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2期-蘭陽建築特展-蘭陽地區建築發展概述

文:王增榮(實踐大學建築系講師)/圖:吳佳臻

位利澤簡北側之流流社在丘上僅有的公有地,由花蓮新社之噶瑪蘭人,以傳統工法新搭建有傳統式的噶瑪蘭家屋(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提供)
位利澤簡北側之流流社在丘上僅有的公有地,由花蓮新社之噶瑪蘭人,以傳統工法新搭建有傳統式的噶瑪蘭家屋(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提供)

吳沙入墾之後,漢人的建築成為蘭陽地區人為景觀的主調,但由於蘭陽對西部交通的不便,使發展受到限制,相對的建築的規模與表現也有侷限。比如,目前尚存之清代相對繁榮時期的開蘭第一街(約1780以後,今和平老街,或稱頭城老街),其中國傳統式建築,只能守住清式的基本,難以與西部重鎮,如台南、台北的建築相比。

宜蘭設治紀念館(蘭陽博物館 提供)
宜蘭設治紀念館(蘭陽博物館 提供)

 

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引進兩種不同的建築作法到台灣。公共設施方面,是磚石構造的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築,如台灣銀行宜蘭支店(1899);住宅方面,則是雨淋板木構的和式建築,如宜蘭廳長官舍(1906,目前為宜蘭設治紀念館)。但同樣,由於受限體社會的發展,這時期的作品,其實,作為見證歷史發展的意義,是大於作為見證建築發展的意義。

蘭陽女中綠樓(吳佳臻 攝/王增榮 提供)
蘭陽女中綠樓(吳佳臻 攝/王增榮 提供)

戰後,台灣經濟從1950年代的復原時期,到1960 年代之後,開始穩定往上發展,1970 年代,已經呈現亞洲四小龍的狀態。隨著經濟的好轉,台灣建築活動也趨向活絡。然而,在這段時間,蘭陽仍侷促東北一角,發展落寞,因此,建築方面,有零星的建樹,如四結基督長老教會,蘭陽女中的綠樓,但整體發展還是很低沉。

冬山河親水公園(吳佳臻 攝/王增榮 提供)
冬山河親水公園(吳佳臻 攝/王增榮 提供)

1980年代後半,目前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的計劃開始研擬。為了迎接開通後可能帶來之開發的衝擊,當時的陳定南縣長,準備一連串的構想,從整頓公共建築空間品質、治理主要河川、開發觀光資源,到建立整體的都市開發構想等,舖陳適當之空間發展構架,開啟日後以「宜蘭空間改造運動」著稱的工作。

 

冬山河親水公園(象集團)是這個運動的看板。這個引進日本設計團隊的作品,跳脫了當時台灣當時設計的窠臼,讓專業的與一般民眾感受到設計的美妙與在地元素變為原創的可能性。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成功,開啟蘭陽地區對建築的興趣以及開放的接受度,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創作者參與蘭陽地區的創作。

 

這些設計者的創作,不必然延續象集團的設計路線,但在冬山河親水公園的啟發下,其共同的特色是,相對於西部或台北而言,會以更多元的角度、多元的手法,與感性的方式處理建築,也就是這個特色,塑造蘭陽新建築的特質,也讓蘭陽變成台灣當下建築發展的標的。

 

如果說,1997年,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F. Ghery),讓名不見經傳的西城牙小城,從邊緣變成文創的核心,則1980年代後期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把宜蘭從後山,變成台灣建築展的焦點,或前山!

傳藝傳習所(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攝/王增榮 提供)
傳藝傳習所(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攝/王增榮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