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蜜蜂團隊─養蜂人家蜂采館

陳宜伶、楊筱琳、盛冉冉、黃有卿撰寫,蘭陽博物館改編

2007年黃東明先生榮獲全國十大經典神農獎/2007年攝/蜂采館提供
2007年黃東明先生榮獲全國十大經典神農獎/2007年攝/蜂采館提供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以蜜蜂為特色

2001年綠色博覽會-蜂采館在武荖坑辦理穿蜂衣活動 / 2001年攝 / 蜂采館提供
2001年綠色博覽會-蜂采館在武荖坑辦理穿蜂衣活動 / 2001年攝 / 蜂采館提供

由宜蘭市農會養蜂產銷班集資成立,蜂采館是台灣主要以蜜蜂為主題特色的博物館。

 

1995年,黃東明整合宜蘭在地9戶蜂農,成立宜蘭市農會蜜蜂產銷班,致力於養蜂技術創新與蜂蜜品質提升。基於對推廣蜜蜂生態知識與綠色環保的熱忱,2001年3-4月,產銷班參與宜蘭縣政府所舉辦的「綠色博覽會」,推出「蜂采館」,展示蜜蜂生態和養蜂產業,當時穿蜂衣的特色活動,獲得參觀者熱烈迴響,被票選為最受歡迎的主題館。博覽會結束後,產銷班遂在蘭陽溪畔覓地建館,延續原名,於同年7月21日開幕。

 

蜂采館室內空間分為三區:蜜蜂文化展覽區、蜜蜂生態區與產品展售品嚐區;戶外導覽區提供民眾近距離接觸蜜蜂,體驗蜂蜜採收過程。此外,尚設有親子遊憩設施與提供餐飲服務的Honey café。

 

展示上,蜂采館放置爬滿蜜蜂的透明觀察箱,讓民眾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小昆蟲的動態,以及他們腳上橘色圓圈狀的花粉;戶外,則讓參觀者戴上斗笠及黑色罩紗,與蜜蜂近距離互動,同時品嘗新鮮蜂蜜。肩負著向大眾宣傳蜂蜜文化與蜜蜂知識的任務,數十年如一日,蜂采館將繼續以生動的方式,帶給大家更多的蜜蜂知識。

養蜂人家蜂采館展售區 / 蜜蜂動態展示區
養蜂人家蜂采館展售區 / 蜜蜂動態展示區

家族的傳承

養蜂人家蜂采館入口 / 2019年攝
養蜂人家蜂采館入口 / 2019年攝

「從我阿公開始,我們黃家養蜂已經4代了,」蜂采館館長黃東明表示。

 

黃家的養蜂歷史可追溯至日治當年,祖父在苗栗通霄自家屋簷下發現一窩野蜂,便釘上木箱飼養了起來;承繼祖父的事業,父親一邊務農一邊養蜂。戰後,通霄鎮成為養蜂密集之鄉鎮,為了找尋新蜜源,全家人於1976年帶著蜜蜂來到宜蘭。

 

初至宜蘭,由於資訊封閉,果農們都不願讓蜂農放置蜂箱,而果農噴灑的殺蟲劑或農藥,總導致蜜蜂死傷慘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黃東明帶著自家採收的蜂蜜,逐一拜訪農家,召集上百戶果農前來開會,讓他們了解蜜蜂能幫助果樹授粉,終於與果農達成協議。

秉持蜜蜂精神的團隊合作

1970年代是台灣養蜂業發展最鼎盛的時代,外銷到日本的商品,香蕉排名第一,蜂王乳排名第二。可惜到了1985年左右,價格趨勢使日本逐漸向中國大陸購買蜂王乳,這危機,讓1981年成立「華夏」這個專營蜂蜜、蜂王乳批發零售品牌的負責人黃東明,開始思考對策。

 

面對競爭,需要倚賴合作,黃東明於是和宜蘭的蜂農們,於1988年成立「宜蘭養蜂產銷合作組織」。1995年9月組織由行政院農委會納入輔導,正式成立「宜蘭市農會養蜂產銷班」,為全國第一個養蜂產銷班,由黃東明出任第一任班長。 

1997年宜蘭市農會養蜂產銷班開會情形 / 1997年拍攝
1997年宜蘭市農會養蜂產銷班開會情形 / 1997年拍攝

期間,黃東明致力於蜜蜂研究,研發出「繼箱」,也就是在原本的飼養箱上再加蓋一層,形成樓中樓,讓產蜜空間變大,採蜜周期也從3天一次約8斤,改作6天一次達25斤,減少人力成本, 2007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神農獎。

 

產銷班致力於養蜂技術創新與蜂蜜品質提升。1998年,為拓展產品通路,大家集資設立第一個展售中心,定名為「養蜂人家」。2003年,建立蜂蜜產銷履歷制度。2007年2月6日以養蜂人家有限公司為名設立登記。2009年黃家養蜂第四代黃俊彥返鄉投入養蜂產業,引進機械化養蜂,提升產量產值,同時改善農村人力不足與人事成本增加之問題。

 

黃東明認為,蜂蜜產業不應只是生產銷售,還需要結合知識與服務精神。2001年,他帶頭成立蜂采館,展示產業特色,提供蜜蜂知識,成為運用專業知識帶動產品銷售的另類蜂農

 

宜蘭市農會養蜂產銷班工作情形 / 年代不詳 / 蜂采館提供
宜蘭市農會養蜂產銷班工作情形 / 年代不詳 / 蜂采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