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轉角驚奇:大阪市的考古街角博物館計畫

積山洋 / 大阪文化財協會事業企劃課推廣組組長

2017年舉辦的臺日考古論壇第四場次案例分享,報告人(左)積山洋先生與主持人(右)呂理政先生
2017年舉辦的臺日考古論壇第四場次案例分享,報告人(左)積山洋先生與主持人(右)呂理政先生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街角博物館的起源

我叫積山洋,從日本大阪來的,今天向大家報告大阪街角博物館。所謂博物館指的是在所謂遺址現場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我退休之前所服務的大阪歷史博物館,介紹大阪的歷史,可以說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所謂大阪市其實是很大的城市,人口是兩百七十多萬,在大阪的歷史是非常久的,而這些累積的文化讓臺灣人來體驗、全部瞭解是不可能的,除了歷史博物館之外,因此就出現街角博物館。這是很偶然的狀況下,在大阪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博物館,但不是真正博物館,而是小小的展示空間,我們把這類的展示空間稱為「街角博物館」,大阪歷史博物館是核心,周邊零星分布在大阪有35處的街角博物館,像星星一樣散布各處。

 

街角博物館一開始不是叫這個名字,一開始的由來,其實不是很清楚,至少是1982年時大阪市內已經出現小型的展示空間,主要是在學校裡面,這大概是距今40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們在做發掘調查,不停向市民強調重要性,但對於工程相關人員還有校方會覺得做這些發掘調查,只會拖延工程,造成很大的困擾,無論金錢或時間損失都很嚴重,簡言之,我們這些考古學者是不太受歡迎的。之後建築物完成,我們剛剛提到當地出土的遺物,所以就推薦學校蓋好後,要不要在學校展示發掘調查出土的遺物,因此,當時和我們合作的是教育委員會,是從學校開始做展示的。

 

大概從19821983年開始就出現了這類展示空間,一方面在教育機構裡面做這類展示,也可以讓一般市民瞭解發掘調查的重要性,這是費時的工作,但對於歷史是有貢獻的,把這樣活動叫做推廣啟蒙,推廣啟蒙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這樣的經過,所以出現了這些展示空間,此時還沒有出現街角博物館這個名稱。

 

1980後,當時日本進入泡沫經濟時期,尤其是土地價格上漲非常誇張,之後又暴跌,當時在泡沫經濟情況下,日本賺大錢的企業做生意獲得利潤,也就是透過社會獲得利潤,所以把利潤回饋給社會,對社會做貢獻,所以就把這些貢獻用在所謂支援文化藝術活動上,在大概八O年代末期到九O年代初,這些企業就在建設新的公司大樓時,發現一些遺物,於是,等辦公室蓋好就把出土遺物展示在自己辦公室裡面,比如說像藥廠,當時這間藥廠是從江戶時創立到現在300多年,比如在蓋辦公室前,先做調查,有些藥廠就說我們公司是源頭,所以發現有出土遺物就展示出來,向一般大眾展現。

 

比如說,陶器也有一些像是高級的出土遺物,展示這些高級遺物時,造訪辦公室的人就會覺得這間公司很有氣質、品味,這些源頭都是企業來支援。我們目前所任職的單位,文化財協會或教育委員會,就會針對這些賺錢的企業,建議他們做街角博物館,把利潤還給社會,這也是街角博物館的起源之一。

 

現在,在這樣的起源之下,街角博物館出現的越來越多,很多地方都看得見這樣的設施,所謂街角博物館的名字,也是在這個時期冠上的。它慢慢地成形,是進入21世紀以後了。剛剛我稍微提到街角博物館,像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我也問過知道當時情況的相關人員,在2004年,正式出現街角博物館這個稱呼。在正式發行的刊物裡,有些宣傳品,對每個很小的街角博物館進行仔細的介紹,在2000年後街角博物館也就成立超過10年,有了名字,形式也建立下來。

現狀

作為一個展示設施,當然首先必需要有展示的對象、展示的物件。比方發掘現場出土的遺物,根據日本法律,它是被定義為失物,找不到主人的東西,因為遺跡出土都是很久以前的東西,是從當地土地發現的,首先要呈交給警察做為失物,過半年沒有人招領,就再次還給當初發現的人,也就是大阪市的教育部,這大概是一個流程。

 

接著每過兩年,我們會有公部門把它出借給各個展示單位,每過兩年就有一張申請書,要申請展示,每兩年就有公函說,借你們做展示,會有這樣行政手續。若沒有這個手續,那某個團隊,例如小學老師當初很熱心想進行街角博物館展示,但調到其他學校或公部門工作,這件事是不是就沒有人追蹤?不知道遺物出借給哪個單位?所以資料管理很重要。政府規定是至少保留5年,這個案子裡規定更新資料是兩年,確保各批遺物到底由誰管理、在哪裡展示可以作來源追蹤。

 

剛剛提到大阪市內有35間街角博物館,其中再細分有5個地方是學校,三小學、一國中、一高中,再來是在區公所本身所在地進行展示,或者在區公所擁有的設施下展示,總共有12個地方。以大阪市來講,總共有24個區,每個區就有一個負責當地事務的區公所,住在這裡的人會進行文化活動或各種開會、集會或學習,讀書會來這邊參觀展覽,往往都會有區民中心讓大家進行活動,或者公立會館或垃圾處理廠,還有當地居民的學習組織,這都歸在第一類公共設施,再來還有民間設施,一般企業大樓有17處,再來還有是我們自己所有的大阪文化財研究所的設施。

 

在這期間收到35個街角博物館成立的訊息,如果去看網頁的話就會看到裡面有刊載只有1718處,也就是說只有一半在網頁上,另外一半不希望被刊載,例如學校,學校最不希望刊載資訊,因為不希望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學校進出,要顧慮安全問題,在日本發生過幾次外部的人到學校裡,造成學童受傷或殺害的事件,學校對於這種外部進入的人,是比較保守謹慎。學校很樂意把場所作為展示空間,但不願意把展示向外部提供,在所有配合學校當中,只有一所願意對外開放。學校是採用預約方式,事先預約就可以參觀展示。在學校,最重要是給該校學童作為學習的展示資訊。所以從開放性的觀點來看,在當地,學童是主要對象,而不是一般大眾。還有一類不太喜歡開放的是民間設施,因為各有不同狀況考量,可能影響原本公司或打擾到客人怎麼辦,企業因此沒有在網頁公開資訊。

意義與問題點

關於街角博物館的意義和問題,最大意義是文物出土在當地展示。來這裡參觀的人就清楚知道,我或我的祖先,或者外地人搬過來,就可以加深對這個地方的理解,這是很重要的。

 

有些若是企業設施,可能藉此提升自己企業形象,這也是另一個好處。但也有些問題,比方說展示設施本身已經相當老舊,到現在一直沒有被修復,所以如何維持管理的最好狀況是問題,這也是很多博物館共有的問題。剛剛也稍微提到,在大阪有很多歷史資料,尤其是考古資料,是由大阪歷史博物館為中心做展示軸心,再往周圍35個博物館推出做展示,數字不知道算多還是少。

 

作為展示中心的大阪歷史博物館也有一些常設展,特別是在10樓,每一樓都有特定展示。另外講到兵庫縣博物館也會有文物展示,每年會有一次,在大阪市內會把發掘的重要遺物做展示,也會依照慣例來舉辦。所以展示方法有很重要核心的大阪歷史博物館,再由衛星35個街角博物館做展示,這不是一開始刻意要形成的展示手法,但希望能夠維持推展下去。

多元的展示形式

圖1:加美東小學文物展示間 / 圖2:我孫子南中學文物展示間
圖1:加美東小學文物展示間 / 圖2:我孫子南中學文物展示間

如上圖1所示,可以看到加美東小學裡展示的狀況,在這些小學裡面,我們可以完全利用整間教室作展示規劃。同時也可以看到後面有個展覽,這是當初校舍在進行發掘,將發掘出來的東西放在玻璃櫃裡;展示只需要一間教室就足夠,還可以利用其他空間,例如這是大阪灣,現在是這個形狀,以前要更往內陸方向,範圍是更大的,就利用牆上圖片讓大家知道。

 

另外離小學有點距離,也有個出土遺跡,也把文物放在下面展示櫃。這也是同間學校,同個展間,牆上是展板,放了簡單歷史年表,讓小朋友上歷史課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所提供的資料。

 

再來隔壁的展板,是鄰近有哪些遺跡,讓大家知道。這些照片都是黑白的,展板也是黑白,已經有點陳舊了,早期也沒辦法有這麼多彩色照片,要到1970以後。這是1980後慢慢推展,經過兩次翻修,就可以換上彩色照片,只是當時經費不夠,只好沿用舊照片。

 

而上圖2是我孫子南中學,當初在建造發掘遺物直接進行展示。除了在學校建地下室發掘的東西外,也包含附近出土的東西,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世,非常長的時間,這是很有野心的展示。

 

在畫面裡,是西元前的東西,有人覺得是七、八世紀前,這邊是三世紀以後,就依照時間順序展示,這邊進到奈良時期等等,中間這邊是其他展示品。所以展間有非常豐富物件,這間學校很有自信是當地小博物館,我們也看得出它的抱負和野心。

圖3:阿倍野區民中心及天王寺區公所
圖3:阿倍野區民中心及天王寺區公所

接著介紹剛成立10年左右,在大阪叫做阿倍野區,在區民中心當中的一角進行展示。而上圖3所示是出口,入口後方有這樣區域的兩個展櫃,一般街角博物館,一個展櫃就有一個說明和出土遺物,會用這三個一套。而區民中心還有一個展櫃,不是在當地發現的,是稍微遠一點的佛教寺廟,也找到一些出土文物,就放在隔壁展櫃裡。

圖4:生野區公所展示櫃 / 圖5:天王寺區公所展示櫃
圖4:生野區公所展示櫃 / 圖5:天王寺區公所展示櫃

再來看另外一個在生野區公所的展示,可以看到小小藝廊,而住在生野區的居民可以將插花或藝術作品展示在裡面。藝廊後方有個窄小空間,就是街角博物館。而上圖4裡的照片是御勝山古墳,底下是出土遺物,這都是這邊發掘的遺物,附近有找到當時的遺物。

 

再來為什麼特別介紹圖4呢?這是生野區公所展示櫃,其實一個小小的展櫃就花費不少,費用是由大阪獅子會提供的,而獅子會簡單說,就是國內有些人組織的協會,將自己賺的錢,希望能貢獻給社會,所以捐款給生野區公所作展櫃。

 

而圖5是另天王寺區公所,後面都是解說牌,前面是遺物,大致都是這個形式,這是七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遺物,朝鮮半島貴族來這裡居住的遺物。

圖6:大阪市、八尾市、松原市環境設施組合舞洲工廠 / 圖7:舞洲工廠內展品
圖6:大阪市、八尾市、松原市環境設施組合舞洲工廠 / 圖7:舞洲工廠內展品

再來乍看不知道是哪裡,簡而言之是垃圾處理廠,由大阪市和八尾市、松原市共同管理的。當初要建設垃圾處理廠時,請了奧地利設計師來設計,非常有設計感。這邊本來是填海造地的區域,而用來填海造地的垃圾在這邊做處理,根據這樣的理念設計。

 

在垃圾處理廠陳列的展示是介紹大阪灣本來的型態,這邊本來有填海造地,完成造地後就興建垃圾處理廠,工廠的展示便是介紹了由來,還有當時出土的遺物。距今400年前的文物,基本上也是一種垃圾,在選擇展示文物時會挑選這種像是垃圾的遺物,是想告訴大家垃圾也有存在意義。

 

一樣是好幾個工廠,可以看到地圖裡有很大的河是大阪市的河流,處理廠想強調他們跟大河川是一起存在環境裡的,不是由處理廠去掩蓋河流,有許多名勝古跡的地圖裡也都介紹了周邊,希望垃圾處理廠可以照顧環境。

圖8:市民學習中心大阪市工藝公園 / 圖9:日本某企業對外展示櫥窗
圖8:市民學習中心大阪市工藝公園 / 圖9:日本某企業對外展示櫥窗

接著介紹市民學習中心(大阪市工藝公園),如同煙囪般的建築物也是展示設施,底下放的就是出土遺物,它的展示方式是放在玻璃罩的地板底下(上圖8所示),都是強化玻璃,但是這個作法會造成濕氣太重,影響遺物。

 

再來是藥廠藥商的辦公大樓,這是大廳裡面做的展示窗,裡面展示了一些相關的遺物。接著介紹某企業展示在戶外的櫥窗,經過的人就可以看到展品。這是味之素公司,當初在辦公大樓發現了遺物,可是出土的,不是什麼高級的遺物,但他們做這樣的設計把櫥窗設計的很有質感(上圖9所示),我想臺灣也有類似的公司。

 

這是九州的有田燒,後面是網紋陶器,最特別是這個,在臺灣也許有一樣的發現,因為這是來自沖繩的陶器,像這樣的陶器是用來裝沖繩的酒。 譬如說,在東京,還有大阪,這些來自沖繩的酒都會被上貢到將軍或諸侯家裡,所以我們這個陶器酒瓶,告訴我們沖繩的酒曾運到東京。

圖10:船場E大樓 / 圖11:藥街道修町資料館
圖10:船場E大樓 / 圖11:藥街道修町資料館

介紹一下這個大膽設計,在高級公寓入口,展品懸掛在混凝土牆旁的透明丙烯酸板上(如上圖10所示)。接下來也是藥廠,好幾間藥廠一起出錢蓋的資料館,展了好幾處出土遺物,基本上陳列的展品主要以中藥材料為主,像這是貝殼、龜殼,還有譬如說大概是鹿的某個部位,還有後面也不太知道為什麼會變成藥材,還有湯匙等等(如上圖11所示)。這是當地的企業、大家努力的成果。接著是一個寺廟「太融寺」(如下圖12所示),在蓋新佛堂時,也做發掘調查,發現遺物只有這麼一點,還是讓展櫃附近牆面都是同樣顏色,非常高雅。

圖12:某寺廟展示間 / 圖13:某公寓陳列展品
圖12:某寺廟展示間 / 圖13:某公寓陳列展品

最後,是比較令人惋惜的例子,三十年前蓋好的公寓,這公寓對於文化藝術活動有興趣,所以在大廳入口處做了這樣的展示窗,非常可惜的是,看得出來他們直接就把遺物放在石材上面,在博物館而言是不可原諒的作法(如上圖13所示)。我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沒有監督所有街角博物館,可以看出裡面解說牌也很老舊,但要改善這個情況,憑我自己力量是沒用的,可以看出居民不在意這個遺物,但這樣的例子不少,希望可以好好改善,報告就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