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5期-舊城新藝 - 宜蘭舊城文創產業現地踏查 (中)

蔡明志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

─摘錄自「小地方 大魅力-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 成果專輯」

105年度「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人才培力課程」

宜蘭舊城文創產業現地踏查團員在丟丟銅仔森林一同合照。
宜蘭舊城文創產業現地踏查團員在丟丟銅仔森林一同合照。

編按

2016 年末蘭陽博物館承接並代辦文化部在地知識與文化體驗經濟工作坊,結合土地倫理、地方知識、生態環境教育、友善環境鐵馬微旅行等面向,以保存宜蘭在地文化為前提,舉辦一連串課程講習與實地參與鐵馬小旅行,旨在培訓地方文化導覽人才並持續推動在地文化能量。

 

來自三十多個不同單位熱情參與者,提供了地方知識小旅行意見回饋與豐富的心得感想。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成果專輯,帶領大家瞭解來自宜蘭在地各處的"小地方 大魅力"。

小地方 大魅力

宜蘭舊城自設治建城以來,逐漸形塑了具有宜蘭味的生活場域與文化特質;時至今日,仍留下相當多可讓我們懷想,甚至體驗宜蘭舊城歷史與文化的空間及其故事。透過匠師博物館群的保存、展示與推廣,讓舊城的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有創意的年輕人得以在此氛圍中與傳統文化跨世代對話,逐步打造宜蘭舊城既舊且新的未來。

蔡明志教授長期投入宜蘭文史調查、小旅行規劃與在地文化深度體驗,以各種方式帶領民眾與遊客,體驗小地方的特色與風光。
蔡明志教授長期投入宜蘭文史調查、小旅行規劃與在地文化深度體驗,以各種方式帶領民眾與遊客,體驗小地方的特色與風光。

向日葵手作花坊

向日葵手作花坊種植的多肉植物非常療癒。
向日葵手作花坊種植的多肉植物非常療癒。

這幾年宜蘭開始有一些創客空間,並形成「創個圈圈」,目前創客一號店向日葵手作花坊開在宜蘭舊城,以植栽為主,老闆娘的手藝很厲害,她種植的多肉植物,非常療癒。創客當初成立的契機是因為一群人有一些夢想及專長,但缺乏管道可以跟大家接觸,所以在這裡一些手作的力量開始集結,成為現在的創客一號店。年輕人以這個花藝空間,重新跟城市連結,青創很重要的是年輕人自己去創業,雖然辛苦,但比較能掌握自己的時間、發揮專長,去做他認為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事情,這是青創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另外,在一號店裡,還有很多創客,像澄暉擅長木頭夾板及3D 列印,設計出許多有趣的木頭玩具,如烏龜造型的立體積木拼圖,或是跳跳猴。還有喜歡珠寶編織的思涵,她發現宜蘭有個特別的樹種-風箱樹,又稱水芭樂,原本生長在濕地,因為台灣的水土保持做得不好,風箱樹越來越少,但在礁溪的水岸邊,還可以看到,所以她以此發想作成串珠項鍊,其意義不只是遊客買一個珠寶的價值,而是把對植物、生態的保護概念都帶在身上。

 

而二號店在礁溪,叫游阿媽藝站,站長是仙女(黃萱儀),是一個音樂、有機農作、手染等聚集的地方。而三號店在蘇澳,是皮雕工作室,在宜蘭有好幾個據點,希望更多人的加入。

 

後記:向日葵手作花坊已搬遷至宜蘭縣壯圍鄉,並改名為噶瑪蘭向日葵手作花坊

宜蘭舊城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相關團隊就提出整修匠師的工作空間,讓民眾可跟匠師交流並看到工作真實情況。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相關團隊就提出整修匠師的工作空間,讓民眾可跟匠師交流並看到工作真實情況。

宜蘭西門一帶,大概是宜蘭過去1200 年來,匠師最密集之處,所以我們會參觀匠師博物館。以前師傅若很會做東西,我們會請他到博物館表演,但那是一種表演, 沒有意思;後來,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相關團隊就提出整修匠師的工作空間,加上一些展示版,讓匠師能以平常的工作場域,作為工藝的展演地點,民眾也可跟他們聊天,看到他工作的真實情況。

東南蜜餞行

宜蘭大部份的牛舌餅都是來自這裡,他們家是詔安客家人,最早在礁溪林美做客家麻糬,到李西川的祖父轉做日式甜點,商號叫「大福園」,載著木頭的櫃子到各地送貨。到李西川時,他到處去學各種宜蘭名產的製作,從李仔糕、金棗、蜜餞到牛舌餅,到1980 年代,以牛舌餅製作為主,後來變成宜蘭大部分商家牛舌餅的代工。

烏肉紙藝店

蔡明志老師正在解說關於糊紙這項傳統工藝,從日常傳統社會到廟會節慶都是息息相關的。
蔡明志老師正在解說關於糊紙這項傳統工藝,從日常傳統社會到廟會節慶都是息息相關的。

蔡奇男師傅糊紙世家出身,從他阿公開始做糊紙。最近我們糊紙到法國變成藝術品,其實,這本來就是很重要的傳統工藝,跟日常傳統社會、廟會節慶息息相關。糊紙是一種專業,主要材料是紙,框架是用竹子做的,這個工藝需要紮、綁、糊、剪、繪、雕、摺等技巧,並非只是單純的黏貼而已。

 

去(2015)年水燈節出了一個題目給蔡師傅,我們用《噶瑪蘭廳誌》烏竹芳〈蘭城中元〉中一些描述水燈節情景的文字:蘭城中元、火炬燭天、沿溪放焰等三組文字,請他用紙紮的方式,紮出180 公分正方的字。水燈節晚上繞境時就像扛神轎一樣把它扛出去,市民都覺得很驚奇。

花玉號

花玉號現場的蓪草藝術花卉栩栩如生,蓪草花跟糊紙一樣,需要的技巧很多。
花玉號現場的蓪草藝術花卉栩栩如生,蓪草花跟糊紙一樣,需要的技巧很多。

製作蓪草紙花的店鋪,由黃德河老先生創立,他從8 歲就跟著媽媽做蓪草花,27 歲時,跟著台灣國寶級的紙花大師潘牛教授學習,蓪草花跟糊紙一樣,需要的技巧很多。蓪草是台灣特有種的植物,取蓪草心後,把它切成非常薄的薄片,之後進行染色、裁剪,做一朵花至少都要23 個小時。黃老先生過世後,現在由他的媳婦李麗華老師在推廣蓪草花技藝, 除了宜蘭外, 新竹也保有此項工藝。而花玉號匠師博物館的銅花招牌,則是林午鐵工廠所製作。

三合成棺材店

三合成店鋪位於舊城內,除傳統棺木外,也製作開運小棺文創商品。
三合成店鋪位於舊城內,除傳統棺木外,也製作開運小棺文創商品。

三合成除傳統棺木外,也製作開運小棺文創商品,裡頭可以裝印章,取其見棺發財吉利之意。而早期宜蘭河尚未搭建橋樑時,他們也會以木頭製作鴨母船。以前宜蘭做船的師傅,其實就是做棺材的,因為船的需求有限,所以較少專門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