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6期-重建(Reconstruction)或是建造(Construction):卑南遺址公園考古戶外展示計畫的實驗性

黃郁倫 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2017年舉辦的臺日考古論壇第三場次案例分享由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劉益昌先生(左)擔任主持人、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黃郁倫女士為報告人。
2017年舉辦的臺日考古論壇第三場次案例分享由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劉益昌先生(左)擔任主持人、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黃郁倫女士為報告人。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前言

我不是學考古學的,我的領域是當代原住民和博物館學,去年八月從展示教育組到遺址發展組(原遺址公園管理中心),主要就是處理這項工作計畫,今天才有機會整理成比較完整的簡報,跟大家分享這一年下來的一些觀察以及學習,而且是從博物館學來看。工作報告分成四個部分,第一個是卑南遺址公園的簡單介紹,從它一開始為何成立到現在的發展做說明;第二是關於去年八月被指派交付的這個計畫,我對它的定義是一個「戶外展示」計畫,本質上與園區原本就有的戶外展示是不太一樣的狀況,我會稍微說明;第三是初期接手這個工作為了釐清「案情」而做了文獻閱讀,試圖理解博物館為何而做,我發現這個工作計畫本質是實驗性的,有實驗精神在裡面;第四是在確立本質後才去釐清精確的詞彙建造(construction)跟館內不同組室以及合作團隊溝通,關於這個工作計畫,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定義它。

卑南遺址成為博物館場域

一、搶救發掘/1980年7月-現地保存/1991年12月

先簡單介紹卑南遺址公園,現在被定位是史前館的外派單位,但其實是史前館的源頭;卑南遺址公園是卑南遺址發掘的現地。廣義說卑南遺址範圍學者推估或預測大概一百公頃,我們園區佔三十公頃,成立緣起於這張很驚悚的圖。臺東火車站興建工程將車站從市區拉到外郊,施工過程在1980年發現大量遺物,所以臺大人類學系宋文薰老師開始進行考古發掘。卑南遺址當時出現非常完整的聚落型態資料,接近一千六百具石板棺墓葬,兩萬多件陶器、石器、玉器的遺物,是非常重要的遺址,即使隔了三十幾年看這張照片還是滿震撼的。兩年後,1982年,宋老師提議在遺址原地就地興建遺址博物館,希望成為臺灣第一個考古博物館。而史前館仍有基礎典藏設施、常設展的需求,所以另外找地方蓋了比較大的建築空間─康樂本館。

1980年在卑南遺址發現大量遺物、遺構與石板棺,精美的史前玉器瞬間引來民間盜掘,使遺址滿目瘡痍(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1980年在卑南遺址發現大量遺物、遺構與石板棺,精美的史前玉器瞬間引來民間盜掘,使遺址滿目瘡痍(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二、史前館開館/2002年8月

那時在2002年時開始對外開放,拿到了「第一」的頭銜,就是臺灣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做為遺址博物館的意義有兩個,第一個是公園綠地,以公園綠地方式來好好保存地表下的考古遺物跟遺跡;第二是現地展示,透過考古現場的真實性(authenticity)提供現地展示做為教育推廣,這是第二個核心意義。除了這兩者之外,也有小型展館,做室內展示,有完整敘述,有挑選過展件,提供導覽、教育、推廣這些。這是園區在2016年拍的空照圖,2002年開放時除了綠地是重要公共空間外,考古現場在這裡是室內展館,也就是剛剛說的真實性展演及教育的地方,從2002開館後,遺址公園的參觀重點就是這兩個。

自2002年起卑南遺址公園的兩大參觀重點一直是展示廳與考古現場(黃郁倫提供)
自2002年起卑南遺址公園的兩大參觀重點一直是展示廳與考古現場(黃郁倫提供)

 

三、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計畫/2006年

開館後大約四、五年後,博物館在2006年提出「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計畫」,初期時完成了一份綜合規劃書,這是非常有趣的博物館檔案。二期計畫初期委託景觀設計團隊和博物館一起討論,分析開館三、四年後的狀況,並進行課題研擬,「卑南文化遺址展示及復原評估」看起來是一個堅定的提案。那時提出綜合規劃報告書其實說明了一件事,是當時工作團隊認為完整的卑南遺址園區包含三個部分:一個是考古現場,功能是現地展示;第二是室內展示;再來第三是遺址復原,做為戶外展示2006年,十一年前,大家就提出了對於完整園區要包含這三個部分的想法,這是可以爬梳出來的東西。可是強調復原的戶外展示很難做,才會從2006到現在還滯礙難行,困難原因待會兒會慢慢點出來。完整園區分成這三類展示,是當時景觀設計團隊、博物館團隊和考古團隊共有的藍圖想像。

史前館委託中冶環境造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綜合規劃案」,2008年提出總結報告書之目錄。(黃郁倫提供)
史前館委託中冶環境造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綜合規劃案」,2008年提出總結報告書之目錄。(黃郁倫提供)

 

戶外展示一直沒做出來,那這十年做了什麼?綜合規劃報告書提出的其他建議規劃,這十年慢慢有在處理,首先包括收購把遺址範圍更明確劃定後進行土地徵收,確保卑南遺址精華區被指定為國定遺址,並且不會被破壞,透過博物館同仁進行監管保護。這十年也處理了動線調整,這邊標出考古現場、展示廳,2002年開館時圖上很多設施當時是都沒有,包括遊客服務中心。有趣的是當初園區動線路口規劃在這裡,是展示廳兼遊客服務中心,重新建立新設施後,才等於把兩者拆開,這是二期規劃裡很重要的工作,也就是重新設計動線。

2016年大抵完成「卑南二期計畫」後的卑南遺址公園空間布局,新設施「遊客服務中心」(圖片左下方)成為園區的新主要出入口(黃郁倫提供)
2016年大抵完成「卑南二期計畫」後的卑南遺址公園空間布局,新設施「遊客服務中心」(圖片左下方)成為園區的新主要出入口(黃郁倫提供)

 

回到很重要的戶外展示。前面提到2016年所拍的還看不到遺址復原要擺在哪裡。事實上,過去花了一些時間辯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搞清楚到底要不要做戶外展示?做在哪裡?並且釐清展示的本質想清楚後才能說服自己說服別人。因為時間壓力,所以在我加入後,我們必須用很快的速度決定,考量要避開國定遺址範圍考量觀眾動線適合處,也考量天氣,在多方考量下才做出選擇,設在這邊。二期計畫想像園區包含的這三個部分,直到去年九月才開始慢慢在地圖上全部被點出來。我們才終於繼續走下去。

「卑南二期計畫」規劃卑南遺址公園除了展示廳、考古現場以外,還要增加史前聚落,如此一來室內展示、現地展示、戶外展示才三者齊備(黃郁倫提供)
「卑南二期計畫」規劃卑南遺址公園除了展示廳、考古現場以外,還要增加史前聚落,如此一來室內展示、現地展示、戶外展示才三者齊備(黃郁倫提供)

考古戶外博物館(archaeological open-air museum)

回到釐清本質這件事,當初這計畫定位是關於遺址復原,而我在檔案中零星看到很多詞,有人說「戶外展示」,有人說「遺址展示及復原」,也像早上講者講的,有人用「重現史前聚落」,接手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真的要做嗎?」「已經有『考古現場』了,為何還要做一個『史前聚落復原』?」因為會有很多聲音讓人會動搖,所以要先搞清楚本質。

 

後來透過閱讀文獻,我才慢慢理解我們要做的跟「考古現場」是不同的。考古現場是現地展示,聚落復原則是考古戶外博物館的概念。好像字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但在閱讀博物館理論時其實覺得滿有意思的。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會心有戚戚焉,考古戶外博物館它其實有個明確的定義:

 

「考古戶外博物館為非營利長期機構,主要依據考古資料與戶外重建等比例的建築。收藏遺址資源,提供有關過去人類如何生活的詮釋,依照科學方法,達到教育、研究,以及使觀眾得到樂趣的目的。」

 

「An archaeological open-air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withoutdoor true to scale architectural reconstructions primarily based onarchaeological sources. It holds collection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resources andprovides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people lived and acted in the past, this isaccomplished according to sound scientific methods for the purposes of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f its visitors.」

 

這段話對我有意義的地方是「與戶外重建等比例的建築」這關鍵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才使我得以釐清這個工作計畫的本質,它的精神是符合考古戶外博物館的,而其中「重建」是關鍵概念。第二個對我而言有意義的地方,從這個定義者來看。這個定義是由EXARC這個組織所提出,這個組織名稱是由EXPERIMENTALARCHAEOLOGY合併而成的,以下英文就是組織介紹:

 

「EXARC is the ICOM affiliated organization representing archaeologicalopen-air museums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ancient technology andinterpretation EXARC raises the standar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ublicpresentation among our membership through collaborative projects conferencesand publications.」

 

代表的是戶外博物館、實驗考古學、古代技術以及詮釋,看第一句就放了很多概念進來,也提到了考古戶外博物館為什麼和實驗考古學有關。總之,我在試著理解考古戶外博物館時,串起了實驗考古學的領域,這對我來說是關鍵轉變,解釋了為什麼戶外展示的這項工作計畫和現地展示不同,不同之處就在於有實驗考古學的精神在裡面;雖然實驗和科學並不是這項計畫的目的,但它是無法被取代的主題。去復原古代一個你不知道的事情與場景,科學和實驗是無法被取代的主題,這觀念需要一直緊抓,在後來處理很多工作溝通時要反覆提出,提醒,這工作才能進展到現在,不然常常會卡住。

 

所以我剛講的這些,就是想帶出戶外考古博物館的概念。EXARC20072008才提出,而我也好奇在提出這定義前,到底戶外考古博物館是怎麼慢慢被注意的,所以我就繼續爬梳博物館史發展,找到這資料,世界考古大會(World Archaeological Congress),每四年會舉辦大型研討會,四年之間會辦比較小的。1994年第三屆大型研討會辦在印度新德里,那一年的大會主題叫做「文化資產保存與公共意識」(Cultural propertyconservation & public awareness),其中有一個場次的名稱叫做「建構過去:實驗考古學、教育與公眾(The Constructed Past : Experimental archeologyeducation and public),這個場次所發表的文章,在1999年集結成書,這本書可以稱為考古戶外博物館研究的濫觴,大家對於「建造過去」這個概念開始聚焦討論,有系統去看全世界類似案例到底如何發展,是否屬於同一種性質的博物館類別,並分析觀眾、經營方式、成敗因素,是第一本以國際案例深入談論考古戶外博物館範疇與實驗考古學的書籍。若將出版這本書視為濫觴,換句話說,考古戶外博物館被當做博物館單獨範疇出現在1999年,是非常晚的事情,剛剛提到的EXARC組織是2000年成立,當他們提出定義又是20072008的事,非常晚近。

(重)建造(Re) construction

我覺得在執行這項工作計畫的初期,我嘗試「釐清案情」,而實驗考古學與考古戶外博物館這兩個概念,對我幫助非常大。其次,是關於()建造的討論。為什麼有個括弧?閱讀這類文獻時,有些人使用reconstruction,卻引發了另外一群質問那個re之必要,因為其實更大程度是在建造未知,並不是將已知的東西呈現給別人在詞彙上有辯論後,有人開始整理博物館類似的工作案例,並發現在歐洲19901999之間所成立的考古戶外博物館,比1900-1989年之間成立的還要多的書,2012年出版《The value of an archaeological Open-Air Museum is in its use:Understanding Archaeological Open-Air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這一本討論戶外考古博物館的專書,它也對我釐清工作幫助非常大。它研究結果指出,會參觀考古戶外博物館的人,平時並沒有造訪遺址、考古博物館的習慣,甚至沒有閱讀習慣,但他們在參觀後被點燃了對考古與歷史的濃厚興趣。換句話說,考古戶外博物館做為一個展示教育的工具,它可以觸及其他工具所無法觸及的群體。這是有趣的。這些書中關於觀眾的研究指出,因為考古戶外博物館特殊的呈現形式,會吸引平常考古學觸及不到的人的濃厚興趣。以上說明,都是釐清為什麼遺址公園要有戶外展示,為什麼已經有了現地展示卻還不夠。

2016-2017工作計畫:卑南遺址史前聚落家屋區重現再建

一、過往的模擬想像

簡單帶一下現在正在做的工作計畫,這計畫初期其實我們又重新爬梳了一次,到底想完成的目標是什麼,目前的研究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十多年前的館員提的是想做「史前聚落」,空間範圍很大。館內考古學研究同仁李坤修、葉美珍推測聚落內有許多空間,但無法確知長什麼樣子,只有家屋區是比較可以掌握的範圍。因此我們從「史前聚落」聚焦到「家屋區」,同時也把主題設定出來,也就是說家屋區的範圍內,其實要談可以談很多,包括墓葬,但我們去定位了,想聚焦在談家屋裡,比較生活化的食物與作物處理的部分。一開始設定工作計畫要朝哪個方向前進,慢慢一項一項點出來,才不會變成家屋裡什麼都要談。選定我們能掌握的範圍,最完整的也就是這張:連照美老師出版的家屋區繪圖,包括兩道砌石牆、砌石圈和步道,外面矮牆結構,這些都是可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證據,從裡面再做更多想像推展。

 

二、實體戶外展示

以前人留下了一些對卑南文化人的家屋想像,我們開始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也跟新團隊和東海大學建築系關華山老師討論,他們以建築學專業來談,在建築經驗上以及人使用、空間的功能性,在既有的成果上加入更多不同領域,特別是建築的意見加進來,這些過往的想像與復原,很多被關老師以建築邏輯的立場點出不合理之處,這個是我前天拍的照片,現在在搭蓋,關老師以考古資料跟建築背景推導,有了這樣的想像,過程中當然有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是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真的有非常多未知。我會鋪陳這麼久,是對於「重建」或「建造」這細微差異的釐清。執行過程中,我一直用這案子所呈現的「建造」本質去推動許多環節的決策,也得以說服工作團隊:我們不知道現在推導出的這個版本是不是正確的,也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但我們不能因為未知而就此卡住,因為我們還能夠掌握的,是目前這個最嚴謹與合理的版本。這是現在的工作分享,待會如果有機會我想講一下這工作另外搭配了APP行動裝置,輔助現地展示無法呈現的內容,有興趣可以再聊。

卑南遺址史前聚落家屋區(後稱史前家屋)重現再建的工作照(黃郁倫提供)
卑南遺址史前聚落家屋區(後稱史前家屋)重現再建的工作照(黃郁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