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5期-淺談宜蘭在地考古工作

文:邱秀蘭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在蘭陽平原居住?這個答案可以透過考古研究來理解。宜蘭的史前文化發展涵蓋了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兩階段,每個發展的階段都留下不同型態的遺址,這是經過考古專家長期的調查研究而發現。而這些研究歷程最早從日治時期由人類學家進行零星的調查記錄,以及伴隨當地民族學的研究與標本採集,初起發現了幾處遺址;後來日籍學者離開,直到戰後初期1963年台灣省文獻會盛清沂先生針對蘭陽平原才有較詳細的考古調查並初步提出了宜蘭地區的文化體系,總計調查了13個遺址。

 

1980年臺灣考古研究工作擴大進入學術研究與社會任務兼重的階段,宜蘭考古的研究逐漸再調查與試掘,記錄了20處的史前遺址;1990年代以來,臺灣地方史、鄉土史逐漸已將考古研究納入必要素材,而宜蘭縣也因為進行縣史調查編寫的需要,發現相當數量的史前遺址,至少發現約65處,並經內政部正式普查與建檔,期間並對幾處遺址進行試掘及搶救發掘,也使蘭陽史前文化體系逐漸明朗化。

 

遺址透過考古學者的調查與發掘,打開了埋藏在地底下許久的未知世界,並呈現當時豐富的生活資料,經由研究詮釋也建構了過去未知的人類歷史。由於遺址所留下的人類遺跡,具有無法複製與再生的特質,因此宜蘭縣從1991年以來,史前遺址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並視為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莫不盡心盡力予以保存與維護。

 

宜蘭縣的考古研究工作,近年來除了中央研究院及臺灣大學的考古學家帶領工作團隊進行調查試掘外,也因受到臺灣經濟開發工程的影響,搶救了丸山遺址、大竹圍遺址、淇武蘭遺址及宜蘭農校遺址等幾處較具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留下許多重要的考古資料,進而也訓練了一批在地的考古種子人員,成為宜蘭縣重要的文化資產。筆者針對近年來搶救發掘的遺址,宜蘭縣政府進行考古工作的簡要說明。

丸山遺址

丸山遺址位於冬山鄉丸山村與八寶村,地處蘭陽平原南側與山地丘陵交接處前緣的孤立小丘,是宜蘭縣重要的史前遺址。本遺址於1998年因「丸山寶塔新建工程」將損及部份遺址範圍,因此宜蘭縣政府於工程進行前委託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從1998年2月1日起至8月26日進行三階段的搶救發掘工作,後續並進行模型製作以及室內資料整理,至2002年8月完成兩階段的資料整理工作報告

丸山遺址出土穿孔石器
丸山遺址出土穿孔石器

 

本遺址經由搶救發掘及資料整理的工作,除了出土大量且豐富的文化遺物與珍貴的現象外,也證明為宜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具地方文化相的遺址。這些重要的基礎研究資料,除作為縣史編修撰述的依據外,也提供宜蘭縣史前文化展示的主要資料;另外歷經半年的田野發掘及後續資料整理,期間也訓練一些具有考古工作技能的在地人,將為後來宜蘭縣遺址發掘的重要人才庫

縣定遺址--丸山遺址為宜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具地方文化相的遺址
縣定遺址--丸山遺址為宜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具地方文化相的遺址

大竹圍遺址

大竹圍遺址位於礁溪鄉白雲村,地處蘭陽平原中略突起的古老沙丘。本遺址可大致分為上下文化層,上文化層為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至現代的文化層堆積;下文化層為「繩紋紅陶文化」。從資料顯示本遺址除了有助於理解宜蘭地區的史前文化內涵外,更可提供宜蘭平原古環境變遷的部份資訊。

 

由於本遺址範圍的西北側經施工監測與「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匝道工程」重疊,因此為減輕工程對遺址的破壞,宜蘭縣政府要求國工局暫停施工,並於施工影響範圍委託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帶領丸山遺址發掘工作部份人員,從1999年10月起至2000年3月進行三個階段的搶救考古,後續並進行室內資料整理,至2001年6月完成發掘研究報告出版。

大竹圍遺址出土陶罐
大竹圍遺址出土陶罐

淇武蘭遺址

淇武蘭遺址位於礁溪鄉二龍村,地處蘭陽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北端,17世紀文獻記載淇武蘭社是噶瑪蘭族最大社、人口也最多。2001年6月宜蘭縣政府因進行「礁溪鄉得子口溪第六期治理工程」發現本遺址,並確認是一處具有豐富遺留的考古遺址,隨即縣府文化局於11月委由臺灣大學陳有貝教授主持發掘工作。

 

2002年7月間,又因國工局為進行「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第C510標礁溪四城段橋樑工程」之橋墩基礎以及「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台電管路工程得子口溪路段(C510標)推管工程」位於淇武蘭遺址範圍內,於是考古工作團隊陸續進行該遺址受影響部分之搶救發掘,直到2003年5月完成田野搶救工作 。

 

搶救發掘進行的同時,室內整理工作也於2002年7月間開始,並陸續完成三階段資料整理工作,現刻正進行發掘總報告的出版作業。

 

本遺址出土文化現象及遺物龐大且珍貴,是理解蘭陽平原史前與歷史時期文化變遷或族群接觸以及研究噶瑪蘭舊社極為重要資料。由於出土資料非常豐富,期間文化局也提供國內考古學家、動物學家、地質學家、植物學家、研究生等進行有關領域的研究以及促進交流學習的機會;並於2005年綠色博覽會中策劃「噶瑪蘭館」,將部份遺物展現予社會大眾認識。

 

另外出土的浸水木質標本在台灣考古遺址中極屬珍貴,面對出水後的巨幅環境變化,其保存往往困難度較高,修護處理程序費時也較複雜,因此文化局委由故宮博物院王竹平小姐指導,於2006年起以「二階段聚乙二醇浸泡搭配真空冷凍乾燥法」進行木質標本保存修護工作,並將此修護技術轉移在地,預定至2008年將完成三期的修護療程工作。本遺址從田野發掘、室內資料整理、發掘報告出版到修護療程等已歷時多年,工作人員除了延用前遺址部份的種子人才外,也培養在地另一批考古人才,方使推動本遺址工作能順利進行。

淇武蘭遺址出土瑪瑙珠
淇武蘭遺址出土瑪瑙珠

宜蘭農校遺址

宜蘭農校遺址H1灰坑出土舊社類型的文化遺物
宜蘭農校遺址H1灰坑出土舊社類型的文化遺物

 

宜蘭農校遺址位於宜蘭市宜蘭大學校園,地處蘭陽三角洲沖積扇平原。2006年5月國立宜蘭大學進行「污水處理系統工程」C管廊開挖時,經文化局進行監看,發現出土舊社類型的文化遺物,隨即邀請在宜蘭縣協助各遺址發掘有多年經驗的邱水金老師帶領在地考古人員進行搶救,期間配合施工現場搶救發掘田野工作甫於2007年3月始告完成。

 

本遺址除出土頗豐的文化遺物外,並有珍貴的墓葬現象,從資料中初步顯示,其文化內涵屬台灣史前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是宜蘭縣史前文化層序進入歷史時期具重要的參考研究。目前該項發掘資料刻正積極進行室內整理工作中,預定2008年底完成搶救發掘資料整理報告。

在地考古人員於宜蘭大學「污水處理系統工程」施工現場搶救發掘
在地考古人員於宜蘭大學「污水處理系統工程」施工現場搶救發掘

結語

宜蘭縣近年來進行4處遺址的搶救發掘工作,這些工作除了田野現場搶救考古外,均也由文化局提供場地進行室內資料整理分析及後續的遺物保存修護工作。工作期間在台灣的考古學者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也常受邀到訪經驗指導、意見提供與研究交流,使複雜的遺址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最難能可貴的是為宜蘭縣培訓了一批在地的考古種子人員,其中邱水金老師最是靈魂人物,守護遺址保存工作極為重要的角色。

 

宜蘭縣對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向來不遺餘力,在地的考古工作特色與其他縣市頗有不同,不管在人、事、物方面已建立許多基礎的工作,丸山遺址、大竹圍遺址、淇武蘭遺址及宜蘭農校遺址等四處搶救的遺址,也替宜蘭縣留下豐富且珍貴的史前文化資料,這些資料除提供相關領域研究外,也作為蘭陽博物館日後典藏考古標本第一手基礎資料。

 

唯留有資料外,還有許多課題亟待努力與解決,諸如研究報告出版、出土遺物典藏空間以及保存修護工作,與在地考古人才的工作保障等,均需要經費及空間來支持與解決,以避免宜蘭縣的考古資產有流失之遺憾。

邱水金老師帶領復興國中學生參觀宜蘭農校遺址
邱水金老師帶領復興國中學生參觀宜蘭農校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