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9期-《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西螺老街文化館與社區營造經驗

何美慧 / 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館長

西螺老街文化館位置圖
西螺老街文化館位置圖

編按

為了擘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的新願景與發展策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劃「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論壇」,在10月18日與1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交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策進與合作關係,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結集成書,蘭博電子報逐期全文刊登。

緒論

西螺老街文化館外觀
西螺老街文化館外觀

(一)西螺老街文化館成立起因

91年財團法人螺陽文教基金會進駐西螺延平老街,獲文建會補助規劃費成立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成為全國第一梯次的地方文化館其中之一,屬第一類綜合館舍。是雲林縣唯一由民間組織經營的私有館舍,除文化部補助外並需自籌50%經費。

 

「西螺老街新生」的社區營造工作,乃由一棟需要復水復電的閒置空間-捷發茶莊老屋,設立為西螺老街文化館開始的。本文特刊列早期計畫書中書寫的文化館設立目標及宗旨如下:

 

  • 目標

配合自1999年發起的延平老街新生運動,及建構西螺為一觀光文化休閒小鎮的目標而繼續努力。

 

  • 社區景觀環境改善

經過幾年努力,圍繞在延平老街歷史街屋精華區的週圍,在95-96兩年不論社區組織或硬體的景觀改善都已見成果。西螺大橋東側土地上的惡臭-豬舍,鵝寮已驅趕,橋頭增加大片綠地,橋下雜亂的違建已拆除。97年起,可樂見延平路人行步道的改善更新。

 

  • 重振商業機能,人口回流

西螺延平老街商店再造,可使商機重現,商品包裝改善,行銷手法更新,資訊交流快速流通,期望吸引年青人返鄉就業。

 

由上述文字可見西螺老街文化館當年成立的遠見宏偉及企圖心。

(二)西螺老街文化館基本資料

西螺老街文化館,位處西螺延平路歷史建築集中地段,交通便利,並緊鄰西螺大橋與西螺醬油觀光工廠等觀光地點。文化館前身-捷發乾記茶莊,造型華麗裝飾突出,9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由屋主91年起,免費提供螺陽文教基金會,做為地方文化館使用至107年。

 

92-94年文化部僅補助經常門。95-100年期間,除經常門外,文化部每年挹注20-30不等資本門,供以修繕館舍。100年獲觀光局挹注修繕結構水電470萬元做為西螺旅遊服務中心。101年再獲雲林縣政府及文化部文資總處,出資整修細部內部空間,合資第二期總經費70%770萬;其餘30%,由屋主出資150萬,螺陽文教基金會對外籌募180萬。西螺老街文化館歷經11年時間,終將館舍修繕完成。做為西螺老街屋活化再用,公私部門合作完成的一處典範。

(三)區域位置

西螺老街文化館位於西螺東市場區-延平路92號,原為捷發乾記茶莊,位於延平老街區396m範圍(大同路-公正路段)的中心位置,是西螺文化資源聚集最豐富的區域。

(四)文化館範圍定位與願景

文化館剖面圖
文化館剖面圖

 

西螺老街文化館土地面積209.8坪,建築總樓板275.7坪,第一進三樓,第二進一樓,第三進二樓,各進間以天井相隔,後院與側院約100坪。平日開放,讓民眾一探西螺老街歷史建築之美,並深入了解西螺文化特色。館舍內設有主題展廳、常設展廳、視聽研習室、文創小店、民宿房間與旅遊服務中心。

 

左:第一進二樓主題展廳。/ 右:第三進外觀。
左:第一進二樓主題展廳。/ 右:第三進外觀。

 

西螺老街文化館以活化老社區的社區營造為工作目標外,我們自許為西螺在地文化中心,除館舍內的經常性業務外,也處理西螺鎮整體文化保存推廣的工作。下列為定位與願景。

 

定位:
  • 西螺文化資產保存活化中心
  • 西螺歷史街屋示範點
  • 藝文展演館
  • 西螺觀光旅遊服務站
  • 藝文人才培育所
  • 研究出版史料
  • 住宿服務

 

願景:
  • 保存活化延平老街區
  • 建構西螺文史資料庫
  • 培育傳統技藝人才
  • 結合產業/文化/藝術,營造西螺人文藝術風格

 

91-95年,營運目標清楚,但資源少,只能做做田野調查,老街屋立面測繪數位檔建立、歷史建築登錄街區座談會等等。直到文建會96年制定「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補助作業要點」,才開啟了96-102年,前後6年的「西螺老街老屋活化再用及生活更新計畫」。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設立的宗旨,工作標的才開始有了較大的進展。

西螺老街活化

(一)西螺老街

西螺老街區航照圖
西螺老街區航照圖
  1. 歷史

西螺自清起三百多年歷史中,1920-1945年的日治時期,是最繁華的年代。1937年前後,由教育界出身的詩人廖重光,擔任西螺街長,計畫主持西螺街都市計畫變更,西螺街內每條道路寬敞整齊,路兩旁紅磚綠樹,人車分行的人性化設計,至今仍受讚譽。據說西螺街,當年在全省街道美化比賽時勇奪第一美譽。

 

西螺的歷史發展中,豐富的文化資產大部份發展並存留在東北端延平路區段上,如新興閣布袋戲創設於延平路54號,黃海岱學習北管的錦城齋北管曲館設立於市後街,百年老店丸莊醬油位於延平路25號,還有西螺大橋、西螺戲院、捷發乾記茶莊及西螺東市場等歷史建築亦都聚集此區。

西螺老街(大同路-中興路段)文化資產分布現況圖
西螺老街(大同路-中興路段)文化資產分布現況圖
  1. 改變

但隨著全國社會環境由農轉工業出口,再重科技的情況下,以務農為主的西螺逐漸落退。西螺發源地的老街區造就西螺繁榮,但也留下眾多消沉不振的問號給西螺人,再經中央市場興起,西螺大橋因開通而汽車交通改道,過去繁榮的,文化蘊藏豐富的街區人口流失,商業環境一蹶不振,曾經絢麗的商街,曾經只剩20%的開店率。因為不忍西螺文化發展源頭的老社區潰散,是我們進駐西螺老街,設立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的首要原因,所以文化館設立後,積極參於社區營造,環境改善及歷史建築保存登錄等事務。

 

剛開始我們以第一類館舍,自籌50%辛苦經營一棟只有第一進一樓可以使用,80%需要修繕的老屋。館舍多數空間無法使用,受限頗大。直到參與文建會96年的「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才開啟西螺老街及文化館嶄新的一頁。

96-102年區域營造成果
96-102年區域營造成果
  1. 西螺老街範圍

「西螺老街」,指西螺鎮延平路,東起大同路,西至中興路,總長約840m,北起修文路,南至中山路,仁和街之範圍,區域內含永安里、中和里、福興里、光華里等四里。西螺老街空間分為公共空間:西螺東市場-延平歷史街區的生命源頭。私人空間:西螺歷史街區寶藏-142棟私有歷史街屋是最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

 

96-102年西螺老街,秉持97年度區域活化的規畫宗旨,以建立「悠遊慢活人文生活空間」為社區活化執行原則。

(二)老社區活化的國內外趨勢 

  1. 國外公約組織

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世界以歷史建築再利用方式營造出的經濟及社會效益,有驚人的成績出現,推動了傳統老街區的復興及社會發展,自此老建築及老街區復興再利用運動如野火燎原般於全球展開。

 

其中較著名的有1976年之後的美國房地產開發商羅斯公司先後在昆西市場、巴爾得摩內港、曼哈頓南街海港大街等傳統街區的歷史建築再利用中,都得到極大成功與斬獲。1989-1999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的修建轉型再利用的案例,更讓時人嘆為觀止。這些案例深深影響著東西方社會。8090年代之後的歷史建築再利用運動蔓延至東方的新加坡克拉克碼頭,日本妻籠地區、岐阜古川町及各地的町並保存運動,台灣是從1999921地震後,大量歷史建築損毀,才正式全面性展開此類運動。

  1. 國內政策

95年時,文化部核定全國39項執行案、51項規劃案暨補提案、64項社區及民間組織案,由文建會所屬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分別補助經費執行的「老舊城鎮(或老街)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計畫。自95年起至102年止,補助區域及案件近二百件。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擾動老舊社區的生活習性,讓一些日治時期曾經繁華,但已人去樓空,屋宇傾倒的沉悶場域,燃起「新生再起」的希望。

 

  • 「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四項推動構想:

(1) 保存地域性文化資產紋理

(2) 以生活博物館為操作模式

(3) 運用土地規劃工具落實國土保育目標

(4) 建立以文化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

 

政策敘述說法:「為針對台灣重要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聚落、舊城區、歷史街道等場域(site)環境,進行完整性之保存維護,藉由提昇歷史資產之活化經營與品質管理,並補助社區及民間組織,協助引導在地居民推動其理念,提供參與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利用機會,促進居民投入參與的意願,續以建立在地文化資產自主經營管理觀念,強化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計畫之成效與文化內涵之提昇。形塑臺灣意象、保存集體記憶、凸顯主體意識,建立全民之在地認同與文化意識。」

 

  • 西螺老街區保存與活化的五個理由:

(1) 搶救傾頹之歷史性建築,重整歷史場域文化意象。

(2) 遏止歷史場域人口流失,重建生活機能環境。

(3) 以社區營造手法,啟動地方文化復甦與再生契機。

(4) 輔導產業升級,傳統加工復甦,增加經濟收入。

(5) 重建老社區生活自信與榮譽感,營造社區幸福指數。

 

西螺老街不以多數研究論文中敘述的建築空間為主要施作方向,希望側重於較少人注意的社區居民關係、生活文化發展及經濟產業重生等社會環境為要點。

 

西螺老街文化館經營單位,螺陽文教基金會因不想每年換單位,中斷計畫執行進度,所以以初生之牘的精神承接計畫,並從規劃設計開始。因熟稔區域特色,有在地組織的深度耕耘優勢,但也有投入過深,陷入盲點的缺失。期間不斷參考國內外案例檢討。以20世紀之後,國際組織ICOMOS對於「老城鎮歷史場域」的各宣言、條約,決議文與台灣各地的「區域型計畫」伙伴單位,做為比較與修正參考。

(三)社區活化與生活更新

在台灣的開拓史上,濁水溪表徵著南北商運遷移的重要邊界,而在此邊界上,雲林縣境內的西螺自昔至今都是台灣南北運輸之樞紐。西螺鎮內的延平老街見證了西螺街市發展與濁水溪沿岸百年歷史。

 

時空更迭下,公路運輸交通取代了水路運輸,西螺大橋與中沙大橋陸續開通後,小鎮的風貌也跟著改變,但小鎮之於雲林縣人文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仍一如往昔,本於如此的信念,西螺老街以重建舒適暢意的「小鎮生活型態」為區域發展之核心理念。

 

西螺老街區自民國96102年的區域型文化資產計畫中,一直避免讓這個曾經因土地富庶而人文薈萃的區域,朝向片面的觀光消費老街的型態去走,因為台灣文化蘊藏最豐富的地方,總是在這些傳統小鎮不太起眼的巷弄中,或是歷史長屋各進之間的天井間。我們非常珍惜這份文化資產。

 

西螺老街文化資產保存,講的是一個生活場景,縱橫百年歷史,像濁溪水潺潺靜瑟的流過,不知不覺中它培育出數百代螺陽的子民般的平常,這裡真實的反應台灣農業小鎮庶民的生活面。我們省思過去定調為「悠遊慢活的人文生活空間」的慢活生活方式,經過多次檢討,現在更清楚轉換為「保存傳統文化與營造新生活方式」的區域核心理念。

 

101-102年的計畫,以永續的常民生活型態,作為西螺歷史街區發展之行動綱要。現在我們營造的不只是「空間的永續」,還有「經濟的永續」和「社會關係的永續」,因此我們將西螺老街做為一個「老社區 新生活的實驗場域」。

西螺老街以前沉悶的景象與老街區域活化運動後的街景
西螺老街以前沉悶的景象與老街區域活化運動後的街景
  1. 老街保存活化之變化

西螺老街活化運動在96-102年的成果有目共睹,不僅景觀的修繕美化了街容,吸引參訪者的眼光,修繕後的空間亦妥善活化利用,社區居民也開始參與地方活力重現的活動。從幾個地點,我們用幾個案例地點,來窺看一下這幾年街區的變化。

 

  • 捷發乾記茶莊(92號):螺陽文教基金會進駐成立西螺老街文化館後,積極推動老街活化工作,成為一股向上提升,安定的力量。
  • 螺溪齒科(66號):啟動私有老屋立面騎樓整修工作,刻劃第一道新生曙光。
  • 東市場(35-51號):重新開張為文創市集,不定時舉辦音樂會等活動,為安靜的小鎮注入新鮮活力。
  • 慶裕成老屋(74號):螺情滷味企業進駐並修繕破敗的房舍,成為老屋再用的精典。伴手禮是遊客的最愛。
  • 社區圖書館(81號):開放社區閱讀空間,社團相挺進入老街。
  • 2樓西螺背包客棧:歡迎走天下的背包客駐留,記錄多少徒步闖天涯年輕的足跡。
  • 鐘樓咖啡(76號):老街地標易主,由台中都會遷入的新住民,夜晚鐘樓傳出悠揚的琴聲,帶給老街居民不一樣的省思。
  • 7.72ART(72號):駐地藝術家進入老街,為老社區注入一股芳香藝術的年青活水。
  • 東市場柑仔店(51號):紅髮高瘦的老外進駐柑仔店當店員志工。居民開始習慣晨昏看到騎單車的老外穿梭在街上,Hello!落幾句破英文與外國人交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 青年聚落(106號):為營造當代老街故事,凝聚社區情感,舖陳一處舞台成立社區劇場,我們要來演一齣西螺老街的環境劇場。

 

夜間,老街是另一種靜謐的風華,街旁的店家端出茶几茶水,在昏黃的街燈下,天南地北聊開,對散步的鄰人喊一聲「要不要喝杯茶?」這是小鎮的情親,生活的悠閒氣味瀰漫在空氣中。

 

與三峽、大溪等商業化老街相較,西螺老街的起步較晚,在看過其它老街運動過程中,商業吞噬生活空間的前車之鑑下,西螺老街緩步前行,展現有別於過度商業化的老街風情。這是一條重新開始營造為生態博物館的老街,文化、商業與生活並存,既珍視歷史文化傳統,亦展開雙手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同時體現悠遊慢活的在地生活美學。

 

西螺老街的進展步調有一點緩慢。但是,我們認為,「慢」沒什麼不好,「慢」符合西螺的情境,然而,「慢工」需要出「細活」,我們的西螺老街在細細雕琢之下,已經產生居民自力,團結更新的內聚力量,一種社區自主,產生自發的老街新生樣態正在滋長中。

81號2樓原況,由國際志工營整修成西螺背包客棧
81號2樓原況,由國際志工營整修成西螺背包客棧
整修前與整修後的東市場
整修前與整修後的東市場
  1. 老街活化的工作策略與步驟

96年時,我們訂立的西螺老街活化的工作策略:

 

  • 老街屋原樣修復保存
  • 增加歷史街區外圍公共建設,加強老街內生活機能
  • 增設街區生活博物館(非營利單位)
  • 引進國內外學術單位,內外激盪加強創新力量
  • 獎鼓勵策進理想商業種類
  • 組織居民自治管理單位,維護公共造產
  • 辦理國際青年文化節慶活動
  • 添增藝術創作,加強區域風格
  • 全網路空間
  • 建立青年聚落
  • 文化資產校園人才培育計畫
  • 建立傳統房屋修復工序,加強居民自力維護能力。

 

實施步驟並分為:

 

  • 由公而私(整修公共景觀-私人空間)
  • 由外而內(修復街屋立面-屋內空間)
  • 由硬體而軟體(由建築整修-街區活力提升)
  • 生活與生計兼顧(生活品質與經濟振興兼顧)

  

3. 96-102年六年工作成果檢視

由以上策略延伸出之成果如下:

 

(1) 硬體空間修繕

  • 完成840米道路兩旁公共景觀改善。
  • 增設2處公共停車空間。
  • 6處老屋建築夜間燈光照明
  • 重要老屋景點解說牌。
  • 增設一處公共花園、一處社區圖書館
  • 54間老屋獲得立面暨騎樓空間修繕:佔142間老屋中的38%強度。
  • 老屋活化再用:26間老屋修繕後重新再用。

 

(2) 軟體配置提升

  • 商業再造:新開張商店29家,以文創工藝及傳統產業提升業類為主。
  • 文資保存與教育推廣:發行西螺文資手冊,校園開課與培訓種子教師。
  • 文化導覽培訓:每年開辦成人與小小導覽員培訓。
  • 辦理國際志工營:促進年輕人參與與國際文化交流。
  • 創設當代藝術空間與青年聚落:老街區藝術化與年輕化。
左:街頭巷尾可見公共藝術。/ 右:重點老屋導覽解說牌。
左:街頭巷尾可見公共藝術。/ 右:重點老屋導覽解說牌。
輔導店家產業升級的成果。左為益安小包裝米。/ 右為文創商品設計。
輔導店家產業升級的成果。左為益安小包裝米。/ 右為文創商品設計。

結論

傳統老街區的生活重建與文化盤整,需要藉由維護保存文化根源之所在的歷史場域,更新復甦老街區的生活機能,激發居民自主參與,是讓台灣各老城鎮「以文化資產來建構地方發展之主體性」最後的目標。

 

人類生活的各面向,概分為生理與心理生活兩方面,生理生活可借助經濟提升來滿足,心理生活就必需藉由文化精神來滿足。台灣各地的歷史街區都各擁有一段精彩風華歲月,亦因彼時而產生許多人文薈萃的文化資產,亦皆因時空更迭造成人心潰散,老街區要追求的,除了具象的建築景觀的保存外,樂觀進取安適的新生活改變調適,是必然追求的,因為,沒有快樂因子存在的場域無法留住年青人,缺乏年青力量的地方,就沒有未來性可言。西螺老街因為還有一群人,幾個組織願意支持投入,所以至今尚稱已遏止頹勢,只是不知成為希望願景的時間是何時而已。

 

當歷史街區的在地資源鏈結夠深,它所能帶動的是一股「在地復興的能量」。

 

西螺老街的軟硬體在區域活化計畫之後有許多改善,街區居民在100年時的參與並未熱烈,「外熱內冷」的情況在那時期非常明顯。直到101年時一向我們視為西螺老街活化運動的火車頭-「東市場」重新再用後,產業經濟提升的有點樣子了,外地人遷入居住,企業投入資金相挺後,本地居民才有所回應。

 

但是,也就在此時,文化部對於本政策經費的大幅縮減,公部門的忽略退縮,讓我們有所警惕,警覺西螺老街應該更自力自強,藉助國外經驗,尋求各方面資源繼續給予老街保存活化支持是必要的措施。

 

最後我以「自勵自強」來做為本文之結論。

 

「西螺老街是一個有人生活的博物館」,網路上這樣評論,語意為西螺老街在活化運動進行數年之後並未失真,居民一如往昔生活般的過日子。這是以往策略的期待,今年春節後,西螺老街宛如重生般的令人興奮,老街區域風格保存與活化有更精確的數據資料出現。一處原被列為危樓10年,儼然廢墟的老市場,轉換成不被普遍看好的文創市集。

 

最後,在101年春節之後,獲得多數人的讚美與肯定,6年前成立的,停擺沒在運作的組織-「西螺老街繁榮發展促進會」將被拿出來改組檢討,這是居民自發將運作的管理自治會,西螺老街的居民力量逐漸湧現。

 

在東市場文創市集讓我們深具信心後,102年我們提出更具體的運作-「青年聚落」。在現階段,生活與生計有無機會在西螺老街並存發展,期程的長短,資源需求多寡,與年青人力有無長期進入,都是西螺老街有無可能繼續發展下去的重點。102年,我們致力於發展青年聚落,只要3處青年聚落能在西螺老街落地生根,西螺老街將不會走回頭路,將屹立不搖。那麼,今日我們所做的努力才有可能開花結果。西螺老街文化館存在的意義價值,才將得以真正展現。

左:99年起人去樓空的景象已不復見。/ 右:老街成為重要藝陣展演區。
左:99年起人去樓空的景象已不復見。/ 右:老街成為重要藝陣展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