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2期-石觀音拾遺記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 撰文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 提供

散落在宜蘭各地的石觀音,各有不同的背後故事。
散落在宜蘭各地的石觀音,各有不同的背後故事。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石觀音拾遺記

 

人文概述

日本人信仰觀音神像是以能渡化六道輪迴的「如意輪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聖觀音」和「准胝觀音」或「不空絹索觀音」等「七觀音」最為普遍;在本州佛教界又將供奉石刻「七觀音」的寺廟互結連盟,串成一條有系統的參拜之道,舉凡:「西國三十三箇所」、「坂東三十三箇所」、「秩父三十四箇所」等觀音靈場,成為日本佛教徒一生嚮往朝聖路線的選項之一。

 

此外,有部分地方僧侶或庶民信眾為了祈求村境平安,以石造佛像安奉於堂殿之外的日常生活場域,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的。而這種「石佛」的庶民信仰風氣,隨著日本統治的腳步也散布到北台灣,其中又以建置「西國三十三箇所」的石觀音最受青睞。宜蘭乃是日方重點開發區塊,來到異鄉拓殖營生的日本人,為了撫慰心靈的苦惱與不安,安座「西國三十三箇所」石觀音,自然成為他們內心祈安最簡易的守護神。

 

戰後,石觀音的信眾相繼離台,揚帆歸鄉,導致原座落於寺院、巷道、市郊、山洞、水邊等地點的石觀音也隨之散佚。2009(民國 98)年,賴俊堯君發表〈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遺蹟〉論文,指述宜蘭地區倖存的石觀音有十座,但近年來迭經文資志工與社大學員的踏查與蒐整,當下共拾遺補闕到十三處,而縱觀這十三處石觀音的安奉地緣來探析,從中約可揆理出有三座石觀音應跟自來水(水道水)開發治理有緊密關係。以下單元就依座落地點由南而北簡介其空間餘韻。

空間餘韻

[一、南方澳石觀音 ]

在 1923(大正 12)年南方澳漁港竣工啟用後,到 1926(大正 15)年南方澳移民村建置完成,日本四國、九州等地漁民在官方政策鼓勵下,分梯遷居南方澳討海維生,相對也把他們所奉祀的觀音信仰一併帶到新的生活圈來,一方面宣揚佛法,一方面讓在南方澳的日本人有個祈安禮佛的道場,導致在蕞爾漁村的區區空間,就發現三座石觀音迄今仍在接受信眾供拜。

 

 

內埤仔城隍廟

城隍廟原是內埤仔墓葬區的「萬善爺」,日本人曾在附近豎立一座「キイ青岸渡寺第一番如意輪觀世音」的石佛。1955( 民國 44) 年,內埤仔居民就在石觀音旁的「萬善爺」更建一間掌司陰界的「大眾廟」,1994( 民國 83) 年, 大眾廟再擴建並將廟格提升為「城隍廟」,同時也把石佛移奉到廟內左殿南海普陀觀音殿共享香火。

上圖:座落在南方澳南建里內埤路 146 號的城隍廟。 / 下圖: 第一番號來自「青岸渡寺」的「如意輪觀音」。 代表著是日本紀尹半島南端的那智山御本尊。 菩薩採自在坐,高髮髻具足六臂,皆戴腕鐲。 如意輪觀音以其六支手臂,來代表對於地獄、 餓鬼、畜牲、天、人、阿修羅等六道眾生的護 念。(皆為陳財發提供)
上圖:座落在南方澳南建里內埤路 146 號的城隍廟。 / 下圖: 第一番號來自「青岸渡寺」的「如意輪觀音」。 代表著是日本紀尹半島南端的那智山御本尊。 菩薩採自在坐,高髮髻具足六臂,皆戴腕鐲。 如意輪觀音以其六支手臂,來代表對於地獄、 餓鬼、畜牲、天、人、阿修羅等六道眾生的護 念。(皆為陳財發提供)

移民村南光寺

 

這尊類似聖觀音的石佛,原安奉在虎頭山東側山腳下的移民村附近,隨時庇護著日本漁民居宅平安,船家航航滿載盈歸。終戰初期,石觀音菩薩隨即被拋荒,甚至一度淪落為水溝上的墊踏板, 直到 1950( 民國 39) 年以後,全台各地遷居南方澳的「賺食人」與日俱增。此際,終被在地居民吳簡秀鳳、游簡鉛等人發現後,立即將石觀音安置在巷道的斜坡邊,繼續接受地方信眾朝拜。所幸,1981(民國 70)年南光寺正在擴建之際,住持定玄法師允諾將石觀音移奉到寺內, 如今更供奉於頂樓大雄寶殿的中央尊座,繼續共享香火。

上圖:座落在南方澳南興里華山巷七巷 22 之 1 號的南光寺大廈。/ 下圖: 歷經顛沛流離的石觀音被重拾發現時,其基座早就無翼而飛了,致使屬於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的 幾番號及宗寺變成謎題,若就神像推測較似「聖觀音」。(皆為林麗貞提供)
上圖:座落在南方澳南興里華山巷七巷 22 之 1 號的南光寺大廈。/ 下圖: 歷經顛沛流離的石觀音被重拾發現時,其基座早就無翼而飛了,致使屬於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的 幾番號及宗寺變成謎題,若就神像推測較似「聖觀音」。(皆為林麗貞提供)

水道坑金龍寺

 

1923(日大正 12)年南方澳漁港啟用後,為供應船舶及居民之需,於 1924(日大正13)年, 由港務當局興辦簡易自來水設備,在南方澳西北方溪谷中設置吸水口二處,集取山澗清水供應南方澳港區漁家備用,所以在地人將水源地暱稱「水道坑仔」。

 

1927(日昭和 2)年,蘇澳至南方澳間的蘇南公路早已完成通車,但途經「水道坑仔」的路況卻是一處大轉彎,駕車稍為閃失必會發生車禍,慘重者會衝到「親不知、子不知」斷崖下海裡,因此日本人就在 1928(日昭和 3)年,安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於最容易失事的險峻地點,祈求來往人車皆平安。戰後,因公路幾經拓寬,石觀音終被移奉到整建後的金龍寺內。

上圖:座落在南方澳南正里水道巷 1 之 1 號的金龍寺。/ 下圖:第三番粉川寺千手石觀音雕像,基座右側刻製昭和三年字樣,是宜蘭縣境唯一有年代落 款的石觀音。(皆為陳財發提供)
上圖:座落在南方澳南正里水道巷 1 之 1 號的金龍寺。/ 下圖:第三番粉川寺千手石觀音雕像,基座右側刻製昭和三年字樣,是宜蘭縣境唯一有年代落 款的石觀音。(皆為陳財發提供)
[ 二、蘇澳祥光寺 ]

 

1942(日昭和17)年,「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在蘇澳「白米甕」之地興建水泥廠,隨後帶動石礦產業的興隆,瞬間吸引了日本人及外地人士相繼遷居到蘇澳就業。當時距離水泥廠或白石山礦區較近又較適宜落戶安居的地點,就以蘇澳車站後的金面山下空曠之地最理想,從而「過溪仔」聚落於焉形成擴大。

 

適時,有位從頭城「吉祥寺」出道的惟妙法師(俗名林木)也來到「過溪仔」金面山山腳下開山創建「祥光寺」,工程歷時數載,終於完成建寺心願,並在寺廟附近安奉一座「二臂如意輪觀音」供信眾膜拜。1962( 民國51)年,寺方再塑建一尊高達 27 尺釋迦牟尼大佛像,莊嚴肅穆, 氣勢磅礡,挑高直目港灣,拱護蘇澳街市,頃接再將石觀音移駕到大佛背後的山壁鑿穴奉祠。

左圖:座落在蘇澳鎮永光里長安西巷28號的祥光寺。/ 右圖: 基座字樣模糊,隱約看出中間「ヤマト岡寺」,左刻「第 七番」,右刻「二臂如意輪觀音」。(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圖:座落在蘇澳鎮永光里長安西巷28號的祥光寺。/ 右圖: 基座字樣模糊,隱約看出中間「ヤマト岡寺」,左刻「第 七番」,右刻「二臂如意輪觀音」。(皆為陳財發提供)
[ 三、羅東街衢石觀音 ]

 

現在開元市場前身是聯勤被服廠的眷村~「金陵一村」,「金陵一村」未出現前,卻是日籍實業家波江野吉太郎的屋敷。據白長川老師傳述:這棟寬敞庭院恰巧位於南門港與羅東中街之間, 交通方便但是出入就會遇到車水馬龍的險峻路況,又靠近河岸常有人因輕生而投水自盡的不祥事件,再加上波江野夫人玉體羸弱多病,波江野先生除了樂捐興廟、求神庇佑之外,身為佛教徒的他也特別在其住家附近豎建兩尊化身兩樣的石觀音:一尊在其宅門巷道間;另尊則安奉在十六份圳水門堤岸邊。

終戰前夕,波江野已往生,戰後,其宅院全被充公,唯一保留倖存的兩尊石觀音也獲得在地人士的重視與善待,分別供奉在「三井寺」與「震安宮」續享香火。

 

南門港三井寺

 

這尊石觀音最初座落地點位在羅東國小與十六份圳制水門之間的岸邊,直到南門港被「崁蓋」後,石觀音安座地點周遭腹地擴大,始見有心人士相繼來呵護石觀音,從一塊遮蔽風雨的鐵架逐漸打造一座廟宇型式的鐵皮屋。

羅東鎮南昌街「三井寺」的產權是屬鎮公所。以前的浮雕石觀音採取側面形式雕刻,銘記為「第十四番トミア三井寺如意輪觀音」,後來又仿製另尊一樣造型的石觀音,不仔細觀之很難辨別哪尊是原來的石觀音。

上圖:廟體規模甚小的三井寺,位於羅東鎮南昌街聖母醫院 對面,廟地產權是屬鎮公所。(陳財發提供)/ 下圖: 採取側面形式浮雕的石觀音,基座銘記為「第十四番 トミア三井寺如意輪觀音」;廟方又仿造另一尊一樣造型的小型石觀音。(林麗貞提供)
上圖:廟體規模甚小的三井寺,位於羅東鎮南昌街聖母醫院 對面,廟地產權是屬鎮公所。(陳財發提供)/ 下圖: 採取側面形式浮雕的石觀音,基座銘記為「第十四番 トミア三井寺如意輪觀音」;廟方又仿造另一尊一樣造型的小型石觀音。(林麗貞提供)

大街震安宮

 

羅東震安宮石觀音由來,根據廟方表示此尊是 1922( 日大正 11) 年震災重建後託工匠所雕造;但白長川老師說法:是波江野吉太郎將其宅門巷間的石觀音捐奉出來,才被移置到廟內觀音殿。

 

另銘記「第十一番ヤマシロ醍醐寺準提觀世音」,ヤマシロ是一座山城,古國名,今奈良縣東南。「準提觀世音」護佑功能是「平安」。奉祀於後殿一樓觀音殿內,全身塗滿金漆,背座塗以紅色火焰式圖案,顯得光鮮亮麗。

上圖:石觀音奉祀於震安宮後殿一樓觀音殿內。/ 下圖: 基座銘記「第十一番ヤマシロ醍醐寺準提觀世音」。全身塗滿金漆,背座塗以紅色火焰式圖案,顯得光鮮亮麗。(皆為林麗貞提供)
上圖:石觀音奉祀於震安宮後殿一樓觀音殿內。/ 下圖: 基座銘記「第十一番ヤマシロ醍醐寺準提觀世音」。全身塗滿金漆,背座塗以紅色火焰式圖案,顯得光鮮亮麗。(皆為林麗貞提供)

 

[ 四、羅東浮崙仔善法寺 ]

 

日本時代的羅東浮崙仔地段, 先後興設專賣局(鹽→樟腦→菸酒)、林業試驗所、駐軍營區及神社等機關的公共空間,隨之也引進不少日本人到此就職定居, 適時在其生活圈巷弄間,安奉一尊千手觀世音石像,祈佛救渡眾生,守護社區平順。

 

至於石觀音安座確切地點迄今仍無具體答案,坊間卻流言石觀音原本豎立在營區內。戰後,官方機構人事大幅易動,從事公職的日本人也復原回國,千手觀世音石佛就近奉移至「善法寺」前埕,成為鎮寺之寶一景。

上圖:位於羅東鎮北成路一段 6 號的善法寺。下圖:石觀音基座銘記是「アフミ正法寺第十二番千手觀世音」,オウミ是近江, 古國名, 在今滋賀縣。(皆為林麗貞提供)
上圖:位於羅東鎮北成路一段 6 號的善法寺。下圖:石觀音基座銘記是「アフミ正法寺第十二番千手觀世音」,オウミ是近江, 古國名, 在今滋賀縣。(皆為林麗貞提供)

 

[ 五、冬山羅東水源地 ]

 

羅東隨著太平山林場鐵路通車, 在風起雲湧的製材業帶動下,萬商雲集,人口驟增,市街繁榮, 對公共給水需求量倍感殷切,在加上1922(日大正11)年 9 月 30 日羅東街大火,燒燬民宅 23 戶, 自來水系統之興辦成為治理的首要業務,於是官方開始籌措財源與勘查水源脈絡,最後確定於街區西方 2 公里處之往三星公路旁的廣興水源地。

 

1924( 日大正 13) 年宜蘭線鐵路完工通車後,各項施工的管材馬達等用具,可由日本陸續直接運抵羅東,預期可以縮短工事進度, 於是在1926( 日昭和元) 年12 月25 日上午 10 時舉行地鎮祭 ( 破土開工典禮),1928( 日昭和 3) 年1 月 27 日於羅東公會堂舉行竣功慶典,之後又在水源地正大門入口處路側豎立一座「二臂如意輪觀世音」石雕像,宛如「石敢當」在鎮守與庇佑水源地的廠區諸事平順。

上圖:羅東水道(自來水)水源地:即今冬山鄉廣興路63號的「臺灣省自來水公司第八管理處羅東營運所第二取水站」。(宜蘭縣史館典藏) / 下圖:「第十三番 オフミ 石山寺 二臂如意輪觀世音」本是蘭陽唯一不曾移動過的一座,也未施加任何繪彩,可惜在 2019 年間,自來水公司基於業務推展的需求,開始在園區大興土木,導致 堪稱蘭陽境內唯一原汁原味的石觀音,終於被拆遷了,何時再重現?大家拭目以待。(宜蘭縣史館典藏)
上圖:羅東水道(自來水)水源地:即今冬山鄉廣興路63號的「臺灣省自來水公司第八管理處羅東營運所第二取水站」。(宜蘭縣史館典藏) / 下圖:「第十三番 オフミ 石山寺 二臂如意輪觀世音」本是蘭陽唯一不曾移動過的一座,也未施加任何繪彩,可惜在 2019 年間,自來水公司基於業務推展的需求,開始在園區大興土木,導致 堪稱蘭陽境內唯一原汁原味的石觀音,終於被拆遷了,何時再重現?大家拭目以待。(宜蘭縣史館典藏)

 

[ 六、三星甘泉寺 ]

 

佐久間左馬太於 1906(日明治39) 年 4 月 11 日就任第五任臺灣總督後,即定下五年「理蕃」計劃,以「掃蕩生蕃」促進「蕃地」開發。此際,部份軍隊要從蘭陽入山進剿的中繼點就落在舊稱叭哩沙的三星,為了提供士兵飲用較乾淨的水,1913(日大正

2)年由總督府派八田國富技手赴湖桶山山麓勘場水源,最後敲定利用柑仔坑溪地面水源,耗資 1 萬 2537 圓施設簡易自來水的引水區,從而揭開蘭陽地區首創自來水的治理先河。

 

同時,施工單位為了祈求菩薩的佛力時時護佑水源區雨順泉甘, 歲歲安和,特別在柑仔坑水源地附近一棵茄冬樹下,安座一尊千手千眼石觀音, 直到 1961( 民國 50)年左右被洪水沖下,居民將祂搬至甘泉寺廟埕左側奉祀。2005( 民國 94) 年新廟落成後再移進一樓正殿同享香火。

上圖:位於三星鄉集慶村集賢一路35號的甘泉寺。/ 下圖:基座銘記「第十六番ロ江マや 清水寺千手千眼觀世音」等字體。(皆為林麗貞提供)
上圖:位於三星鄉集慶村集賢一路35號的甘泉寺。/ 下圖:基座銘記「第十六番ロ江マや 清水寺千手千眼觀世音」等字體。(皆為林麗貞提供)

 

[ 七、內城普照寺 ]

 

被林承偉君稱為「番外」的內城普照寺石觀世音,寺內執事人員不知此尊石觀音的來源背景。

上圖:位於員山鄉榮光路257巷2號的普照寺。下圖:這尊無銘記的石觀音本來放置大門入口左側的景觀區內,後又移置亭子旁,現在已遷移到室內在大雄寶殿最左側殿內,卻隨意放在牆邊地上,處境略顯淒涼。(皆為陳財發提供)
上圖:位於員山鄉榮光路257巷2號的普照寺。下圖:這尊無銘記的石觀音本來放置大門入口左側的景觀區內,後又移置亭子旁,現在已遷移到室內在大雄寶殿最左側殿內,卻隨意放在牆邊地上,處境略顯淒涼。(皆為陳財發提供)

 

[ 八、龍潭正覺寺 ]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為了防禦盟軍登陸宜蘭,特別在蘭陽平原的海岸、平原及地勢較高山頭, 闢設三道堅固防備線的軍事碉堡與坑道,而坐落於礁溪大陂(今稱龍潭)至五峰旗之間的鵝頭山山麓,沿山鑿挖碉堡與碉堡間的網狀坑道,正是第三道防禦陣線一環。駐防日軍都得做最後反擊的殊死戰,縱使士氣高昂,但心靈上的無形寒顫感,更需透過宗教信物的膜拜加以撫慰,造型簡易而佛力無邊的石觀音確屬於最佳選項。

 

1946( 民國 35) 年,妙專法師在鵝頭山南端一座碉堡附近創建「正覺寺」,同時在施工中且在碉堡邊緣發現一尊石觀音,立即移至「正覺寺」外埕安奉。

上圖:位於礁溪鄉四結路80號的正覺寺。/ 下圖:「正覺寺」石觀音銘記是「第卅一番 ミフキ長命寺聖世觀音」。現在的石觀音給予安金彩繪, 保持完好。(皆為陳財發提供)
上圖:位於礁溪鄉四結路80號的正覺寺。/ 下圖:「正覺寺」石觀音銘記是「第卅一番 ミフキ長命寺聖世觀音」。現在的石觀音給予安金彩繪, 保持完好。(皆為陳財發提供)

 

[ 九、壯圍同安廟 ]

 

根據在地耆老口述:1949( 民國38) 年,一位建商從基隆迓請一尊「馬頭石觀音」返宜,在壯圍鄉東港村廍後路山崙頂 ( 現今- 壯濱路一段) 創建「南庵寺」,正殿安座「馬頭石觀音」享祀香火。

 

1990( 民國 79) 年起,濱海公路壯圍段拓寬工程施作之際,供奉玄天上帝的同安廟遷移至現址擴建廟觀,同時恭迎南庵寺的「馬頭石觀音」晉廟,並將左殿命名「普陀岩」共享信眾祀拜賜福。

上圖:座落在壯圍鄉壯濱路二段47號的同安廟。/ 下圖:無基座的「馬頭觀音」應是日本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中第二十九番松尾寺「馬頭觀音」。 祂具有催伏一切妖魔阻礙,照亮昏暗世界, 滅除苦惱、脫離惡趣的護佑功能。(皆為林麗貞提供)
上圖:座落在壯圍鄉壯濱路二段47號的同安廟。/ 下圖:無基座的「馬頭觀音」應是日本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中第二十九番松尾寺「馬頭觀音」。 祂具有催伏一切妖魔阻礙,照亮昏暗世界, 滅除苦惱、脫離惡趣的護佑功能。(皆為林麗貞提供)

 

[ 十、大里龍山巖觀音寺 ]

 

日本時代蘭城南門一帶是宜蘭廳、郡的行政中心,不僅官署林立,也是日本人住家聚落最大生活空間,所以明治年間淨土真宗大谷派就開始派任僧徒蒞蘭佈教,至 1922(日大正11))年於宜蘭街金六結興建蘭陽寺,俗3 稱和尚廟,寺內庭院安奉數座石觀音供人瞻仰;戰後初期蘭陽寺內「石觀音」曾暫時被安置在五穀廟,嗣因政局更迭之際,日本人殘留信物幾乎都被冷落散棄, 甚而流失外頭,其中在大溪龍山巖洞有尊「千手觀世音」,據說就是從五穀廟移請過去安座的。

上圖:座落在頭城鎮大里里濱海路六段181 巷100 號的「龍山巖觀音寺」,需由濱海公路旁的「石觀音寺」牌樓進入步行登山約數公里方可抵達。/ 下圖:基座銘記「第三十番 オウミ 本業寺 千手觀世音」,オウミ是日本「近江」 古國名,在今滋賀縣。(皆為陳財發提供)
上圖:座落在頭城鎮大里里濱海路六段181 巷100 號的「龍山巖觀音寺」,需由濱海公路旁的「石觀音寺」牌樓進入步行登山約數公里方可抵達。/ 下圖:基座銘記「第三十番 オウミ 本業寺 千手觀世音」,オウミ是日本「近江」 古國名,在今滋賀縣。(皆為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 2009,賴俊堯,《宜蘭地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遺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
  • 2012,釋永東,《臺灣三十三番觀音靈場之現況研究》,台灣文獻63卷第33期。
  • 2012,林建財,《日據時期蘭陽地區自來水創設與演進》,台大土木系所杜風58期。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