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9期-那一間倒得很漂亮的博物館

文/圖: 莊文生(蘭地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阿桑說:「這間厝倒得齊~齊齊,有夠水!」
阿桑說:「這間厝倒得齊~齊齊,有夠水!」

天空依舊艷陽高照,我從頭城火車站步行到蘭陽博物館,準備為今天第三梯次博物館之旅的遊客解說導覽,由烏石港遺址石碑望著蘭博建築量體的倒影,襯映著背山的綠,天空的藍,儼如畫布,美得令人佇足、屏息觀賞。離開館約莫10分鐘,館外已是長長人龍,在人聲鼎沸中,聽到一位年長的阿桑一句話:「這間厝倒得齊~齊齊,有夠水!」,阿桑的話真實而誠懇,我不知道這位阿桑對博物館認知有多少,一生當中參觀過多少座博物館,至少阿桑對蘭博建築外型的形容,點出了博物館建築詮釋的意義。

 

博物館是多麼神聖,讓西方國家以古典廟宇的建築殿堂來彰顯它的尊貴,博物館建築外形成了藝術品,等同它的蒐藏寶物,與展示品的內涵一同外顯,博物館建築亦成了建築師個人風格的表演空間,既理性的傳達空間結構的美學要求,同時以在地的地景與人文故事,感性的訴求觀眾的認同,蘭博的單面山形式令人一望記憶深刻,而故事的背景始自於清嘉慶元年(1796)漢人吳沙入蘭拓墾與道光6年(1826)烏石港奉文封為官定正口,凸顯蘭博在此建立的歷史意義。

 

為典藏宜蘭的自然與人文,建立一座有內涵詮釋的博物館,實際上是為延續與傳承宜蘭文化,試想,百年之後,你我已作古,博物館可能成了文化資產,繼續讓世世代代參訪,況且博物館內的空間設計、展示的情境、藝術的魅力、充滿美學的賣店、觀景的咖啡廳,具有在地美食的餐廳,頓時把博物館變得相當有趣,「逛博物館」使旅遊觀光變得高尚、有品味的文化深度之旅。上面那位阿桑不管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至少這趟旅遊行程,他都是博物館的參與者,見證了博物館在文化體系中,知識教育推廣的普及性。博物館需要更多的觀眾參與。

頭城文化館
頭城文化館

把博物館結合在地的古蹟建築、歷史空間、文化資產、老街、舊城、自然景觀,甚至民俗信仰、傳統工藝與常民飲食文化,設計出一條具有展現在地文化價值的旅遊路線,確實可行與令人期待,不論旅遊的形式是走馬看花、深度旅遊、抑或無期無為的自主旅遊,博物館是旅遊行程中最大的文化加值,它讓遊客深入在地社區、體驗當地的歷史變遷與文化特色,「博物館的營運範疇不再僅限於博物館建築本身或週遭環境,而是擴及整個社區所有自然景觀與人文事物。居民在此一博物館中的角色是參與者(Participants),而非旁觀者(observer)」,這是法國卡馬爾格(camargue)博物館對自身的定義,呼應了蘭博以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定位「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展示高度。

 

宜蘭山水情境古來別有天,所謂「背山面海勢宏開,百里平原實壯哉」,或謂「一關橫鎖炊煙狀,兩港平鋪海若寬。」即便宜蘭多雨,讓前清通判董正官以「漏天」形容蘭雨連綿,然雖晴晴雨雨,我卻覺得宜蘭的雨,讓山色空濛雨亦奇,不信在雨中或雨後在烏石港遺址公園中觀看蘭博,純粹的自然喧染畫作,任憑凡夫俗子皆能感悟。蘭博展場入口,不也是以「天空落水」導引出「阿藝官真正水,噶瑪蘭厚雨水」來演繹宜蘭的水水山山。

 

文化、觀光既為宜蘭施政的目標,蘭博帶著宜蘭人對在地文化的從容與自信而開幕,初試啼聲設計規劃了以蘭博為核心四條主題旅遊路線,大獲好評,口碑讚譽有佳,姑不論活動經費有公帑挹注,其實行程當中,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解說功力,讓遊客感受宜蘭故事的魅力,穿越古今體會宜蘭的前世今生與未來,此等深度的解說內涵,若不是長期田野調查的積累,何能說出令遊客動容的故事,一般旅行社的導遊、領隊豈能勝任?

 

以「石港春帆」路線為例,這條路線以頭城老街為主軸,在悠悠老街中尋過往,穿越南北門福德祠,走進李榮春文學館,了解這位「前世文字債,今生償還來」的文學狂人,欣賞頭城康家書法,見證盧宅與頭圍港的興衰榮枯,轉個彎,大正年間充滿巴洛克風格的日式建築錯落老街中,吳惠仁宅、新長興樹記,樸實的洗石子,外牆秀面的鮑魚飾、捲草,既簡單又華麗。中段慶元宮媽祖廟樸實厚重的三川殿,後段源和成的拱柱相連街屋,真是一場精彩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再以「蘭城故事」路線為例,噶瑪蘭舊城二百年來的空間變化,留存的歷史古蹟、廟宇、護城河今昔,縣政中心的遷移,及與「蘭城新月歷史廊道」所建構的歷史空間等串聯,帶領遊客穿街過巷,體驗舊城人的庶民生活。旅遊是要令人回憶,有故事的城市會令人感動,遊程設計將頭城在地工藝師陳啟文的木雕與宜蘭舊城台灣工藝之家的林午銅鑼融入DIY,讓遊客帶著自己的作品,成為難忘的博物館回憶。

左:啟文木藝坊DIY / 右:林午銅鑼
左:啟文木藝坊DIY / 右:林午銅鑼
林午銅鑼
林午銅鑼

讓博物館變得更有趣,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變成當地的文化地標,讓博物館加深城市文化厚度,讓博物館成為旅遊絕不可錯失的景點,那麼,博物館的核心價值:研究、典藏、展示、教育,不會讓浮跨的建築,而讓觀眾喪失了對博物館的記憶,建築若是展示品,理應內外呼應,相互彰顯,更有故事的張力,蘭博做為認識宜蘭的窗口,初期已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與印象,既然標舉著「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招牌,就要想辦法讓宜蘭縣民不能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而是激勵縣民積極扮演一個行動者與參與者,宜蘭不必獨領風騷,宜蘭就是要細水長流。

蘭博做為認識宜蘭的窗口,已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與印象
蘭博做為認識宜蘭的窗口,已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與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