛車司機,不滿被社區「抽成」,決定要脫離社區另組新的鐵牛車隊。我跟他們說:你們可以出去,但出去後就不可能再進來,鐵牛車是社區的資產需歸還。鐵牛車行駛在社區道路,利用社區的資源,所以社區經營需要為這些公共區域負責,否則就不要談產業。

而在社區公共場域的建置上,我們也是利用社區的工班來施工,以外面的行情,木匠綁工一天薪水最少2,500~3,000 元,但社區的工班,沒有分師傅或學徒,一天就是800 元,社區裡的風鼓、水車等,都是我們自己的工班做的,社區申請了經費,但工資不可能跟市面上一樣,都是半付出的模式。雖然內城社區不大,但社區回饋做得很好。以老人福利為例,社區週一至週五早上都有安排課程,讓年滿60 歲以上的老人家報名上課,只要願意每天來上課,就由營造基金提供免費的午餐。社區每年也會投入在地方學校的教育上,除了提供鐵牛力阿卡獎學金外,如果學校老師有不錯的教學計畫,社區也會支持,如學校的地理課想安排學生到花蓮太魯閣現地教學,由老師直接講解峽谷地形,就由社區支持一台遊覽車的經費,所以這是很重要的聯結,這樣社區居民就會有感。現在社區的鐵牛力阿卡司機都了解,社區產業經營還是在談社區營造,而不是談怎麼賺更多的錢,賺錢是為了資助社區永續經營,社區產業強調的就是回饋機制的建立、活絡在地經濟與社區企業的永續。

推動跨軸線的農村旅遊

芋頭及番薯除了是內城代表的農產,也是人口組成及文化的縮影。195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十八軍團進駐內城,蓋了榮民醫院,許多軍人落腳於此,原本社區人口約500 人,十八軍團進來後人口多了12,000 人。這幾十年間,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台灣社會以前戲稱外省人為芋仔,將本省人比喻成番薯仔,外省及本省的第二代則被叫做芋仔番薯,加上芋頭、番薯是員山重要產業,所以社區就採用這兩種農產品做為產業文化活動的主題。2016 年舉辦「芋頭番薯文化節」,安排社區團體表演、DIY 體驗及鐵牛力阿卡遊程活動,並推銷芋頭、番薯等農產品,結合產業與文化。

內城綠活圖(資料來源:員山鄉內城社區提供)
內城綠活圖(資料來源:員山鄉內城社區提供)

除了本身的景點、活動外,內城社區也規劃與員山周邊的休閒農場、觀光工廠合作,如勝洋休閒農場、蜂采館、香草菲菲、金車酒廠等,彼此互相支援,經營出一條農村旅遊路線,以共構的經營模式,使觀光休閒產業的範圍越來越擴張,不只是員山鄉,甚至涵蓋到整個宜蘭縣,形成跨區域的觀光資源整合。現在遊覽車到員山,一次就是排21夜行程,這就是一種跨區域的經營模式的成果。為了行銷社區,鐵牛車隊也常參加政府舉辦的活動,像宜蘭縣政府舉辦的聯合婚禮、「嫁粧一牛車」活動等。這兩年,鐵牛車甚至從鄉村駛入都市,到台北參加客家義民節,開到總統府,老人家都覺得很棒,在都市鬧區的馬路上行駛,好不風光。對社區而言,這就是最好的行銷。內城社區也推出友善米品牌,以契作方式向農民收購,要求農民必須採取友善、無毒的耕作方式。農會稻米收購價一斤13 元,市價約為一斤340元,而內城社區以一斤60元高於市價收購。目前社區友善耕作面積約560公頃,希望建立社區農產品的共同品牌,以社區作為銷售平台,共同行銷在地農特產。

 

而農委會農村再生計畫補助內城社區成立道之驛市集,也即將開工,其目的在於推動地產地銷的友善市集,未來在市集販售的農產品需以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生產,而社區將開始打造攤車收取租金,收到的租金,又可以投入在整個社區的經營。

除了本身的景點、活動外,內城社區也規劃與員山周邊的休閒農場、觀光工廠合作類似單車小旅行的活動。
除了本身的景點、活動外,內城社區也規劃與員山周邊的休閒農場、觀光工廠合作類似單車小旅行的活動。

常有人質疑鐵牛車行駛時,排放的黑煙會造成空氣汙染,其實內城社區也曾提出生質柴油計畫,並打算與宜蘭大學進行合作及實驗,但是礙於法規限制,環保局未能同意此計畫。後來請宜大的教授計算鐵牛車的排汙狀況,鐵牛車其實只有在剛發動的瞬間,有很多黑煙,但在行駛的過程中,產生的煙並不多,按照使用的效能估算,鐵牛車一趟遊程約3 公里,司機加滿2公升40元的油後,可以開10 趟以上,所以平均1公里的油耗不到2元。教授就說:鐵牛車比摩托車還省油,以理論來說,油耗越少所排放的空汙相對較低,因此比機車還環保。社區也曾討論過將鐵牛車改成電動車,但如果改成電動後,鐵牛車「砰砰砰」的味道就消失了,在對環境沒有很大影響的情況下,車隊還是決定保留原有的鐵牛車文化。

在地學校合作,培養社區小公民

在地合作應該連結,而不是各自運作,像在地教育也是內城社區最早動起來,內城國小是宜蘭縣第一個公辦實驗國民中小學,也是宜蘭第一所公辦的九年一貫學校。內城國民中小學推動在地教育,訓練學生成為社區小公民,從小培育社區營造的概念,希望未來可以協力幫忙社區。學校跟社區有很多合作課程,讓小朋友感受到在地土地的溫度,如食農教育、登山、泛舟等,包括現在正在進行的社區營造,也會讓學生一起參與。我記得2013 年國中、小合併時,兩個學校加起來不到150個學生,現在的學生人數近3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外來的學生。內城人以前不信任在地教育,都讓小孩到市區念書,現在反過來,許多外地孩童來內城就學後,也讓在地人留下來,開始相信和支持這裡的教育。

內城國小是宜蘭縣第一個公辦實驗國民中小學,也是宜蘭第一所公辦的九年一貫學校。內城國民中小學推動在地教育,訓練學生成為社區小公民。
內城國小是宜蘭縣第一個公辦實驗國民中小學,也是宜蘭第一所公辦的九年一貫學校。內城國民中小學推動在地教育,訓練學生成為社區小公民。

鐵牛力阿卡社區踏查體驗

高齡化是農村社會早已面臨的課題,面對人口外移、人口老化、耕地縮減……,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出路? 內城社區為台灣傳統農村的縮影,社區中近50% 的人務農,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15%,但不同的是自2008 年以來,即有計畫的推動鐵牛力阿卡導覽體驗,展現老農的生活智慧與延續、傳遞了農村的文化。本課程特別安排學員搭乘鐵牛力阿卡,實地感受內城社區奠基於社區營造所進行的社區產業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大樹公

老茄冬樹屬於紅茄苳,為雌雄異株的重陽木,推測樹齡約310 年,是宜蘭縣政府列管的老樹之一。樹上有多種附生植物,形成豐富的生態。大樹公以前有個樹洞,洞裡有一尊土地公供人祭拜,後來樹洞逐漸癒合,土地公被安置別處供奉,現在樹旁建有樹公廟,是居民祈求平安的處所。早期若社區小孩「細漢歹育飼」,家長會帶孩子給大樹公「作契子」,稱為「換絭」,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要回到老樹下還願,至小孩16 歲為止。老伯伯還分享,在以前醫學不發達的年代,當地人治療發燒的偏方,就是這棵樹的樹葉汁液。

位於內城社區內的老茄冬樹屬於紅茄苳推測樹齡約310 年,是宜蘭縣政府列管的老樹之一。
位於內城社區內的老茄冬樹屬於紅茄苳推測樹齡約310 年,是宜蘭縣政府列管的老樹之一。

渡船頭

早期內城村民除了種植農作物外,還會上山砍伐木材,製作相思木炭,所以內城山上有許多炭窯。為了能運送貨物至市區販賣,在內城水圳源頭設置「渡船頭」,利用竹筏、鴨母船等小型駁船來載運木材、甘蔗、木炭及人。後因陸上交通便利,取代了水上交通,渡船頭漸失去功用而廢置,甚至被人淡忘。內城社區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後,重新整治、設立了渡船頭水圳公園,成為社區居民及遊客休閒的景點。

內城社區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後,重新整治、設立了渡船頭水圳公園,成為社區居民及遊客休閒的景點。
內城社區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後,重新整治、設立了渡船頭水圳公園,成為社區居民及遊客休閒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