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6期-112年蘭陽博物館暑期實習心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碩二 / 黃昭雯

蘭陽博物館一景。
蘭陽博物館一景。

申請蘭博的實習,首先特別之處就在於蘭博並不主動釋放實習生缺額,而是讓有興趣的學生自主申請,且依照申請的目的,博物館會指派相對應的館員擔任實習指導,以符合實習生的需求。在這樣的機制下,我以蘭博與信義會共同策展的神將文化特展為目標,申請了為期五週實習,在這200個小時的時間內,有許多有趣的觀察與學習。

關懷環境的博物館

有別於以往較長接觸以人文為主的博物館,蘭博基於關照宜蘭環境、環教政策等原因,積極發展環境教育,此件事情在諸多地方體現,在館員方面即有專門負責環教課程的老師,並開發多元的環教課程,館員也將自身的研究關懷,融入公民科學家的精神。以實習中所接觸到的「漁市場」計畫,館員士傑帶領民眾與志工共同到南方澳漁港及大溪漁港觀察漁獲,了解不同時節漁獲的特殊性,並建立內部資料庫,預計最後轉化為展覽呈現,除了調查計畫外,也額外延伸出標本製作的課程,大溪漁港採用低拖網漁法,有許多下雜魚被丟棄,但現況難以說服漁民改用其他漁法,因此希望藉由製作標本來提升下雜魚的價值,將漁獲再利用,並讓參與者注意到相關議題。實際運用科學方法帶領非專業的一般民眾理解生活常見的景象,進而關心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達到環境教育的目標。

在教育推廣活動之外,也看到蘭博辦理的特展多蘊含對於環境的認識與關懷,例如現正展出的「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特展、先前的「蘭陽’s貝秀-宜蘭貝類特展」等,都可以看到蘭博對於宜蘭環境的關注。雖然環境關懷的發展與政策、經費相關,但卻也成蘭博的特色。

「我們都吃了哪些魚?食魚教育推廣活動」製作標本。
「我們都吃了哪些魚?食魚教育推廣活動」製作標本。

地方博物館的生存之道

作為地方博物館,雖被賦予許多期待,但資源卻相對有限,可以看到館員們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求可能性。

以前述提及的「繪自然」特展為例,為臺博的巡迴展,相較於自行辦展,巡迴展有其他博物館的資源注入,可降低經費的需求,但雖為巡迴展,可看到在展覽中,策展館員細緻的放入一些宜蘭特色,如在展覽介紹中賦予展覽「對於大眾在生活中實踐環境觀察、友善環境的邀請」之意義,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介紹宜蘭公民科學家-余遠猛老師與彩鷸的故事與手稿,在教育推廣活動,結合館內長期的鳥類監測資料,舉辦親子科學繪圖體驗課。利用巡迴展的資源,結合館舍長期發展的計畫與資料,回扣館舍對於的環境關懷。

此外,如何利用機會尋求其他單位的合作,也是博物館開源的方式,實習中曾參與漢本遺址設置解說牌、監視設備,以及現地辦理教育推廣活動之現勘會議,由於解說牌架設的土地屬於高公局養護工程處所管轄,在進行現勘時,蘇美如組長也詢問到高公局是否有相關資源,可以在解說牌外,一同建置周遭環境的美化,在討論後,養護工程處代表初步表達願意合作的意願,但仍需上級長官的同意與進一步的計畫,使此解說牌設置計畫有機會再擴充。

 

「繪自然」特展公民科學家展板
「繪自然」特展公民科學家展板
漢本遺址現勘會議
漢本遺址現勘會議

博物館館員的超能力

實際的博物館,並不是單純在館內的工作除了學校中學習的典藏、教育、展覽、研究外,還有許多是博物館之外的工作,以前述漢本遺址的現勘會議而言,在預計設置監視設備的地方,位於高速公路下,在考慮架設位置時,需考量到施工安全、監視器線路、高速公路橋墩安全等問題;設置解說牌的地方,雜草叢生,且腹地不大,需要考慮觀賞民眾的停車問題、植物生長狀況問題等等,需要多方面的實務經驗與靈活的應變態度。

特別是地方工作,除了博物館的內部工作,也需要與地方有深度的交陪,以歷年來蘭博民俗相關特展來說,都可以看到正芳老師在相關民俗組織的身影,再搶孤的傳習活動中,也可以看到老師已經習得綁孤棧的技能,親身的參與其中。

 

田野入口:信義會特展

因希望以東嶽廟信義會作為論文研究對象,所以當初在新聞上,看見信義會要與蘭博合作策展的消息,就希望到蘭博實習,藉以了解信義會的運作方式,將實習作為田野入口。

實際開始實習後,指導員正芳老師給予很大的支持與參與機會,不但介紹我認識廟方人員,亦讓我參與相關的工作會議,甚至是協助修改腳本、撰寫特展媒體公關相關稿件在這過程之中,有許多的啟發與學習。在工作會議中,可以感受到與廟宇社群合作的工作方法,與一般熟悉博物館或文化語言的對象工作非常不同,需要更多的溝通來確認彼此的想像,舉例而言,相較於展板文字內容,廟方的策展團隊更注意在主視覺的呈現,且廟方未有展覽的經驗,又有自身日常的工作,在展覽的落實上需要更多的引導與推動,在溝通時,亦需要用更實際的方法,來解釋展覽的設計。而在協助修改腳本時,可以看到廟方對於自己神將文化的理解,以及一般人的好奇點與廟方自身的理所當然之有趣之處,在廟方一開始的腳本中,使用很長的篇幅來講述神將工藝,詳細地列出每種工藝的步驟,對於神將本身的職責卻沒有太多的著墨,以我的角度來看,相較於工藝,神將的職責是什麼,出巡時的排列有什麼意義,更能夠理解整個神將文化的存在與意義,每位神將才會立體起來,但提出這個建議時,廟方策展人卻覺得這個沒什麼特別值得說的,就是這樣。

在實際進行腳本的修改時,自己會思考的問題是,此展特殊之處在於廟方自主提案,希望可以進到博物館展示,因此廟方的觀點是重要的,應該是要站在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去理解廟方想要表達的事情,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腳本能夠修改的幅度能有多大?是不是不應該更動整個大綱結構?有沒有理解廟方想要傳達的事情?觀眾會有興趣嗎?如何在保留廟方觀點情況下,吸引觀眾的注意?但在實際進行修改時,發現其實廟方所提供的腳本高度仰賴其他文本,在內容的撰寫上其實很需要加以整理,或引導新的思路。

信義會人員勘查展場配置。
信義會人員勘查展場配置。
信義會人員勘查展示設備。
信義會人員勘查展示設備。

反省整體參與信義會特展的過程,感受到目前自己的思考,還較停留在文字敘事,而較難有畫面感,不是很能想像展覽實際的樣貌,以及先前參與信義會活動時,很能感受到信義會的會員對於神將推廣的熱情,所有人各司其職,在體驗營中扮演不同角色,付出自己的心力,但在修改腳本時,好像還無法將這種熱情與感動傳達出來,感到比較可惜,也是自己需要再努力的部分。再者,在修改腳本的時候,似乎還可以多一點跟廟方一起討論溝通的部分,才能對於彼此的想法有更多的理解。而回到博物館本身,在此展覽中,也看到博物館的能與不能,地方博物館雖然肩負推廣、培養地方文化的責任,亦希望可以協助地傳承自己的文化,但卻也有許多限制,需要照顧到地方的每個群體,此特展雖為信義會提案,但需以整體神將文化做為包裝,博物館不能僅為單一廟宇服務。

最後,對於自身的論文研究,在參與的過程之中有一些側面的觀察,可以看到此次的策展主要由年輕人參與,也聽到廟方人員提到,廟內其實沒有太多展覽的概念,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可以讓大家看看,信義會也可以做到這樣的展覽。原先對於信義會的想像是會員們對於文化傳承很有熱忱,同心協力地在做文化的推廣,經由參與,可看到確實會員們對於推廣是有所熱情的,但方式怎麼做,裡面還是有很多張力的空間,如新舊世代之間就存在著觀念的差異,而在這之中,信仰還是佔有很重要的因素,意見相左時,神明的旨意作為裁示者,保持著平衡。

 

研究啟發:博物館與信仰社群的協作

在參與信義會特展的籌備後,使我有以此展做一個小研究的想法,希望以地方信仰社群與蘭陽博物館的協作策展作為題目,發展一個研討會尺度的研究,信仰社群在離開原先宗教場域,要如何以其他系統的語言說自己的故事,這樣進入博物館的場域,對於社群的意義又是什麼?而博物館端與外部社群連結,希望以博物館方法培力社群的能力,要如何與社群溝通,達成博物館與地方社群互助合作的關係。在此想法後,我試圖梳理蘭博歷年來與信仰社群合作的案例,包含2018扶鸞文化特展、2016鸞堂文化微展、搶孤傳習活動、頭城大神尪展示等,好奇在這些活動之中,背景脈絡、操作的模式有什麼不同。

在正芳老師的說明下,可以見到其實每個民俗活動進到博物館,都有不同的背景與機緣,而博物館平日就需要與地方保持良好關係,在地方想要進一步進入博物館時,成為窗口,並對地方社群保持開放的態度,在地方希望做些什麼事情時,提供幫助,才能搭起地方與博物館的橋樑,使地方認同博物館為重要的文化推廣、傳承管道。以鸞堂展覽來說,在地方有意到博物館進行微展時,博物館樂於接受,舉辦微展後,地方社群對博物館展覽有初步的概念,並引發地方社群對於自身文化的榮耀感,進而對博物館展覽有企圖心,舉辦正式的特展,特展除了在地社群外,在地方的基礎上,尋求外部的資源與相關領域團體的合作,串連相關團體,形成新的社群力量。

在頭城大神尪展示的部分,源於地方需要進行大神尪偶頭的保存,在協調後以寄存的方式在蘭博進行保存,博物館利用機會進行進行教育推廣之活動,然而後續因廟方內部狀況,目前物件的保存仍在商討之中,但透過寄存,希望可逐步說服地方將物件捐贈給博物館保存,可見地方文資的保存往往還涉及到人際互動的關係,以及不同勢力的角力,但博物館可以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地方理解博物館方法。

致謝:溫暖且有力量的館員們

在實習的最後,需要感謝蘭博的館員們給予的照顧,雖然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處理自己的相關研究,較少協助或參與其他的活動,但各位館員總是給予關懷,有館員會在天氣不好的情況,擔心我們的回家安全,也有館員分享自己的學術之路心得,並鼓勵我們的論文研究,每位館員都非常樂意回答我們好奇的問題,以及告訴我們正在執行的業務,邀請我們參與所辦的活動,因為有這樣溫暖的氛圍,在實習的日子中,可以很安心的做自己該做的事。尤其是正芳老師,告訴我們要想好自己想要做什麼,用自己的例子,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厚臉皮,需要什麼幫助就要開口詢問,有什麼活動也會讓我們參與,且每天都閱讀我的實習日誌,並且給予回饋,日誌裡許多跳躍的問題與困惑,老師也花許多時間為我解答,真的需要感謝老師,讓我的前置研究有更清晰的方向!

感謝蘭博的大家,感謝宜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