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0期-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三)

實構築學會 提供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編按

2022 實構築展「構築.敘事」將建築視為一種文本,也延續實構築展覽一貫的關注:設計、結構、構造相互對話的精神,以敘事性的角度切入,展現建築師在其作品所整合建築意識與意欲。
展覽共收入二十四件作品,依其型態與特質,共分為五類:「地理脈絡的量測」、「時空脈絡的表述」、「文化脈絡的提問」、「內在脈絡的辯證」、「類型脈絡的編寫」,分類的原則,著重於參展作品內在敘事的特質。
在展覽的陳述上,為了突顯「敘事」之多元的可能性,各類型的作品將以亂集團方式雜陳,以反映現實世界論述自由散佈的真實狀態。

《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本次參與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的作品介紹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甲殼木建築|株式會社象設計集團 × 徐文哲建築師事務所 |桃園市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甲殼木建築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甲殼木建築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擁有豐富森林綠帶,園區除了可支持大型地景藝術與文化活動之外,亦提供寧靜優質的日常休閒好去處,讓市民與遊客在這裡得以沉浸於綠色地景環境。
基地舊有建築、基地氛圍特質、現況地形地貌及植被環境等,給予穠纖合宜的梳理,讓新的休閒活動設施與既有的環境元素都能達到恰如其分的和諧之美。
公園入口區的大型半戶外空間,以森林中樹木的葉子為概念,當落葉從樹上落在園區的一角,經過陽光、空氣及與水轉變為殼狀形體;結構設計以曲樑圓拱形為主,形成室內空間構造的秩序,並挑戰大懸臂跨距構造,創造空間的深度,以葉脈交織的線條為天花增加空間的豐富性;空間使用上,適合作為舉辦小型表演與活動的場地,無活動舉辦時則提供為民眾休憩的場所。工程方面,在延伸本區域環境特色及永續循環發展的理念下,透過可永續循環的木材成為本案最核心的結構系統與材料,並運用先進營建膠合木構技術的特殊工法,詮釋嶄新的開放性木構造設施,讓使用者身在其中可以透過五感體驗,感受到空氣、陽光及雨水的開放性公共空間,並與周邊的大樹林相融合。

透過園區的地景入口地標,串聯周邊各公共空間,共同形塑一處完善舒適的生活園區,提升移居觀音區之發展潛力。

M House |創創設計 + 劉克峰|彰化縣

M House
M House

甚麼是雕刻的建築? 相異的幾何元素組合 正方形與四十五度關係組合、正方形與三角形組合、延伸的椎體、切凹的幾何虛體、四十五度三角形的劃分體現了與正方形的關係,四十五度屋簷的凹凸組合。
最大公約的整體感 西服務核心形成與南立面相同高度的最高牆。這樣,一方面消除了屋頂形狀,使建築體不會有不完整的狀態,而是有一個完整的、封閉的組成。
體量與剪裁並存的矛盾 西南側正方形平面的量體,在東側卻以四十五度切割的矛盾並存。
三種剪裁的概念 之一東面是整體考量,四十五度量體構成概念。之二是南面與北面是四十五度的排列。之三南面與北面頂部四十五度內凹,切開挖出的大洞,是反量體的運作。
陰影的製造 基地的陽光充足,也有一個完整的四面。建築元素有陽台、遮陽板元素、內凹大洞製造陰影。而且四十五度陰影還能與立面四十五度形成構圖的趣味性。
洞的雕刻 室內中庭扶手的四十五度造型用來形成雕塑空間。另外一個為木製折面天花板。
視錯覺 現實體位、觀看方式、樓梯的差異構成了另一種錯覺。六樓的兩組樓梯呈四十五度交錯形狀,放置在大屋頂上,是坐標反轉的概念。

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

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
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

方舟計畫中需要被保護的植物幾乎都是生長於日常環境中的花草植物,珍貴的喬木類反而早就已經充滿植物園之中,在各種現代紋理與歷史脈絡交疊的位置上,非常適合扮演說故事的角色,台北植物園的新溫室可以被想成一個有哲學思辨的研究平台,甚至是觀念反省的舞台,而全台灣都是這個舞台的後場。
這個植物的主場有意識的減少建築語言,避免產生彷彿在模仿植物的線條。田中央利用既有的幾何痕跡建構整個聚落的秩序,也對比凸顯出植物的自由生命姿態;盡量使用相同的結構斷面組合成最低限度的結構需求,嘗試用白色灰色相間的色彩,在彼此的陰影互相堆疊下讓建築可以更不具量感;原本因為安全考量而拆除的溫室圓頂的位置,以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大圓將記憶的象徵保存下來,四周有原本的巨大喬木環抱,圓心下方成為主題植物展示的區域,或是偶發活動的視覺焦點,仰望則準備了以擴增實境技術(公共藝術)演示想像的巨大未來植物。

最上方的懸挑平台,則是提供了在植物園中獨一無二的視野高度,在樹冠之中,可以清楚看到台北植物園極度豐富的多樣性,回頭,往中山堂的方向可以看見大屯山。
新舊空間的交織、虛實空間的變換,生長在其中的植物把所有的空間聯繫在一起,這次非常幸運在這個樹木都已經生長得非常好而且平時又得到超高規格的照顧的都會林間工作,看著溫室玻璃表面映照著四周的綠意和地形的延伸,期待園丁們能用得開心,大家也可以隨時來被這群默默專注的植物工作者動人的熱情所啟發!

時空暗線|達觀規劃設計 + mICHELE & mIQUEL |新北市

時空暗線
時空暗線

明暗之間的時空體驗,保留場所精神,尊重自然與環境共生 「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座落於北台灣牡丹-三貂嶺之間,總長3,192 公尺。我們打開1985 年即封閉的兩座舊隧道,在明暗之間,呈現牡丹與三貂嶺地帶的魅力,每段空間的視野、尺度、濕度、聲音、光、質感、生態都不一樣;伴隨環境再生的力量,在山林裡建構出魅力獨具的後工業地景。
隨著隧道重啟,百年前鐵道開通、礦業運輸盛況、到後期長年封閉的人文織理重現眼前。它不只是一條隧道,更見時間在此連續演進的痕跡。因此我們選擇透過一條路徑帶入,彰顯這些隧道內外原本就存在的空間特質,經設計轉化為可閱讀的空間,帶領更多人看見時光中被遺忘的記憶。
以充足調查為基礎,訂定介入策略,傳遞地方的自然與文史厚度 為維護現地空間特質,經過多次且多層面探勘,採用許多非碰觸、非破壞性的技術進行調查,獲得充足資訊以支持規劃設計策略,回應包含生態、隧道結構、地質、人文背景等各尺度的空間議題,方能讓參訪者真正體驗這裡已然美好的環境、蘊藏的文史厚度。
不抹去環境特質,保留可閱讀地貌紋理 隧道封閉三十七年無人使用,磚壁滲水、逕流填充整個隧道,隨著流水及沖進來的土石衍生有機且豐富的地貌,如積沙、積石、水紋等;隧道外則可看到基隆河谷景致、壺穴、舊鐵橋遺構、岩盤與其上的植被、野溪、現行的平溪線與宜蘭線等。
為了不破壞長期累積的自然狀態,本案設計將路徑高架化以保全既有連續地貌;參訪者走在鋼筋格柵高架棧道上,能閱讀到隧道內外多樣的動態地貌,感受從不曾停歇的環境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