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7期-鐵牛車隊-農村再生的體驗經濟2-1

簡裕鴻 /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摘錄自「小地方 大魅力-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 成果專輯」

105年度「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人才培力課程」

鐵牛車緩緩駛過內城社區,透過這樣的導覽方式讓遊客更能夠深入了解社區的產業及特色之處。
鐵牛車緩緩駛過內城社區,透過這樣的導覽方式讓遊客更能夠深入了解社區的產業及特色之處。

編按

2016 年末蘭陽博物館承接並代辦文化部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結合土地倫理、地方知識、生態環境教育、友善環境鐵馬微旅行等面向,以保存宜蘭在地文化為前提,舉辦一連串課程講習與實地參與鐵馬小旅行,旨在培訓地方文化導覽人才並持續推動在地文化能量。

 

來自三十多個不同單位熱情參與者,提供了地方知識小旅行意見回饋與豐富的心得感想。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成果專輯,帶領大家瞭解來自宜蘭在地各處的"小地方 大魅力"。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

小地方 大魅力

以社區產業服務社區營造的理念,推動鐵牛力阿卡農村體驗,讓傳統農村成為新亮點。從事社區產業的同時,建立回饋機制,讓社區營造得以永續發展,活絡在地經濟,也不忘負擔社會責任。

推動鐵牛車隊的三個「力」

內城社區組織圖
內城社區組織圖

鐵牛力阿卡一開始不是為了做產業,而是社區營造的產物。2008年以前,主要是為了做老人福利、圓夢傳承及社區凝聚力,所以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駕駛鐵牛車的司機必須年滿65歲。在收購鐵牛車的過程中,曾有一個歐吉桑跟我說,鐵牛車就像他的賓士車一樣,一生就這一輛四輪,要等他死了之後,再找他兒子買,可以看出他跟這台車有很深厚的感情。

 

為什麼叫鐵牛?老農夫說,鐵牛(耕耘機)的耕作模式跟牛一樣,要掛犁、掛耙、掛磟碡等農具進行耕耘、整地,但是牛工作2小時要休息1小時,這台機器工作24小時都不會累,所以稱為鐵牛。1960年代,農民將牛拿去販賣變現後,還需要貼補 7萬元才能買一台鐵牛,當時7萬元可以買一棟房子,但為了生活,農戶們不得不拿錢換車。20年前大型拖拉庫達(取自英語Tractor諧音,又稱為拖拉機、牽引機、曳引機)開始普及後,鐵牛漸被淘汰,現存的車齡至少都45年以上。後來,鐵牛結合力阿卡,算是農業社會第一台電動四輪車,演變成現在大家坐的鐵牛力阿卡。因為鐵牛車是老農很重要的生活記憶,所以才有鐵牛力阿卡的構想。

鐵牛(耕耘機)的耕作模式跟牛一樣,但這台機器工作24小時都不會累所以稱為鐵牛。
鐵牛(耕耘機)的耕作模式跟牛一樣,但這台機器工作24小時都不會累所以稱為鐵牛。

早年,我還蠻反對社區產業化,產業化要有什麼條件?人力、特色、經費、永續等,當時有人問我說,你對社區的願景是什麼?我可能回答,要把老人照顧好、把兒童照顧好、把社區的環境、生態弄好。因為經營社區跟經營公司不一樣,社區的公共性如果不足,社區產業一定做不起來,因為「人」的這件事情上,就沒有統合好。而鐵牛車是社區利用組織力、創造力、續航力等三個力,達到後所呈現的成果。

 

「組織力」就是集結眾人,發展多元化組織。2004年,內城社區原本只有4個附屬組織,現在分為產業團隊、營造團隊,共16個附屬組織。這些組織的運作或多或少都需要經費,早年社區要辦活動,就要跟政府、民意代表拿經費,形成社區被所謂的民意代表「綁死」的狀況,特別是社區每4 年改選的時候,可能會演變成選舉派系的角力鬥爭,社區內部也會因此分裂成不同派系。但現在這些團隊需要活動經費時,都可以提計畫跟社區申請,但不能花在吃喝上,要有一套跟社區配合的想法。目前我們的垂直整合已經達成共識,凡事由社區發展協會統籌,其它團體一起參與,慢慢演變成產業團體的出現。

「創造力」就是由下而上遍地開花,發展社區各種產業。目前社區的產業不只鐵牛車,還有DIY、農事體驗、割稻飯等,足以安排一日遊程,如前幾天我們為新竹高中安排兩天一夜行程,就規劃第一天晚上住宿免費,但第二天早上要進行社區服務,不管是環境、老人或是教育等,下午社區幫他們安排農事體驗;第二天晚上住宿則要收費,我們是用這樣的模式在經營。而當整個社區產業發展後,還要設計一套機制跟社區平台談合作,在內城社區,任何產業20%的盈餘須回饋到社區營造基金。

 

「續航力」就是社區企業化經營無限大。既然社區要走產業方向,就必須用企業化的經營模式,這樣社區發展才會長遠。但有件事情必須要解決,有些經營的有聲有色的社區,當理事長或總幹事等實際執行的人任期結束後,這個社區就跟著一夕之間不見了,這表示什麼?他在經營上沒有想到永續經營這件事,所以必須把所謂的規則、執行的方式,用企業化的模式訂定清楚。讓社區營造及社區產業間有良好的正向循環,進而成為一個農村企業,或是朝向類社會企業的模式發展。

內城社區藉由舉辦社區培訓課程中,強調社區價值以及發展鐵牛力阿卡的構想來凝聚社區向心力。
內城社區藉由舉辦社區培訓課程中,強調社區價值以及發展鐵牛力阿卡的構想來凝聚社區向心力。

營造在地生活價值,首重人的營造

內城社區培訓長者成為志工的過程中,不會刻意訓練解說員的專業知識,只訓練老人家的信心跟膽識這兩件事,希望他們講述生活記憶與在地故事。
內城社區培訓長者成為志工的過程中,不會刻意訓練解說員的專業知識,只訓練老人家的信心跟膽識這兩件事,希望他們講述生活記憶與在地故事。

內城社區強調生活、生態、生產三生共構,對我們來說營造在地生活價值,絕對擺在優先。2003 年,我接任內城社區總幹事時,35 個會員中,未滿60歲的有2人,未滿50歲的有1人,就是我,其他都是60 歲以上的長輩。我心裡想,都是老人要怎麼推動社區營造,但後來發現,老人家有很多的智慧與生活記憶,慢慢了解後,挖到很多寶,我也才知道原來這裡每戶都有一台鐵牛力阿卡。

 

目前我們有56個解說員,培訓過程中,不會刻意訓練解說員的專業知識,只訓練老人家的信心跟膽識這兩件事,希望他們講述生活記憶與在地故事,如家中小孩給大樹公做義子的故事、國軍撤退來台於內城駐紮的故事等。內城鐵牛車有450台,跟社區合作的人不超過100個,但社區人口有1,700多人,代表著有1,500 多人跟社區產業沒有關係。但社區營造要談的是「人、文、地、產、景」,其中人排第一,意謂著「人」是社造中最重要的因素,社造的成敗皆在於人,若處理不好,可能就會造成社區中的派系、權力衝突,使社區瞬間崩落。

 

營造農村品牌,多不等於好

 

2005 年,社區舉辦「社區起動力‧ 鐵牛力阿卡」活動,那次的活動給我很大的啟示。當時為了舉辦活動,動員社區居民,整理出15 台鐵牛力阿卡,活動經由媒體報導宣傳,幾天後就有人打電話詢問。沒想到活動後,15 台車只剩下1 台可用,我問歐吉桑,鐵牛車頭在哪?鐵牛車在稻埕布蓋起來那台就是;力阿卡呢?放在我們家倉庫,但大部分都壞掉了;稻草跟架子呢?稻草在後面菜圃,蓋草去了,架子在大灶裡有好幾支現在正在燒。在這個活動中,我得到兩個啟示,其一是鐵牛車可以進一步成為內城社區的特色,其二是社區營造不能只辦表面活動,人力、物力、經費消耗完後,什麼都沒有留下,活動應該要有更深遠的規劃,要朝向永續經營為目標。因此,隔年內城社區向信義房屋申請鐵牛力阿卡車站的補助經費,以6 台鐵牛車為基礎,正式成立鐵牛車隊,目前增加到40 幾台。

 

不管社區營造或社區產業都是有議題產生,然後產生共識,才有行動力,但是在行動力中,還必須有約束力,因為畢竟是公共經營的產業,不能理事長說什麼,就強硬要這麼做,這樣社區就會有紛爭,還是要經由民主表決,才會形成一個面。

2007 年,內城社區榮獲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評鑑績效組優等社區全國第一名」,漸漸打響知名度,遊客也多了起來,但問題也隨之出現。鐵牛車體驗原本都是免費,社區的老人家很歡喜一星期來一趟,當社區志工服務遊客,但當一天要出來3 趟時,問題就出現了,「理事長,我家老婆在罵了,田都不做,整天在做社區的事這樣好嗎?」,我慢慢發現此經營模式並非正向循環。此外,開始有遊覽車業者與社區接洽,想帶客人來體驗鐵牛力阿卡,社區認為轉變的時機到了,可以開始收費,朝向產業經營。

 

2011 年時,曾經一天來了50 台遊覽車,那時候鐵牛車司機的社造概念還不是很強,只知道開一趟賺一趟,認為多開幾趟就可以賺越多。有一次我特別安排一個司機一天跑9趟,一趟一小時,繞到中午一邊吃麵包一邊開。結果他說:理事長你也不要這樣,弄到不能吃飯。第二天晚上開會,我說你們不是要多開嗎?但是你認為這樣有品質嗎?後來討論後,現在每個假日不接超過25 台遊覽車,以提升服務的精緻化與品質。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鐵牛車進一步成為內城社區的特色,並朝向永續經營為目標邁進。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鐵牛車進一步成為內城社區的特色,並朝向永續經營為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