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7期-「宜蘭是一座博物館」—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前瞻

蔡明志,《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蘭陽博物館

《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封面
《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封面

編按

為了擘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的新願景與發展策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劃「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論壇」,在10月18日與1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交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策進與合作關係,此次論壇特別邀請到日本社區營造的的權威—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宮崎清分享日本經驗,台灣社造與博物館發展的推手-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發表專題演說,會後,發表的演說及論文結集成書,蘭博電子報逐期全文刊登。

 

主講人:陳其南  /  前文化建設委員主任委員

前文化建設委員主任委員陳其南
前文化建設委員主任委員陳其南

 

蘭陽博物館是台灣唯一由地方興起與經營管理的博物館,不同於其他由政府給予一個硬體,卻並未思考博物館與地方的關係的相似機構,蘭陽博物館的啟動,是背後強大的地方文化人士與知識分子累積而來,配合游錫堃以文化立縣做為地方施政的主軸,結合對在地知識的關心,以及傳統的保存者而有了蘭陽博物館,其格局、設計與理念皆有資格被視為一個國家級的博物館,它的意義是全國性的,在台灣,只有宜蘭可以做到,即使是以中央政府給予其他縣市的資源,都難以達成蘭陽博物館的際遇結合。我在文建會擔任副主委時曾來到宜蘭,將近二十年前宜蘭要蓋一 個博物館簡直是不可能的夢想,因為宜蘭縣政府不可能有資源,中央也不見得會分擔成立一座博物館的支出,今天的蘭陽博物館真的是一個夢想的實現。

 

這個夢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地方從事文化發展與建設的潛力是無限的,蘭陽博物館在這方面可做為其他縣市的典範,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以及蘭陽博物館的成果,在其他縣市都很難實現,不但要對文化事業一往情深,還要克服在整合資源能力時會碰到的很多困境,而宜蘭皆未曾放棄,仰賴其幕後許多重要的推手,必須有願意學習以實現理想的執政者,而此實現又不是任內即可達成的。從蘭陽博物館家族,一路到今天的蘭陽博物館,其實也是一種思想的發展與成熟,不只是在技術與硬體的層面,背後仍隱涵許多做事情的態度、方式以及對知識的理解。

 

蘭陽博物館已經很成功,每天來參觀的人相當多,而且是從全台灣各地來。博物館做為一個文化機構,它對人民這種薰陶的效果很大。希望所有來過蘭陽博物館的外地民眾,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台灣這塊土地的情熱和自信。如果走出了蘭陽博物館,外頭的蘭陽平原也是一座博物館,也是台灣的文化聖地,人們都要來這邊進香,學習一種新的價值觀的重建。蘭陽博物館的思考與傳統博物館學研究有些不同,從地方文化發展,或是博物館在各種文化制度扮演的角色,博物館仍有很多議題與資源都尚未被發掘,我們可以把博物館當作是思想的題材,思索博物館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宜蘭是一座博物館

「宜蘭是一座博物館」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游錫堃在任縣長的時代,當時正在積極爭取籌設蘭陽博物館,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巧思,包括「蘭陽博物館家族」的概念都是蘭陽博物館籌設過程中的副產品。因為博物館的設置目標不是一蹴可及,在此之前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當然也有一些執政政績宣示的意涵在裡面。也就是說,博物館的實體雖然還沒有完成,可是我們已經可以有一個另類的蘭陽博物館先行了。同時在這過程中也可喚起縣民對於蘭陽博物館的關心與想像。過去宜蘭的縣政經常是充分運用了這種社會性和思想性的動員模式,也是一種鼓勵公民參與的美意。

 

不過,「宜蘭是一座博物館」這個概念發展到現在,大部分都會把焦點環繞在「博物館」這個實體對象上,將「蘭陽是一座博物館」視為是「戶外博物館」或「野外博物館」的一種類型,或說是一種「類博物館」的概念。這是從西方博物館觀念自然延伸的說法,但與我所知道游錫堃在宜蘭縣長任上所提這個概念的最初想像有些不一樣,這就像人們對於「社區營造」或「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到了後來也出現許多不同的觀點一樣。一語言之,我們說蘭陽就是一座博物館,主要意涵是要將博物館的整體意象引伸到一個地方政府的總體施政作為上,而不單是針對博物館本身或文化這個議題而已。

 

從「空間」的想像開始就可以了解這種比喻的作用。博物館是吸引人的地方,那裡的空間讓人覺得舒適與美好!把整個蘭陽平原想像成是一座博物館,重點不只在文物,而是在空間!例如,走在蘭陽平原上,我們有沒有像在逛博物館的走道和庭院那樣舒適?博物館的廊道很乾淨很優雅,可以看到外邊的庭院美景,然而蘭陽平原上的公路和鄉間小徑有沒有同樣的魅力?就是說開車進到宜蘭,從窗外看出去,就好像到了一座博物館從落地窗看出去的感覺。要如何做到這一點?答案就是「空間改造」!空間不改造,每次走到那個老街,一看就是招牌凌亂,亂糟糟的一個地方,這怎麼會是「蘭陽是一座博物館」呢?所以要把蘭陽變成一座博物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從整個地表景觀的改造開始。這當然不是博物館的專業範圍,卻是台灣地方施政最缺乏的一個環節。

 

博物館有很多種,因為博物館的空間有限,所以每次只能看到其中一種,要麼是藝術品,要麼是動植物,或是古老的傳統文物,博物館就是這樣分類的。如果蘭陽是一座博物館,那就不只是這樣。蘭陽平原這個舞台是生活的全部。怎樣讓平原上的房子看起來,就像是到了博物館看建築展一樣!宜蘭當初有在推很多空間改造的東西,包括總體規劃、古蹟保存活化、宜蘭厝和社區營造運動等,是頗有這個潛力。

博物館是一種文明化

蘭陽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是一個案例,它不只是奉獻給博物館,也奉獻給蘭陽一個公共藝術、一個宜蘭的景觀,一個具有特色及魅力的建築,同時也超乎了博物館的專業之外,納入了整個施政的哲學,在其他縣市很難做到。整個過程是艱辛的,地方政府沒有資源,無法自做主張,且必須向中央提出申請,中間有很多機緣巧合,都對決策有所影響,預算編出後仍要面對建築技術上的困難,執行過程不單是建築本身的問題,一體成型的建築邏輯、結構、技術等困境及其他的限制使得承包商不得不放棄,承包商的問題使得原有的預算無法執行,其中還經歷了院長的更替,新任的院長也不見得能理解蘭陽博物館幾億元的預算執行所遇到的問題,但我們了解宜蘭的做事方法不一樣,他會做得很好。

 

把整個蘭陽平原視做一個博物館來思考,具有多重意義。我們要用博物館的想法來處理縣政,宜蘭的縣政以文化為核心,帶動縣政的發展,相關產業、建設、都市計劃都包含在內。博物館在某種邏輯把生活、歷史、工藝等物質遺留孤立化、客體化,把它們從原來的情境中抽離出來,把原來在我們身邊的事物放進獨特的建築與人工發明的展示櫃,從生活中隔離出來,我們雖稱之為「物件」,但它其實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原本就在我們的身上,當文化成為一套政策、一個範疇或一種專業,事實上我們已經把文化從日常生活中切割出去,這樣的說法像是在批判,但其也有正面之處,因為「孤立」使我們開始思考,從博物館外觀、參觀走道、體會與擺設各式各樣的角度,重新從知識性、美學性審視這件事。我們難道不能用同樣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政府的施政嗎?不管是哪一個社區、河流、濕地,甚至是傳統藝師的家中,都是蘭陽平原作為博物館的收藏,像博物館的櫥窗一樣,住在其中的人們對待自己的環境,也像博物館的專業人員一樣在思考,蘭陽即成為真正的博物館,讓來到蘭陽平原的人賞心悅目,將它視為真實人生的舞台,而我們把這個人生舞台轉變為外來者與自身參觀及參與的場域。

 

在軟體方面,博物館裡頭有很多的導覽服務人員。那麼,蘭陽如果變成一座博物館是什麼意思?就是每一個居民都是博物館員,都是導覽人員,都是可以詳細親切地對來訪者介紹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等,許多值得在地人驕傲的東西,提供許多知識和訊息。想像在蘭陽平原上是一座博物館,那麼我們看到在這裡生活工作的人們,都是衣著整齊乾淨,安靜而優雅,來來往往有秩序。居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這個博物館值得展示的內涵。我們到每個國家去參觀旅遊,包括造訪那裡的博物館,吸引我們的不就是這些內容嗎? 把博物館精神整個滲透在我們的政策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讓它變成是可以被展示的一個藝術品。如果每個縣市或整個台灣,都是採取這種觀念,然後作為一個施政的主軸、方針,去改變景觀和生活方式,這就不只是社區營造、區域計劃或是生態環境保護了。它同時包括了人心的改變和人的營造,這應該也是所謂「文化立縣」的終極目標。

 

有一種說法:「博物館作為一種文明化」,更能夠表達上述的觀點。當我們一踏進博物館時,感覺就不一樣。這個空間讓人們不敢衣冠不整穿著拖鞋就進去。這裡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好像要去一座神殿拜拜一樣,當然穿著和行為舉止都要適當。所以,如果你要把全部的宜蘭人都變得優雅有禮貌,只要經常去參觀博物館,就自然被薰陶改變了。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參觀博物館就像是在進行一項儀式,這個儀式使得人們變得「文明化」。蘭陽平原作為一座博物館應該讓台灣各地來的訪客有這種被文明化的感覺。看起來這好像有點天方夜譚,其實並不難。在其他縣市的公園中或活動場地常看到垃圾滿地,但人們到了宜蘭的運動公園或參加宜蘭的文化活動,都會發現情況有些不一樣,連帶的自己也不敢亂丟垃圾了。

公民意識的培育

有一位很有名的博物館學研究者叫 Tony Bennett,他就說:培育公民意識最有力量的其實是美術館、博物館。作為一個文化體制,博物館或是美術館的作用不是只在於知識和訊息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於整個過程。日本時代台灣就有許多博物館和各種展覽活動,這讓許多未能上學受教育的鄉下人在這個過程中被改變成為一個現代人、一個有文明的人、或說是一個現代國家的公民。所以博物館的作用傳統上對文化教養和文化政策很重要。這麼說,博物館其實是栽培我們所有下一代成為現代國家成員的場域,有時候比起學校更有效。

 

同樣的道理,也可適用在今天市面上的百貨公司商場。舉個例子來說,宜蘭有了新月廣場之後,就招募了很多宜蘭的員工,每一個進去都要像是在博物館、在旅館一樣,尤其更要接受各種待客之道的訓練,譬如要和藹可親啦!要儀態端莊啦!等等。那個地方就有點像進到蘭陽博物館空間的感覺,小孩子在那邊亂來,吵吵鬧鬧,家長就會跟他說不可以這個樣子。你也會看到所有的設計,櫥窗、產品、擺設等等,都是讓人享受現代消費社會的美感,這有時比美術館更有效。這百貨公司也很快改變了宜蘭人的整個生活形態,包括到裡面用餐的氛圍和舉止,就跟較隨意的夜市很不一樣。

 

談到生活文化的提升,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觀摩這些民間企業的做法。甚至礁溪的老爺飯店也在兜售宜蘭的在地文化呢!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個性和魅力,守住自己的土地和傳統,只有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在全球化、甚至兩岸交流之中,有自己的優勢。全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交通、資訊幾乎是沒有國界,幾乎是沒有距 離。但是在全球化的過程裡,很 local、很地方性的品質卻意外地獲得一種優勢。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條件下,政府推動的文創要往那裏走才可以跟中國大陸比?當然是台灣自己的魅力,自己的亮點,或所謂的人心之華。只有在別的地方看不到,別的地方體驗不到的,才是宜蘭可以呈現在眾人面前的珍寶。

 

蘭陽是一座博物館,這不是一個客體化的野外博物館。我們必須要將客體化的展示與文化政策,重新再與生活及原來的事物連結起來。同時,博物館也是現代性發展的一環,它把所有人生的隱喻切割開來,博物館回到原來的生活脈絡即成為現代性之後的議題,現代性時期的地方發展重在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破壞了地方的景觀、生態與傳統,後現代時期我們才重新把美學、文化放回現代性發展過程中的專業、產業,重新做整合。博物館不只是生活方式,同時也是思想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