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7期-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自然環境(一)

作者 / 張政亮、莊漢川、康芳銘、林建呈

-節錄自《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一書

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環境一書封面。
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環境一書封面。

引言

開蘭首站老街幽,櫛比行郊歲月悠;

喚醒堂存風雅事,史雲湖塞往來舟。

康家院落資涵詠,盧宅庭園足漫遊;

一磚一瓦成見證,頭城重鎮記千秋。

         楊東慶 -〈頭城十三行巡禮〉

頭城老街一景。
頭城老街一景。

頭城是清朝嘉慶年間,漢民進入蘭陽平原開墾的第一個據點,有著「開蘭第一城」的重要歷史地位,故具不可磨滅與取代的價值與意義。兩百多年來這片土地與居民的精采互動,交織出多采多姿的自然風土與人文民情,值得我們娓娓道來並廣為傳頌。

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改變會對一地的文化與習俗造成影響,〈禮記〉載:「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故知曉一方水土所蘊育出的鄉土特色與地方情懷,便能知己及人而有助於體會與包容多元的文化,進而由近至遠地了解地區與世界之關聯,並培養對所處環境的責任與關懷。緣此,本書基於「形候水土生、人經交聚政」的地理學脈絡,梳理並介紹頭城的各項地理要素及其交互影響;希望從周遭生活環境下筆,論述居民所處的各項事物與地點的意義,藉由認識鄉土的地理環境來讓在地青年學子熟悉自己家鄉的自然與人文風采,加強社區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能愛護地方資產與文化,並投入地方的永續發展行列,齊心盡力使這個由繁華轉為靜寂的頭城小鎮能華麗轉身,再現風姿光彩。


「采風問俗,紀載宜詳」,然受限於篇幅與旨趣,本書不同於傳統方志詳列所有的山川、土田、貢賦、物產等的包羅萬象,而是聚焦於幾個地理主題進行探討,最主要的特色是新分析工具、新資料數據和新研究方法的應用,例如第一章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遙測(R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3S的技術分析來輔助解說頭城的地質、地形、氣候和水文等自然環境特徵,第二章使用最近的資料、文獻與方法探討頭城的人文景觀,包含聚落變遷、交通發展和人口趨勢等議題,第三章則透過各種地圖和遙測影像的蒐集和對比,來闡釋頭城不同時時期開發的滄海桑田歷程,最後一章則採用地方創生的概念與及提出推展文化和觀光等產業策略,盼行銷並促進頭城聚落的永續發展。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本書-《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是由文化部所贊助和支持的宜蘭縣頭城鎮地方鄉土專書之一,自18世紀起法國思想家盧梭(Rousseau)和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就主張應教授給學童鄉土地理知識,循序漸進,從周遭環境的具體事務之理解與學習開始,進而發展關懷世界和社會的抽象知識與理論,以利啟迪主動學習,思考創造,並能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適應新世代的公民。而地理風土是鄉土之基本,對其理解與掌握能助一地之發展,因此本書集坤輿所載、方策所紀之資料,除以文字眉列掌示之外,還輔圖以臚之、表以識之,引古證今,期年輕後進能認識和洞悉身邊的各項事物與地方的特色,並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頭城小鎮也能有活化的躍動與再造的契機,並伴隨你我之成長而一起精采生動!

石城草嶺隧道。(資料來源:王思堯 攝)
石城草嶺隧道。(資料來源:王思堯 攝)

頭城的地理位置

「廳之形勢,北有龜山嶼,在海中,為天關,南有沙汕一道,蜿蜒海口,為地軸,故勘與家以為龜蛇把口之象...」

-《噶瑪蘭廳志》卷五上,風俗〉

由北關隘口進入廣袤的蘭陽平原,映入眼簾的除了海外矗立的龜山島外,還 有沿海岸線起伏的沙丘(沙崙埔)。長條的帶狀沙丘一路從蘇澳的七星嶺下蜿蜒向 北延展至頭城。從空中俯瞰,延綿的沙丘有如一條從山洞中探出的巨蛇,迆邐於海 岸邊,碩長的身軀,阻擋強風直襲平原;而龜山島則形影不離地依偎在旁,彷彿龜 蛇兩隻靈獸守護著蘭陽平原,因此風水堪輿師稱宜蘭的地形,在入口之處就有龜和 蛇在看守把關,天造地設、錦天繡地,實為地靈人傑之風水寶地。
由北關隘口進入廣袤的蘭陽平原,映入眼簾的除了海外矗立的龜山島外,還 有沿海岸線起伏的沙丘(沙崙埔)。長條的帶狀沙丘一路從蘇澳的七星嶺下蜿蜒向 北延展至頭城。從空中俯瞰,延綿的沙丘有如一條從山洞中探出的巨蛇,迆邐於海 岸邊,碩長的身軀,阻擋強風直襲平原;而龜山島則形影不離地依偎在旁,彷彿龜 蛇兩隻靈獸守護著蘭陽平原,因此風水堪輿師稱宜蘭的地形,在入口之處就有龜和 蛇在看守把關,天造地設、錦天繡地,實為地靈人傑之風水寶地。

「蘭西北與淡為界,陸至三貂過河,不過六十里而已。惟水程自泖鼻為界,加長三、四十里。舟行順風,亦必窮日而後能入烏石港...」

-《噶瑪蘭廳志》卷一,封城〉

草嶺古道是新北市貢寮區與宜蘭縣頭城鎮大里的山區步道。早期為淡蘭古道一部分,引領著先民們翻山越嶺,進入蘭陽平原進行開發與拓墾;拾級而上到達分水嶺附近的埡口便可遠望宜蘭的地標龜山島和大里漁港,蔥籠翠疇的蘭陽平原已近在咫尺。
草嶺古道是新北市貢寮區與宜蘭縣頭城鎮大里的山區步道。早期為淡蘭古道一部分,引領著先民們翻山越嶺,進入蘭陽平原進行開發與拓墾;拾級而上到達分水嶺附近的埡口便可遠望宜蘭的地標龜山島和大里漁港,蔥籠翠疇的蘭陽平原已近在咫尺。

頭城鎮位居臺灣省宜蘭縣的最北端,呈東北-西南向的狹長狀,背山面海,東臨浩蕩太平洋,西方及北方有巍峨的雪山山脈屏障,分別與新北市的貢寮、雙溪以及坪林區相連接,南端則與宜蘭縣礁溪鄉及壯圍鄉的平原交界。其在臺灣本島的座標位置範圍為:東經121度44分至東經121度57分,北緯24度48分至北緯24度59分,面積93.43平方公里1(圖1-1-1,表1-1-2)。地理四極的極東之地為臺二線濱海公路石城服務區(縣界公園)東邊的桶盤窟海蝕平臺與新北市貢寮區大窟澳相鄰,極西之地為猴洞坑溪上游的分水嶺與宜蘭縣礁溪鄉和新北市的坪林區為界,極南之處在頭城鎮竹安里臺二線濱海公路的頭濱路一段,與宜蘭壯圍鄉接壤,極北之處為石城草嶺鐵路隧道東北方的石城山,海拔348公尺(兩萬五千分之一的經建版地形圖標為344公尺),與新北市貢寮區相隔;而位於宜蘭頭城西南方山區的鶯子頂山,標高1001公尺是頭城的最高峰,為雪山山脈北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山峰,也是和新北市的雙溪和坪林的界山,頭城的福德坑溪和新北市南勢溪也在此分水(圖1-1-2,圖1-1-3,圖1-1-4,圖1-1-5),登高遠眺,龜山島和蘭陽平原盡入眼簾。因本區是當時漢人吳沙入墾宜蘭所第一個建立的聚落,故有「開蘭第一城」之稱,而頭城鎮的範圍除了臺灣本島外,另轄有海外的龜山島和釣魚臺列嶼2,是臺灣所有鄉鎮中擁有離島數最多的地方。

圖1-1-1 頭城鎮的地理位置圖。(來源:張政亮繪製)
圖1-1-1 頭城鎮的地理位置圖。(來源:張政亮繪製)
圖1-1-2 頭城極東處是位於石城服務區縣界公園處的桶盤窟海蝕平臺。(來源:張政亮攝)
圖1-1-2 頭城極東處是位於石城服務區縣界公園處的桶盤窟海蝕平臺。(來源:張政亮攝)
圖1-1-3 頭城極北處是與新北市貢寮區交界的石城山,海拔348公尺。(來源:東北角風景管理處)
圖1-1-3 頭城極北處是與新北市貢寮區交界的石城山,海拔348公尺。(來源:東北角風景管理處)
圖1-1-4 頭城極南處是位竹安里臺2線的頭濱路一段。(來源:張政亮攝)
圖1-1-4 頭城極南處是位竹安里臺2線的頭濱路一段。(來源:張政亮攝)
圖1-1-5 頭城頭城的最高峰鶯子頂山,標高1001公尺,可眺望龜山島和蘭陽平原。(來源:吳康綺攝)
圖1-1-5 頭城頭城的最高峰鶯子頂山,標高1001公尺,可眺望龜山島和蘭陽平原。(來源:吳康綺攝)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楊東慶先生曾任桃園德林詩學研究會理事長,致力於漢語詩學之推廣,對文學傳承和詩文創作之促進貢獻卓著,2012年出版「東慶詩文選」。

[2] 絕對座標資料來自Google Earth的地圖GPS定位計測。另根據民國74年(1985 年)頭城鎮志的紀載,頭城鎮的面積為95.78平方公里,然依2019年內政部資訊中心建置的「國土資訊圖資服務平臺」(Taiwan Geospatial One Stop,TGOS),其所開放的TWD97鄉鎮市區界線之數化地圖資料,經由ARCGIS的GIS軟體計測,本島部分的面積為93.433平方公里,龜山島的面積為3.374 平方公里,合計為96.807平方公里;若加上目前被無法管轄的釣魚臺列島,則全部面積合計為102.489平方公里。

[3] 龜山島包含西南方海上的龜卵嶼礁岩,至於距離頭城烏石港東北方約192公里的釣魚臺列嶼,共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島礁,目前被日本控制。相關介紹見第五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