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4期-無尾港濕地的故事

文/圖:林銀河

原本壅塞的無尾港,在颱風過後一度與大海相連,來自海邊的漂流木大量被灌回無尾港中。
原本壅塞的無尾港,在颱風過後一度與大海相連,來自海邊的漂流木大量被灌回無尾港中。

一 、無尾港水域變遷

「無尾港」原為文獻記載中的「馬賽港」,在蘭陽平原太平洋海岸線的最南端,馬賽溪(現在的新城溪)從武荖坑的溪谷向東奔流,流經靠近太平洋海岸的沙丘地形,往南竄流並於中央山脈北段的七星嶺山腳下出海,流過依山傍海的小聚落,是週邊居民生命的河流,提供灌溉、運輸、防洪、調節、捕撈、洗滌、遊憩、飲用的功能。

 

1968年娜定颱風引發山洪,新城溪潰堤土石淹沒農田沖毀水門,河口淤積。於是,政府將河流改道,挖掘渠道將溪流直接從東邊的太平洋海岸引出口,原出海口因水流減少、泥沙淤積而堵塞,逐漸形成半封閉的沼澤濕地。近數十年,無尾港濕地的維持,除颱風、大雨、地下水的水源挹注與潮汐作用外,當地居民及縣政府不定期的疏浚動作是濕地免於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區再生工坊以漂流木製作的椅子
社區再生工坊以漂流木製作的椅子
社區再生工坊以漂流木製作的搖搖馬,展現高度的美感。
社區再生工坊以漂流木製作的搖搖馬,展現高度的美感。

 

由於無尾港濕地周圍分佈有海岸防風林,又位處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鳥類資源豐富,尤以水鳥(特別是冬候鳥)為主,是北台灣主要雁鴨科鳥類遷徙落腳的度冬區之一。1988年,無尾港溼地在國際水禽研究中心(IWRB)及世界保育聯盟(IUCN)的亞洲濕地調查報告中被列為台灣重要溼地之一。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位東經12度51分,北緯24度37分,蘭陽平原東南方宜蘭縣蘇澳鎮內,為狹長河道淤積之沒口河。東臨太平洋、西界岳明國小,南至澳仔角堐邊、北抵新城溪,公告面積113.3945公頃,涵蓋河流、湖泊、沼澤、旱田、沙灘、防風林及山丘樹林等複雜生態環境。1993年9月24日,宜蘭縣政府依「野生動物保護法」公告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台灣本島第一個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河道變遷(資料來源:《台灣堡圖》,1906)
無尾港河道變遷(資料來源:《台灣堡圖》,1906)
無尾港河道變遷(資料來源:《宜蘭縣地理圖集》,1994)
無尾港河道變遷(資料來源:《宜蘭縣地理圖集》,1994)

二、保護區環境資源

(一)植被狀況

保護區內的植被狀況可分為闊葉林、雜木林、人工防風林、乾生草地、草澤濕生地、農耕地和海濱地等七大類。其中闊葉林佔百分之五,雜木林佔百分之十七,人工防風林佔百分之二十九,乾生草地佔百分之二十五,草澤濕生地佔百分之十二,農耕地佔百分之十二。這些植被佔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全面積的百分八十,而海濱沙地則佔全面積的百分之十四,水域面積佔保護區的百分之四,建築物佔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墾地。

 

(二)植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的植物資源至少有324種植物 分別隸屬於96科247屬,其中蕨類植物有13科14屬18種,裸子植物1科1屬,雙子葉植物68科176屬227種,單子葉植物14科56屬78種。

 

(三)鳥類資源

保護區的鳥類資源主要以水鳥為主,鳥類之季節變化頗大,每年之九月至翌年三月為候鳥季,因候鳥遷移之故使得秋冬季水鳥數種比夏季為多。根據鳥會76年~89年觀察的資料所得,以雁鴨科最多達4,000隻左右,其次為鷺科、鷸鴴科,各約700隻左右;再其次為燕科500隻左右,主要多分佈港口大排河道及其周圍濕地,白日常可見雁鴨科鳥類停棲於保護區外的海面上以遠離人為干擾。

 

(四)動物資源

哺乳類:約3種(表1),根據野外觀察發現,防風林內有大量鬼鼠巢。海岸偶有鯨目動物擱淺紀錄。
爬蟲類:約2種(表1)。
兩棲類:約7種(表1)。
魚類:約7種(表1)根據紀錄於港口排水溝發現數量不少的吳郭魚、白鰻,並於沒河口淺水處觀察到數個吳郭魚巢洞(吳郭魚為外來種)。
昆蟲類:蝴蝶發現19種139隻次;以粉蝶科及蛺蝶科數目較多,其中岳明國小後至大眾廟之小徑具有眾多之蜜源植物,故蝴蝶數量豐富。

表1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發現之動物目錄
表1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發現之動物目錄

三、設立經過

1980年代中期,政府完成十大建設中的蘇澳港興建工程,並開通跨越無尾港周邊社區的濱海公路,社區景觀與生活環境受到極大衝擊,便利的交通環境,加速無尾港地區的環境變化,土地產權糾葛無法解決導致建設停擺、人口急遽萎縮、老化。

 

當時經濟部台灣電力公司又看上該區的地利之便,欲徵收區內絕大部分的土地以興建蘇澳火力發電廠,引起部分居民的反對抗爭,加上未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引起宜蘭縣內環保人士之恐慌,因而在宜蘭地區興起延續「反六輕運動」後又一波結合當地民間的「反火電運動」,反而促成一些外流的年輕人口返鄉投入保鄉的行動,也聚集當地的民間意識與力量與經濟部斡旋多年。

 

直到1993年,宜蘭縣政府因該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並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此地劃設為「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阻擋了火力發電廠的興建。

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誕辰,港邊社區居民一人一道菜,敬神之後,社區大聚餐。
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誕辰,港邊社區居民一人一道菜,敬神之後,社區大聚餐。

 

保護區設立的目標包括:(一)提供水禽候鳥遷移捿息度冬區域,維持健全的濕地生態系、(二)推動賞鳥教育活動,加強自然生態保育觀念、(三)提供社區參與,促進生態系與社區的永續發展。

 

然而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設立過程,由於涉及政治、經濟發展、土地利用、與環境保育等複雜的社會關係與議題,當地居民並未完全認知保護區設立的意義,設立之後數年,又因為主管機關對保護區經營管理目標的不明確,也缺乏具體的經營管理機制,更見不到當初說服劃設保護區時承諾的地方發展建設,大部分居民對保護區的負面態度日增,尤其影響到保護區週邊私有地地主的權益,時而出現抗議的情緒,甚至出現廢除水鳥保護區的聲音與行動。

港邊社區推行老人午餐,一個月300元,阿公阿婆相偕享用午餐,其樂融融。
港邊社區推行老人午餐,一個月300元,阿公阿婆相偕享用午餐,其樂融融。

四、棲地的經營管理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自1993年公告設立以來,主管機關即於1996年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完成『 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整體規劃報告』,提供未來保護區經營管理藍圖,並先後完成部分基礎硬體設施包括:木造賞鳥平台、賞鳥小木屋(1996年)、岳明國小解說台(1998年)、賞鳥觀察小徑及賞鳥步道(1996年及1999年,1100公尺)、賞鳥堡(2000年)、解說中心主體工程(2004年)。

 

至2005年,由於木質建材不堪無尾港地區多雨的環境而逐漸腐爛損壞,宜蘭縣政府遂逐年拆除或整修(於2005年拆除所有架高木材步道及整修賞鳥平台、2006年拆除損毀賞鳥小木屋及增設二層賞鳥平台);軟體部分則包括:賞鳥活動、編製動、植物解說手冊、摺頁、林相改良(1999年)、解說員訓練、鳥類調查、水文監測、春耕季節食源計劃、核心區私有地翻耕復育、水體開發等保育工作及解說中心展示工程(2006年)。

 

在棲地的經營管理方面,1997年7月,多數在保護區核心區主要河道水域西側週邊約5公頃的私有地地主,因兩期的休耕補償遭執行的蘇澳鎮公所以經費問題取消,又因農地緊鄰保護區旁邊,作物遭受度冬水鳥侵害,而引發不滿公部門設置水鳥保護區的情緒。當地社區組織: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乃積極介入,居間協調,不成,遂私下募款,並與農民達成協議,協助進行翻耕工程。

石板屋是港邊社區重要的文化資產
石板屋是港邊社區重要的文化資產

 

此舉一方面協助地主取得該區農地的休耕與轉作補助,並適時提供度冬雁鴨更多的棲息濕地與覓食空間,同時也引發保護區棲地經營管理的開端,並在1998年6月,由宜蘭縣政府與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共同推動持續性的棲地復育、經營管理措施,其內容包括:保護區內的水體開發、植栽、清除水域中的布袋蓮及陸化棲地的翻耕復育工作,以增加棲地多樣性環境的發展。

 

其範圍涵蓋核心區及週邊的私有農地,並在春耕季節,以玉米播灑該區,提供更多雁鴨食源,減少雁鴨對週邊及外圍水田秧苗的傷害。如此也稍微緩和了農民對保護區功能對立的態度,卻同時也凸顯私有地地主、社區居民、民間保育組織及政府機關對水鳥保護區設立的保育態度與經濟利益平衡爭執與衝突的心結。

螺聲吹響,要牽罟了。
螺聲吹響,要牽罟了。

 

1998年宜蘭縣政府委託無尾港文教促進會進行大尺度的水體開挖工程,2000年,又投入水域疏浚工程,清除港口段大部分佔滿蘆葦及布袋蓮的出口水域,及2005年因水域淤積而疏浚核心水域。除此之外,長年的布袋蓮清除工作及私有地翻耕工程都是年度重要的經營管理措施。

 

儘管如此,長久以來無法徵收核心區周邊約8公頃的私有濕地,於2005年3月促成了以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核心成員結合部分地主的「廢除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行動聯盟」的舉動,訴求大致有四點:第一、當年縣政府承諾的水鳥公園建設經費未兌現,第二、保護區環境惡化,鳥害造成農民損失,第三、私有地地主土地徵收權益問題,第四、將「無尾港」正名為「馬賽」。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設立因周邊社區的環境議題、人文背景、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的環境變遷,牽動人與人、人與土地及人與自然環境間互動的緊張關係,不但影響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發展與棲地環境的保育,更影響社區發展的土地利用與經濟開發。

大夥兒推著船前進
大夥兒推著船前進

 

將原本沒落、邊緣化的老舊社區,激起一層一層難解的漣漪,絕非原先縣政府公告設立保護區的用意,也絕非社區居民對設立保護區的期待。其解決之道已非政府公部門、社區居民或民間團體一己之力所能及。然而前述問題若能在社區居民、政府公部門、民間團體及專業知識之間建立基於對保護區保育與社區發展利益之間取得共識,並發展利益共構關係,共同解決前述的問題,或許能在自然資源保育、生態環境維護、社區經濟利益發展及社會環境議題之中尋求互利共生的可能。

大家同心協力拉網上岸,牽罟是港邊社區漁村文化的見證。
大家同心協力拉網上岸,牽罟是港邊社區漁村文化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