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3期-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夜的精靈「小強」篇

文/圖:頼建丞(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無法透尾的港~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五)
海岸林中生態探祕~夜的精靈「小強」篇

 

對昆蟲不熟悉的人可能對「蜚蠊」這個名詞還不知他是什麼樣的昆蟲,但若說起「小強」,大家就知道他是誰了。有誰知道「小強」這個名詞的由來?有人說他的生命力很強,故就叫做小強。其實這個名詞是源自一部電影,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中的一句對白,從此之後「小強」就變成蟑螂的代名詞了。

 

蟑螂的生命力的確非常強,有人預言:「當地球發生核爆,人類全部滅亡後,蟑螂將成為主宰地球的主要生物」。根據化石記錄顯示,蟑螂早在四億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蟑螂不論什麼食物都吃,就連紙張、肥皂、膠水等都可以吃。若將蟑螂關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裡,在完全沒有食物及水的狀態下,牠們還可以撐上三個月,甚至於還可以生蛋繁殖下一代。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及繁殖力,要消滅牠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無尾港也有很多種類的蟑螂,牠們通常選擇只在夜間出現,在多次的調查中,在無尾港一帶蜚蠊目成員中,數量最多的昆蟲就是匍蜚蠊科(Blaberidae)的東方水蠊(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Burmeister, 1838),整個保護區幾乎到處都看得到牠們。

左:東方水蠊雌蟲 身體周邊紅色是雌蟲的最大特徵 / 右:東方水蠊雄蟲 身體周邊無紅色斑紋,體型也較雌蟲小,也較灰暗
左:東方水蠊雌蟲 身體周邊紅色是雌蟲的最大特徵 / 右:東方水蠊雄蟲 身體周邊無紅色斑紋,體型也較雌蟲小,也較灰暗
剛羽化的雌蟲,身體的顏色為白色,不久後會漸漸地變為黑色,常會讓不明究理的人,誤以為發現了突變的「白子」
剛羽化的雌蟲,身體的顏色為白色,不久後會漸漸地變為黑色,常會讓不明究理的人,誤以為發現了突變的「白子」

東方水蠊又名東洋斑蜚蠊,體長25~35mm,雄蟲體型較雌蟲小。觸角較身體略短,體形呈橢圓盾形,雌蟲體背黑色具亮麗光澤,雄蟲則為黑褐色,無光澤。前胸背板呈半圓行狀,雌蟲邊緣具銀白色或白色邊帶,雄蟲顏色較為暗淡。雌蟲腹部各節側緣為紅褐色,雄蟲則無。翅膀退化呈葉片狀,腳為紅褐色,脛節佈滿細棘刺。

 

若蟲外觀近似成蟲,但體色與雄蟲相同為褐色。整年皆可見成蟲及若蟲,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及平地。夜行性,白天則躲藏在樹洞、樹皮縫隙、朽木或大石塊等隱密處。若蟲大多靠近水邊,會潛入水中活動及躲避危險。若蟲及成蟲皆以落葉、朽木等腐植物為食。雌蟲會將卵鞘夾在腹部末端保護卵,直到若蟲孵化後,才會將卵鞘丟棄。

 

東方水蠊幼蟲
東方水蠊幼蟲

 

說到蟑螂,大家一定都以為牠們是極為噁心的昆蟲,身上都有著濃濃的油臭味,但東方水蠊雖然也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身上並沒有那濃濃的油臭味,牠在大自然中擔任了重要分解者的地位,同時也是我們老祖先一直在應用的藥材之一,專治跌打瘀傷。

 

在看似平靜的落葉層中也有躲藏著許多的昆蟲,在無尾港一帶樹林的落葉層中,也躲藏著一種鮮少人會去注意牠們存在的蟑螂,姬蜚蠊科(Blattellidae)的雙斑紅蠊 (Lobopterella dimidiatipes Bolivar, 1890),體長不到1公分,雌雄體色相同,體背黑色,周邊具白斑,胸部背面具有二個紅斑,腹部背面上具有二個橫向的白斑。地棲性,常躲在落葉層中,所以大家不容易發現她的存在。

雙斑紅蠊交尾
雙斑紅蠊交尾
左:黑色型的高橋氏麻蠊 / 右:褐色型的高橋氏麻蠊
左:黑色型的高橋氏麻蠊 / 右:褐色型的高橋氏麻蠊

夜間出現在樹叢間的種類共計有較大型光蜚蠊科(Epilampridae)的高橋氏麻蠊 (Rhabdoblatta takahashii Asahina, 1967),體色黑色或黑褐色,頭部黑色小而扁圓,前胸背板前緣具黃褐色的邊線,前翅黑褐色,翅脈紋路深而明顯,各腳黑色,跗節褐色。及較小型,體長約只有1~1.5公分的日本森蠊 (Symploce japonica (Schelford)),體紅褐色,前翅透明,夜行性,大多居住在森林之底層,這些可愛的蟑螂不會進入到人為的環境當中。

前翅透明,模樣可愛的日本森蠊
前翅透明,模樣可愛的日本森蠊
左:雙紋姬蠊為中小型蜚蠊,體色褐色至黑褐色,腳黑色,體型狹長,前胸背板有2條黑色縱紋,主要棲息在森林底層 / 右:烏來森蠊與雙紋姬蠊長得極為相似,若是無經驗的人常無法分辨這二者之差異,大致可以身體的形狀來區分,烏來森蠊體型較肥短,雙紋姬蠊則較為細長狀
左:雙紋姬蠊為中小型蜚蠊,體色褐色至黑褐色,腳黑色,體型狹長,前胸背板有2條黑色縱紋,主要棲息在森林底層 / 右:烏來森蠊與雙紋姬蠊長得極為相似,若是無經驗的人常無法分辨這二者之差異,大致可以身體的形狀來區分,烏來森蠊體型較肥短,雙紋姬蠊則較為細長狀

除了上述幾種比較常見的蜚蠊外,在無尾港一帶還有許多族群數量較少的種類,如長得幾為相似的雙紋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 Brunner, 1893)及烏來森蠊(Symploce striata wulai Asahina, 1979),潛蜚蠊科(Pycnoscelidae)的蘇里南潛蠊(Pycnoscelis surinamensis Linnaeus, 1758)及印度潛蠊(Pycnoscelus indicus Fabricius, 1775)等,這些可愛的小蟑螂就等你們一一的在夜裡去發現他們。

左:蘇里南潛蠊及印度潛蠊長像極為相似,分辨的方式是蘇里南潛蠊觸角較短 / 右:印度潛蠊的觸角較長
左:蘇里南潛蠊及印度潛蠊長像極為相似,分辨的方式是蘇里南潛蠊觸角較短 / 右:印度潛蠊的觸角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