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5期-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特展(二)

撰文 / 陳芃玲、游貞華

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特展宣傳海報
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特展宣傳海報

展覽緣起

擦亮南澳泰雅傳統女耆老的生命故事,「maki cmyax byating ga pshtuw mshowey lungan.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主題展」,202369日在蘭陽博物館溫柔開展,以4位平均年齡90歲的女性耆老為主角,包含Sayun Yawi(池蓮花 93歲)、Yusan Piho(張陳探珠 87歲)、Yageh Yuraw(郭彭蘭妹 88歲)、Yapa Mruku(馮鐘蘭香 90歲),由她們的生命歷程與故事出發,讓民眾了解泰雅族女性在傳統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及生活必備技能與知識,透過傳統部落至今的和諧共存生命經驗,傳達泰雅族美麗又溫柔的文化內涵。

四位耆老於展區前合影,由左至右分別為:張陳探珠、馮鐘蘭香、池蓮花、郭彭蘭妹。
四位耆老於展區前合影,由左至右分別為:張陳探珠、馮鐘蘭香、池蓮花、郭彭蘭妹。

宜蘭縣原住民人口數約18,000人,目前族群分布人口數排名第一位為泰雅族,約佔76%。特別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大力支持,南澳在地社區、聚落協助借展與提供作品。這是2023年蘭博最溫柔與最有力量的展覽,4位耆老精湛的手藝,堪稱是宜蘭的人間國寶,展覽希望觀眾來體驗泰雅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機美學與律動,認識泰雅族傳統文化的故事與傳承的記憶,尊重臺灣原住民族文化。

策展團隊是一群年輕的泰雅女孩,以女性觀點出發,運用影像、訪談及文物,記錄宜蘭南澳泰雅傳統女性文化特質,以「生命故事」、「織布技能」、「小米農作」、「彩虹傳說」為4大主題,並以「月光」貫穿整個展場,「月光」像是一種指引,指引著族人聚在一起,指引著她們編織美麗的圖紋,指引她們把文化傳承下去,流動著,溫柔地相互牽連。因此,特別展出4位耆老親手編織的大型織品,以及代表南澳群特色織紋的傳統服飾,從民族學角度出發,重新開啟大眾對泰雅族服飾的認知,感受泰雅文化的動人魅力,並將耆老的智慧與手藝傳承下去。

策展人陳芃伶於展場介紹耆老的作品,希望耆老的智慧與手藝傳承下去。
策展人陳芃伶於展場介紹耆老的作品,希望耆老的智慧與手藝傳承下去。

織布技能與工具

泰雅女性必備的傳統技能就是織布,從種植苧麻、捻成線、染線到織布,都是一個繁複的過程。因此,本區分為四大主題展出「製線過程」、「織布器具」、「uya的織品」、「百年族服」,了解泰雅族的製線過程及織布相關生活器具,以及南澳群泰雅織紋的特色。

製線過程

  1. 種植kmuhi kgi:整地翻土後,順著根部長短與方向下種,留一點根莖與枝葉的生長空間。
  2. 採收kmut kgi:樹皮成褐色時就可採收,用小鐮刀採麻,用手將葉子全部去除,只留下莖。
  3. 刮麻mkgya:雙手雙腳並用,刮除苧麻莖的表皮,利用竹子隙縫中來回刮麻,取其纖維。
  4. 曬麻pgyan:每兩束苧麻纖維綁成條狀,將其排列掛於通風良好之處,曝曬一週左右。
  5. 捻線mnuka:曬乾的苧麻絲在手掌上纏繞至滿,取下後,將較短的部分接在一起,方便後續紡線與操作。
  6. 捲線mtisa:細竹叉著地瓜(或有重量的物件)來捲線,並不時還要用打火機燒細毛,讓線更滑順。(昔日是火堆旁操作)
  7. 紡紗plosan:有秩序地纏繞在工字紡紗器具,其作用為容易上色或染色。
  8. 煮線thakun:加水將木灰放進鍋煮滾,再將麻線放入鍋內,覆蓋一塊素色的布,促使線定色。
  9. 洗線mahu:昔日婦女們會用藤籃揹著苧麻線至溪邊清洗,將苧麻線上的雜質重複洗滌乾淨。
  10. 曬線pgyan:洗線完畢後整齊排列曝曬,最好是有經過日曬雨淋,苧麻線才會變得更白更漂亮
  11. 染色masan:傳統以薯榔削皮後,切成絲搗碎,之後放入麻線,戳柔多次至染料進入纖維。
  12. 繞線knkon:曬線後,將苧麻線纏繞成球狀,便於後續整經。
  13. 整經Kmsay:將線纏繞在理經架上,織品顏色與圖紋呈現,再整經過程中就會確定。

uya的織品及織布器具

展示4uya(奶奶)親手編織的織布,以及傳統織布機、整經架、放苧麻線的藤籃、放織布的百寶藤箱、萬用的kesi(女性背籃)、刮麻竹器具、捲線器、紡紗器具、羊角勾女子側背網袋、弓織腰帶斗相關器具。

百年族服

南澳泰雅族織紋主要以紅、黑色系為主,再用桃紅色、寶藍色做挑織或浮織;常以山形紋及菱形紋佈滿整個織紋,為此區織紋特色。展出Mebo家族祖傳的兩件服飾,一為南澳群特有的織紋色系的山形紋披肩;二為女子肚兜,特色為連結肚兜的長織帶。再者,展出蘭博珍藏的兩件服飾,一為代表南澳群經典的女性上衣;二為南澳群特別喜愛用的編織方式-浮織,編織肚兜及腳套。

小米農作及飲食

小米是泰雅族人的主食,也是祭典中最重要的祭品;小米的栽種到食物處理,到祭典中所需要用到的醃肉及小米酒都是由泰雅女性負責。春天開始播種、夏天收成、秋天舉辦祭典、冬天休耕整地,為明年一年做準備,年復一年,溫飽著我們。

以下為製作醃肉及小米酒前處裡小米的步驟:

踩 lgu:婦女們把一串串小米放在圓篩裡,赤腳扭擠小米穗,讓小米一粒粒集中落在原篩上。

婦女們把一串串小米放在圓篩裡,赤腳扭擠小米穗,讓小米一粒粒集中落在原篩上。
婦女們把一串串小米放在圓篩裡,赤腳扭擠小米穗,讓小米一粒粒集中落在原篩上。

搓 rran:將踩過的小米以手搓揉,把穗上還沒被踩掉的小米搓下來。

將踩過的小米以手搓揉,把穗上還沒被踩掉的小米搓下來。
將踩過的小米以手搓揉,把穗上還沒被踩掉的小米搓下來。

吹 cmhuw:將集中在圓篩上的小米初步過篩,一邊甩篩、一邊吹氣,可將外殼與其他較輕的雜質吹出圓篩。

將集中在圓篩上的小米初步過篩,一邊甩篩、一邊吹氣,可將外殼與其他較輕的雜質吹出圓篩。
將集中在圓篩上的小米初步過篩,一邊甩篩、一邊吹氣,可將外殼與其他較輕的雜質吹出圓篩。

搗 mabus:將篩過的小米倒進杵臼中把外殼搗碎;不斷重複吹與搗的去殼步驟,直到每顆小米從黃色變成米白色,即可保存使用。

將篩過的小米倒進杵臼中把外殼搗碎;不斷重複吹與搗的去殼步驟,直到每顆小米從黃色變成米白色,即可保存使用。
將篩過的小米倒進杵臼中把外殼搗碎;不斷重複吹與搗的去殼步驟,直到每顆小米從黃色變成米白色,即可保存使用。

彩虹傳說及泰雅女性養成互動區

泰雅族彩虹傳說:泰雅族人相信,人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在進入這個世界前必須先經過一座彩虹橋,才能與祖靈及過世的親友們相聚。他們為檢視來者是否為泰雅族人,在橋頭守候,等待臉上有文著可辨識的圖騰,才能通過彩虹橋。只有能織出美麗衣裳並兼具泰雅生活智慧的女人,或智勇雙全與善於狩獵之勇士,才能在臉上文上美麗的印記。文面的習俗已在日治時期被禁止,這4位耆老仍具備了文面的資格,是泰雅女性的典範。

由平原層往常新展區視角,清楚看見展區以泰雅族傳統裝飾核心紋樣的菱形紋進行設計。
由平原層往常新展區視角,清楚看見展區以泰雅族傳統裝飾核心紋樣的菱形紋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