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蘭博典藏文物介紹-公秤石砣

林正芳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

蘭陽博物館典藏-公秤石砣。
蘭陽博物館典藏-公秤石砣。

秤心如意-公秤石砣

蘭陽博物館典藏有一對「公秤石砣」,高45.2公分、長39.3公分、寬30.0公分,重85公斤。正面上方橫書「蘭郊」二字,中間為「公訂早米砣」,背面為「道光十年立」,可知是1830年製作的。

 

當時宜蘭可能是市場較小,沒有形成米、鹽、糖等專業的行郊, 「蘭郊」推測是宜蘭地區、或宜蘭城的商業公會團體。

 

郊是清治時期遍布於台灣各地的商業公會組織,他們為標榜公平信用,多備有公秤石砣,通常會在石砣鐫刻行郊名、物料別和重量,其形式多為上窄下寬的豎立長方塊,在上方鑽鑿一孔穿繩,依大小由二人或數人秤量交易取信。

 

米的交易是宜蘭重要的產業,為了取得公信力,蘭郊製作了「公秤」。

公訂早米砣

「公訂早米砣」說明它是經過公開透明的方式,但未必是公家或官方設置的石砣,因為這是民間的商業交易,官方基本上是不介入的。但是,《宜蘭廳埤圳調查書》記載,道光元年的噶瑪蘭廳通判姚瑩,製造石製母斗,放置於城內聖王廟內,作為檢查民間量器的母斗。可見米貿易在宜蘭的重要性,需要父母官製作一個公秤,來維持交易的公平性。


《宜蘭廳埤圳調查書》記載,公秤放「城內聖王廟」內,以方便需要的人取用比對買賣的斤兩是否足夠。

 

臺灣的稻作一年兩收,「早冬」即第一期的稻作,一、二月播種,七月收穫。第二期稻作稱為「慢冬」,六、七月播種,十一月收穫。「早米」是比較費解的,早米和晚米的測量方式有差別嗎? 我想應該是沒有差別的。難道,還有一個「公訂晚米砣」嗎?

 

再來,宜蘭舊城內有一條「聖后街」,舊名是「聖王后街」,聖王廟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就是現在位於城隍街與西後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的「靈惠廟」,它前面的廣場是宜蘭歷史上非常出名的「松仔腳」。

松仔腳

閩南語的「松仔」,指的並非松樹,而是榕樹,據說此處有兩棵大榕樹而得名,榕樹附近是一個廣場,是城內居民的活動中心。漢人先民進入宜蘭城開拓時,建立1-7結,後來楊廷理選定「五圍三結街」或稱為「米市街」,作為新設置的噶瑪蘭廳的廳治所在,清代的衙門就在今新民路陽大醫院,這裡應當是「米市街」的所在,因為設置衙門,需要徵收大片土地,原來此的陳聖王廟遷至「松仔腳」,這裡就成為五圍三結開拓先民的社區生活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