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2期-《2017台日考古論壇》探索考古:博物館的考古教育與推廣

山本誠/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學習支援課長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博物館的考古教育與推廣

山本誠:

我是山本誠。今天我要發表的題目,是「考古探奇:博物館的考古教育和推廣」。主要跟各位分享我們怎麼在博物館實際進行教育推廣。一開始我先介紹一下,到我們博物館的參觀流程和進行哪些古代文化體驗。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的參觀流程

我們先從一般的參觀團體介紹。如果是12歲的小學團體,學生大概60位,分兩個班。跟著4個老師一起來,是最常見的參觀團體型態。他們會在10點到達博物館,由我們的館員進行基本說明,告訴他們一些概要和博物館要注意的事項。之後會帶他們實際參觀館內1小時左右,之後會帶他們到隔壁的大中遺跡公園參觀50分鐘。再來就是小朋友最期待的午餐休息時間。午餐休息結束後,我們會請他們進行古文化體驗,最長60分鐘。最後,會留一些提問的時間,再結束一日的行程。所以可以看到從10點到博物館,到午餐時間,到離開博物館,這就是一個標準的行程。

 

古代文化體驗

提到古代文化體驗,比如說有製作勾玉,這是1500年前的項鍊首飾,讓小朋友製作,做完之後可以帶回家。另外一種則是編繩的體驗,3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一樣可以帶回家當作手機吊飾等等。這是古代傳承的編繩手法,但是材料是現代的繩子。再來是生活體驗,時間大概30分鐘。由我們穿藍色背心圍裙的館內志工,請他們幫忙帶領小朋友進行。我們用木頭跟木頭摩擦生熱,用火種放在洞裡面,等到做出火種之後,把繩子放上去。小朋友一吹,這個火就可以點起來了。這就是我們在館內所進行的生活體驗方式。

 

互動式學習

每一位志工可以帶10位小朋友,進行30分鐘課程,所以會用輪流的方式進行生活體驗。而我們有一個豎穴屋,小朋友實際進到豎穴屋裡,由志工會進行解說,問他們亮不亮?味道如何?熱不熱?還是會冷嗎?會誘導小朋友用五感體驗生活,希望可以引發他們很多感覺,這就是我們的活動內容(圖1-1)。

圖1-1透過互動式學習帶領小朋友進入豎穴屋
圖1-1透過互動式學習帶領小朋友進入豎穴屋

再來是讓小朋友接觸真正的陶器,我們會準備大概2000年左右出土的陶器,在每一張桌子上都可以看到。而每一個小朋友都可以來接觸陶器,大概一分鐘的時間,可以用任何他喜歡的方式來觸摸。有人會去摸這個陶器,也有人會從上往下看、或拿起來,或聞聞看,但是沒有人吃(圖1-2)。

圖1-2 互動式學習觸摸真正的土器
圖1-2 互動式學習觸摸真正的土器

我們看到,旁邊沒有進行觸摸陶器的人,就會進行觀察。而有些小朋友會畫素描,當發現或注意到什麼,就會寫在本子上。我們的志工阿姨非常認真,因為怕小朋友弄破陶器。但小朋友也很認真,即使是活潑的小朋友,當他拿著2000年的陶器時,就會瞬間變得認真跟安靜(圖1-3)。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量。老師們也都非常驚訝。我們的體驗活動,在館內進行了兩年時間,很幸運的,我們還沒有任何一個陶器被弄碎。

圖1-3 互動式學習觸摸真正的土器
圖1-3 互動式學習觸摸真正的土器

預約方式

如果要預約我們的參訪行程,我們都是從一通電話開始的。每一個學校的老師,我們會希望他們自己具有主體性,有一個明確目標來進行館內的參觀和各種活動。我們也希望能夠了解老師在教學上有什麼需求?我們會要求老師在不帶學生的狀況下,先到館內事前履勘,並和學藝員討論,內容包括當天在館內要進行怎麼樣的活動?以及會搭乘什麼交通工具?是否會有影響的動線等等?還有中午的午餐和古代體驗的地點確認等參觀活動細節。當天到館內的種種行動,也需要事前演習。而離開的時候,館內的學藝員會跟老師進行詳細解說,告訴老師大中遺跡是怎麼樣的地方。因為擔心老師無法樂在其中,學生也無法盡情體驗,所以先讓老師可以行前瞭解,這就是我們進行各種活動的理念。

 

時間表

接下來是我們的時間表,我們在討論和行前履勘,會做這樣的時間表。比如說,在9點56分抵達車站,從車站走過來,在東側入口,先作說明。第一個分組先去觸摸古代陶器,另一組則是自由參觀,到11:20再兩組交換行程,12:00兩班集合在東側入口。我們會在集合的時候,接受小朋友提問。接下來讓小朋友去公園吃午餐。而學校是在下午一點多的時候,離開博物館前往車站。根據這樣的時間表,我們會把履勘的結果都填在裡面。因為有詳細的時間表,就算到時換了別的學藝員接待,也不會有問題。同理,即使當天帶隊的老師臨時換人,也可以清楚要做什麼事。我們會將時間表做成一個團體參觀申請活動表,並決定當天職員和志工等人力配置。而這些資訊也會告知博物館所有的工作人員。

 

其他古代文化體驗

接下來要介紹其他的古代文化體驗,這是要徵求報名者的。例如插秧、割稻(圖1-4)。還有體驗編籃子,嘗試製作陶器等活動,我們也都有所準備。這類的活動可以個人報名參加(圖1-5)。看看我們今年的活動一覽表,大概有20種以上的活動,採預約報名方式。但團體參觀體驗的內容不在這份表裡面。因為團體的校外教學之後,想要再度嘗試的小朋友,可能會和父母一起報名,所以參加校外教學來到博物館的小朋友,我們會發整年度的活動一覽表給小朋友。事前履勘的時候,也會把資料給老師,大家有興趣可以事先報名。

圖 1-4 古代文化體驗插秧
圖 1-4 古代文化體驗插秧
圖 1-5 古代文化體驗製作陶器
圖 1-5 古代文化體驗製作陶器

保護文化財的感想與實踐

所謂保護文化財,這件事情不是一個目的,它是一種手段。所有的文化財,它要放在現代的社會當中,對於一般的大眾和國民,到底有什麼用處?

 

舉例來說,我們想要預防災害的話,可以從歷史中尋找先人的智慧。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很多房屋因為海嘯被沖走,就算在同樣的地方重新建造城鎮,未來還是會遇到海嘯的,從過往來看,約兩千年會遇到一次相同的災害。所以會改選擇在原本居住地所在附近的臺地,或是比較高的地方重建。這些要重建的城鎮都會發現繩文時代的遺跡,也就是說大概在10,000年前到3,000年前,就有村子的存在了。

 

為了要調查這些遺跡,我當時也從兵庫到福島幫忙一年左右。在這件事情當中,我們傳承到兩點:第一點,我們要重建城鎮之前,要先調查遺跡,這常常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會導致城鎮無法重建,但對於災民來說,他只想趕快回家,而調查又是非常耗費金錢。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調查遺跡是一件不符合成本,無意義的事情。

 

但是,第二個點則完全相反。我們可以從10,000年前繩文人所建設的村子裡得知,對他們而言這是安全的地方,同理,現代人亦同,這對重建過程是有益處的。所以同一件事情有好有壞。好的部分和優點,我想要告訴大家,尤其是想要告訴一般民眾,我們考古學者在保護文化財,調查,研究文化財,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必須要把成果和知識,告訴一般大眾。

 

但不好的部份一樣也要告訴大家。用餐廳給客人看菜單來舉例,最終決定菜色的仍是客人。同樣地,是當地居民選擇想要如何做。保護展示文化財,或是普及推廣教育,這都是一種手段跟方法。在現代社會中,對於一般的大眾,文化財考古學,究竟可以帶給大家什麼益處、用處,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