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8期-富有求知精神的船長-羅木城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羅木城玉照。
羅木城玉照。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艱困的童年

羅木城,一九五一年出生於蘇澳鎮北方澳的「內挖仔」(大山母跤──舊蘇澳水產學校<埤岸路>的上面),父親羅來福,民國前一年出生,討海為業。母親李阿美,雙親生有男女共十位:五男五女,木城排行老五,上有三位哥哥,一位姐姐,但是長兄在幼年時已夭折,因此若只算存活的排行,木城算是老四。家中的手足均以海維生,從事討海的作業。

 

父親說:自家在北方澳的「內挖仔」有一間媽祖廟,村裡其他家戶都搬走了,只有木城家一戶還在居住,因此媽祖廟內的神明就供奉在木城家。那時阿公還在,有一回夢到山崩壓毀居住的房子──後來才想到這是媽祖託夢指示。阿公醒來後,到山上用腳踩踏著地面,覺得土地相當堅實,真的很納悶為何會夢見山崩?後來一位「香煙仔」(冥婚姻親)姑媽跟阿公說:住在「內挖仔」要小心,有很多的盜匪,恐有身家性命之虞。姑媽的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日治時期,北方澳那邊走私的情形嚴重,出入份子較複雜。阿公幾經思考後,決定舉家搬遷到南方澳,這時木城才是個四月大的嬰孩。

 

小時候,木城和三哥要跟母親到山上種番薯,番薯地是母親開墾的,木城覺得母親真的很厲害,為了一家的生活,擔負起開墾土地種番薯的重擔。每天清晨三點多就得出發去山坡地種番薯,所以起床時間就要更早,而晚上常常都是七、八點了,還沒回到家吃晚餐。而到山上除了種番薯外,因為當時還沒有瓦斯,所以家中的燃料就是用從山上撿回來的木柴,有時小孩子會偷懶不想上山工作,父親討海回來後知道了,就會罰跪在「公祖」(祖先、神明)面前,讓孩子們反省自己的懶惰。

 

因為是年頭生的,所以木城應該是七歲入學,就讀南安國民學校,求學的時候,中午時分就要走路從電臺這邊上山,送便當給種番薯的母親吃,而後再從王公廟這邊下山,才有順路到南安國校繼續讀書。而小學畢業時,因為當時的環境普遍都不好,生活著實艱苦,連吃飯都有困難了,根本就沒有剩餘的錢可以讓孩子讀書,因此木城讀完小學的課業後,就沒有再繼續升學。

 

在生活困難的環境中,小孩子的發育大都不良,木城小學畢業後,身形還是孩子樣,因此就算要去應徵討海的工作,也沒有人願意要讓他上船,所以他就跟著母親到山上耕作,大約維持了一、二年後,應該是一直到有身份證了,才開始討海。

討海歷程

木城大約是十四歲,開始加入討海的行列,這時父親已經沒有在討海,所以他到叔叔掌舵的漁船工作。第一艘作業的漁船是十五匹馬力的「伸金福」,這是艘鏢釣的漁船,有六、七人一起作業。剛討海的木城從「煮食囡仔」開始,漁船在海面航行,因為風浪顛簸,所以人在船上都無法好好走路,而且一開始木城會暈船,常吐得身體很不舒服。剛開始討海的前二年都沒有薪水,連分「小功仔錢」時,也都是整數發完剩下的十元零頭才是木城的。

 

壞天氣沒出海時,木城會到山上幫母親種番薯,有一回,漁船停泊在漁港竟被擦撞而損壞,木城被叔叔臭罵一頓,讓他心裡著實覺得不服氣:工作沒薪水領,漁船出事情他還要挨罵,因此就決定離開「神金福」,跟母親到山上種番薯。

 

種番薯沒多久,有人來找木城討海,這是艘琉球人的漁船「萬福成」──「放大緄」釣「青飛」,同時也有竹筏。木城在「萬福成」還是有煮飯。一年後,船長覺得木城工作認真又勤快,而且學習得相當好,於是就升他當船員,薪水也可領到一份。這艘漁船是木城頭一次「落棑仔」(下竹筏作業),他在「萬福成」任船員蠻多年的,一直做到木城自家買漁船為止。

 

茂漁興漁船英姿。
茂漁興漁船英姿。

能夠買漁船,木城覺得是母親的功勞,因為母親覺得自家的孩子老是當「船乞」(在他人的漁船工作)也不是辦法,經過一番合計後,買了一艘三十匹馬力的小漁船「金再隆12號」,由木城哥哥擔任船長,木城在這艘漁船仍兼任煮飯的工作,這時期沒有在「放緄」,漁船附有三艘竹筏釣「青飛」,共有四人一起作業:木城三兄弟及一位啞吧叔叔。

 

木城廿八歲時父親過世,沒多久兄弟分家,大哥、二哥一起合夥買漁船,木城與弟弟則合資訂製了一艘木造漁船「金再隆32號」,由木城擔任船長,為近海的「卡越仔」作業,漁場在「清水港喙」,往南曾到過南澳鼻頭,也曾到過花蓮港,往北則是到梗枋,作業時間是白天。

 

後來木城到高雄「蚵仔寮」(高雄市梓官區)買了一艘「塑膠船仔」(玻璃纖維船體),一百八十匹馬力,三十幾噸,漁船買來後更改船名為「建來成」,三人作業:木城、弟弟及姨丈。「建來成」同樣是「卡越仔」近海作業,若是有空隙時間,則會轉換漁場到「大嶼」(彭佳嶼)捕「透抽」(真鎖管),不過為期都不長。

 

「建來成」一直作業到翻船事故,木城再向南方澳人買了一艘三百八十匹馬力的「卡越仔」漁船,買來後將原船名「漁興」更改為「茂漁興62號」,木城笑說當初會再加個「茂」字,其實並不解其義,當下只是直覺,後來得知原來有茂盛之義,也就覺得再適合不過了。

 

「茂漁興62號」是為「現流仔」作業,清晨三點半就要出港,漁場在「北尾」(蘇澳頂寮外海),共有四人一起作業:木城及他的大兒子,再加上二名外籍漁工,一位是越南籍;一位是印尼籍。對於木城來說,他覺得老闆與夥計之間是要互相尊重,只要老闆做得起,員工自然也不會太搞怪,倒也沒有哪個國籍的任用好不好的問題。

 

「茂漁興62號」已作業有好些年了,直到現在還陪著木城在討海。

漁船後座船板載負「卡越仔」漁網。
漁船後座船板載負「卡越仔」漁網。

媽祖的庇護

朝進宮鎮殿媽祖。
朝進宮鎮殿媽祖。

【反棑仔】

木城說學討海就是要經歷過「反棑仔」(竹筏翻覆),在「萬福成」釣「青飛」時,不管海浪大小,都一樣是要「落棑仔」,有一回白天在「大嶼」要釣「青飛」來做魚餌,因為海面上的浪相當大,木城作業的竹筏翻覆,若是有經驗的人,會懂得順勢再讓自己翻上來,木城因為是第一次「落棑仔」,所以根本沒有經驗,因此當「棑仔」翻過去時,他整個人就被「棑仔」壓住,雖然會游泳,但是不會潛水,而且不懂技巧根本就不知要如何反應。

 

後來是船長發現木城的竹筏翻覆,但遲遲不見他的人上來,於是趕緊把母船駛近,而後有的人趕忙拉「竹棑仔索」(竹筏上的繩索),但沒看到人;有的人用鈎子勾竹筏,這才發現木城在「棑仔跤」,待把人救上母船後,船長看到木城的臉色慘白,心想:這次的意外讓木城差點淹死,這孩子可能再也不敢討海了吧!

 

不過木城不但沒有因此而打退堂鼓,還跟著「萬福成」作業了好些年,因為一次的意外讓他學到一分技巧,而且往後對於學習討海的後進,他也會不藏私的教導,讓他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求知精神】

「萬福成」在「無人島」作業,有一次「流真透」(漩渦強大),要「落碇」(下錨)時,一條長約一百噚(1英尋為6英尺,約合1.8288米)的繩子被「流」捲入海中,當時木城自信年紀輕,不加思索就跳入海中想要撿起那條繩子,但是因為「流」實在太強大,無功而返。

 

雖然沒能救起繩子,但上船後的木城問船長:若沒有「流」時,這條繩子會不會浮上來?船長說:要看繩子的材質,若是棉麻的繩子可能就沉入海底,若是塑膠繩子就會浮上來。同時船長還稱讚木城有討海精神,懂得問問題,表示他有心思考,不會只屈就於船員,將來肯定是船長的人才。木城果然沒有辜負船長的期許,日後成了「戰風戰湧」的船長。

 

【媽祖】

有一年南天宮執事人員召集約二十艘的漁船,要到湄洲旅遊「請媽祖」,木城的孩子建議父親跟大夥一起去遊玩,於是他就開著「建來成」和大家一起去,旅遊後要回臺時,還發生有大陸人偷藏在船艙,打算要偷渡到臺灣的事件,幸好木城警覺性高,發現得早,並且處理得當,才沒有背上偷渡人員的黑鍋。回臺後,所有到湄洲的人員全被約談,上法院後判了三年的緩刑。

 

木城到湄洲媽祖廟時,有請了一尊媽祖回來供奉,木城覺得媽祖相當靈驗,後來發生的翻船事件就是媽祖保佑才沒有重大傷亡!

 

【翻船】

對於討海人來說,魚多就是出港的好時機,至於風浪則是次要的考量。這日冬天的清早,雖然風浪大,但是「建來成」漁船一樣出港,漁船上有木城、弟弟及一位大陸漁工,要到北方澳山腳下的漁場,「建來成」買來時已是七年的漁船了,又經過木城多年的作業,實在是相當的老舊了。

 

因為貪近三、四十分鐘的航程,一個大浪襲擊「建來成」漁船,掌舵的木城覺得不對勁,經檢查後發現引擎室入水,當時弟弟和大陸漁工都沒有察覺,木城趕緊抓了救生衣給他們穿,並用話機發出緊急求救訊號,當時風浪還很大,引致「建來成」翻覆,人員都在漁船上,幸好的是都沒有受傷,甚至連衣服都沒被海水弄溼,木城覺得這真是家裡供奉的媽祖保佑。

 

大約十幾分鐘左右,有一艘「卡越仔」友船「新益豐」來搭救,弟弟因為不會游泳,哭問木城要如何跳到友船去,後來經過協助,人員全數平安獲救,但是漁船沉落情形嚴重而無法拖救,但是漁船沉在海裡總是有環保問題,於是第二天木城再搭友船出海,看看是否有拖救「建來成」漁船的辦法,但是無論怎麼尋找,都找不到漁船的蹤跡,後來終於看到「舵公厝仔」(船長室)在海面浮沉,於是就把「舵公厝仔」拖回去處理。

 

木城直到現在都還覺得不解,因為當時「建來成」要出港時,有加了十幾萬的燃料油,但是當漁船翻覆出事後,木城找了多次,不僅沒有找到漁船,甚至連油漬也都沒有看到,整艘船連同十幾萬的燃料油就整個消失無蹤。

討海人的嘆息

 

 

直到現在都還在海上作業的木城,覺得在自己三、四十歲左右,討海時機最好,因為那時政府有補助,沒有太多的限制,對於漁人來說是自由的行業。現在討海不好,因為政府限制多,海面是軟土,漁民在海上拚命,但政府卻都沒有愛惜,漁業署對漁民沒有關懷,諸如下竹筏如何釣魚、漁船翻覆沒有關懷、如何鏢魚也沒有理解,完全沒有在照顧漁民,讓現在的討海人境遇更加艱辛。

討海兼任朝進宮廟祝。
討海兼任朝進宮廟祝。
宮內供奉蘭邑少見的王船及龍馬神尊。
宮內供奉蘭邑少見的王船及龍馬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