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3期-蘭博烏石礁濕地昆蟲初探

文/圖:嘎嘎老師

 

9月3日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開學的第一天在蘭陽博物館旁邊的水池集合,邱老師給學員的第一堂課是「頭城水蓑衣回娘家」。邱老師告訴我們,頭城水蓑衣原生棲地「頭城大坑罟溼地」因為「頭城烏石漁港區段徵收公共工程」都市興建,大坑罟溼地成為重劃住宅區及商業區,宜蘭水蓑衣的野外棲地在這次的徵收工程中,正式宣告消失。而當時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搶救下來的頭城水蓑衣,收容在羅東水資源中心與社區學校,棲地因開發而消失,也可以復育重建。

 

蘭陽博物館正好建在烏石礁遺址上,「頭城大坑罟溼地」在現代化的趨勢下整個消失,還好在「蘭博」旁邊留出這個池塘,本來是海水,現在要讓它還原成濕地的面貌,使「蘭博烏石礁濕地」成為「頭城大坑罟溼地」的縮小版,就像宜蘭陽博物館取自「單面山」與「烏石礁」的意象,創造出宜蘭人的精神一樣。

大華蜻蜓在空中互相追逐以獲取雌蟲的青睞
大華蜻蜓在空中互相追逐以獲取雌蟲的青睞

 

邱老師要我繞池一周看看有哪些昆蟲?和未來整個濕地復育後有什麼樣的關係?社區大學的學員與頭城人文國中小李光莒老師所帶領的家族社群正在池邊插植頭城水蓑衣和風箱樹,不久,就有一隻蜻蜓停在苗枝上,抬頭發現天空不少蜻蜓而引起我的注意。水池邊發現3隻青紋細蟌、2隻杜松蜻蜓、2隻粗鉤春蜓、一對褐斑蜻蜓,而天空飛翔的則是大華蜻蜓和薄翅蜻蜓,其中以薄翅蜻蜓最多約有100隻以上,除此外看不到其他的種類。

只有少數繁殖期的個體會到水邊,多數的蜻蜓都棲息在隱密的雜草和林子裡
只有少數繁殖期的個體會到水邊,多數的蜻蜓都棲息在隱密的雜草和林子裡

 

蜻蜓的稚蟲又稱「水蠆」,它生活在水中,以蝌蚪、小魚、蝦和水中生物為食,水蠆至羽化通常在1-3年間完成,其間經10-15次蛻皮後,爬出水面於植物或石上羽化,成蟲依翅膀開、合的結構可分豆娘和蜻蜓兩大類,成蟲不吃水中的魚蝦而是以小蟲和空中的蚊、蠅、蜉蝣為食,多數的蜻蜓棲息在隱密的雜草和林子裡,只有少數繁殖期的個體會到水邊或上空互相追逐以獲取雌蟲的青睞,交尾後以各種方式產卵於水中或水邊的植株、泥土裡。

粗鉤春蜓雄蟲到水邊等待獲取雌蟲的交配權
粗鉤春蜓雄蟲到水邊等待獲取雌蟲的交配權

 

從栽植區往左到蘭陽博物館的池邊密生雜草,植披過於單調,往右走發現水面與陸地間被石塊區隔,而服務區至停車場遊客較多,這一段的池邊看不到豆娘類的蜻蜓。未來濕地復育後,茂密的水邊植物和沉水、漂浮植物能提供多樣性物種棲息,蜻蜓的數量和種類才會增加。

水面與陸地間被石塊區隔不適合蜻蜓棲息
水面與陸地間被石塊區隔不適合蜻蜓棲息
池邊密生雜草,植披過於單調
池邊密生雜草,植披過於單調

 

「蘭博烏石礁濕地」屬於靜水環境,濕地生態改造後搭配附近的山脈,自然會引進很多的昆蟲。水池與陸地交接的地方除了青紋細蟌外,會有很多的白粉細蟌、紅腹細蟌、眛影細蟌、葦笛細蟌,更期待橙尾細蟌、瘦面細蟌、藍彩細蟌、朱紅細蟌出現。水邊的陸地除了目前看到的4種蜻蜓外,很快會有青黑琵蟌、環紋琵蟌、脛蹼琵蟌、白痣珈蟌、粗腰蜻蜓、橙斑蜻蜓、猩紅蜻蜓、侏儒蜻蜓、廣腹蜻蜓、善變蜻蜓、鼎脈蜻蜓、呂宋蜻蜓、金黃蜻蜓、霜白蜻蜓、紫紅蜻蜓、麻斑晏蜓、綠胸晏蜓,期待還有朱背樸蟌、無霸勾蜓、漆黑蜻蜓、彩裳蜻蜓、三角蜻蜓等指標性的物種。

 

濕地復育與蜻蜓種類、數量有相對的關係,這表示生態環境已接近原始的狀況,也顯示這裡有相當數量的物種提供給蜻蜓食物,而大量的蜻蜓也供給鳥類飛到這裡棲息,期待蘭陽博物館是以人類智慧展現的成就,而不僅只是一個觀光景點,水池不是公園的一角,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域。

(廖港生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廖港生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