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期-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振興─總是以地方居民為主人翁
蔡明志,《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蘭陽博物館
編按
為了擘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的新願景與發展策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劃「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論壇」,在10月18日與1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交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策進與合作關係,此次論壇特別邀請到日本社區營造的的權威—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宮崎清分享日本經驗,台灣社造與博物館發展的推手-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發表專題演說,會後,發表的演說及論文結集成書,蘭博電子報逐期全文刊登。
主講人:宮崎清 / 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
大家早安,我是宮崎清,多多指教。林局長與蕭主秘對於社區營造還有蘭陽博物館的歷史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以及對台灣博物館的想法,介紹很多也學習很多。
後半段的地方,林局長介紹了我跟宜蘭的關係,非常謝謝林局長的介紹。我想我來台灣約有一百次了吧?!當然也到過宜蘭很多次。約十八年前,我初次拜訪宜蘭。昨天開幕式的地方,會場中聚集了兩、三百個人。我站在舞台上很不好意思,聽到了各位的介紹。在日本演講時,若要動員這麼多人,的確很困難,因此我當時嚇了一大跳。我以前來台灣跟大家作介紹的時候,有兩三百人能聚集在公民會館聽我演講,有一些老年人,同時也有像今天各位這麼年輕的人也在會場。我當時感覺到的是:好厲害喔!好棒的熱情啊!我對於台灣的蘭陽地區這樣的情感,這樣的一個熱情,我認為台灣人真的很認真的去思索台灣這個問題。大家集會在此,不僅是只有宜蘭吧?那宜蘭今後將會如何呢?
我很久沒有來到宜蘭了!從機場到宜蘭大約只有一個小時,我嚇一大跳。就像林局長所說,從台北通過了幾個隧道,不知不覺中竟到了宜蘭。發現宜蘭發展神速!同時蘭陽博物館與蘭陽的景色非常的和諧,這不僅只有設計,從一樓往上看的層面,裡面的內容物也是非常的棒,特別是,這裡「故鄉就是博物館」,「家族就是博物館」,「蘭陽博物館就是我的家」。
「蘭陽博物館就是我的家」,我到蘭陽博物館就有這樣的感受。今天我將這份感動來跟大家分享,同時與大家分享我四十年交往山村的經驗。這樣的社區,或許在場各位有很多人沒看過雪。這雪是豪雪,是很深很高的。為什麼我總是在說這個地方的故事呢?因為據我的經驗,在日本東北很冷的地區,有一群人很認真的去做。那群人就像蘭陽地區的人一樣,那個地區就是他們的博物館。所以我想跟大家介紹這個故事。在後半段我要向大家介紹在東京迪斯奈旁有一個叫浦島的地方。311大地震的時候,造成這個地方海埔新生地這樣的一個故事。當時有人想住到浦島這個地方,可是因為大地震,有些地方下沉了,人就必須要離開,住在這裡的人今後該何去何從?
三島町這個地方有一個生活工藝館,它發展了「生活工藝運動」。這是一個很小的山村,現在四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這個地方有豪雪,有時候會在車上睡著了,因為豪雪以致無法往前走。此地開了八個小時到山村的景色是這樣的。這小小的村落,小小的稻田。我和老婆說我去山裡頭嘍!這就像山林的地方,也有像小小農地的地方工作。我要去山裡就是工作,它其實就是一個山谷,是一個與山共生的小村落-里山。這個里山就像是我的生活圈一樣,我生活的一個所在,所以它叫作「里山」聚落。
在東京四月春暖花開的時候,在三島町五月才會櫻花盛開,即使在寒冷地方也會有櫻花。櫻花開完後,六月就開始要插秧了。插秧結束後,接著山甦醒了。到十一月的時候,就有一個很美的紅葉故鄉。十二月豪雪下降,這個雪要到三月才可能融化。十二個月當中有三分之一是要和雪共同生活的,幾乎整個聚落都被豪雪埋沒的風景,所以要除雪,因為雪很厚的話屋頂是會塌下來的。
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生活裡,人口過於疏少。在 1970 年代,住在鄉間的年輕人就逐漸離開了,高中畢業後就到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到都市求生活。留下來的只剩老人,也不曾有小孩哭鬧的聲音,長此以往,這個村莊即將變成廢村。生長我、養育我的村莊即將消失了,大家非常得擔心,那該怎麼辦呢?該怎麼做?這裡只有山、雪,我究竟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大約在70年代時,我到三島町與當地的人民討論。他們說我們這什麼都沒有,怎麼辦?我告訴他們:絕對沒有一無所有的村莊!人們住在這裡,在這裡生活,就會擁有這裡獨特生活的文化,裡頭代代相傳的老人等等就是這裡的文化。有這樣的村莊,就有不可或缺、豐裕生活的文化及歷史。這樣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生活呢?大家重新檢視一下,我們曾經走過的歷史和生活。我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生活?這就是無比珍貴的寶物,我們一塊去尋找我們的寶物吧!社區的人竟然說什麼都沒有,可是一塊做社區踏查時卻有各種想法。社區的人帶著相機、手拿筆記本,一塊去踏查,就像是漫畫般的尋寶活動。這是一個隱藏的文化,我們去挖這被隱藏的寶物吧!我們帶著社區人去聽歐吉桑說歷史,當中也有公務人員。說這裡有什麼樣的歷史、有什麼文化傳遞下來?到山裡遇到熊該怎麼辦?到山林裡有什麼草可以直接拿來吃?就這樣告訴孩子們山裡頭無盡寶的東西。
我住在這山村裡頭,我去了好幾次,我要介紹一個歲令時節,一個文化。也就是說,我向山神祈願、拜拜,穿上自己做的雪鞋,所背的背包也是自己用稻草做的,帽子也是自己親手編的。自己家裡的後山-里山,有這樣的東西-「注連繩」-用稻草編的,代表進入一個新的神境。拜託山神在這一年當中不要讓山荒廢了,讓我在豪雪時能有一年的豐收,祈願有一個新的開始,祈願讓我能夠進入山的神境裡頭,去討生活。在雪中種田插秧,雖然雪下得這麼厚,下得如此嚴峻,可是神啊!請讓我在秋天時有個豐收,就在這個時候給我滿滿的祈禱。這就是稻草(代表梯田)、松(代表山)、大豆殼子(代表田),希望能有一年的豐收之儀式代表。山有山的豐收,稻田有稻田的豐收。藉由這樣的儀式,祈求秋天的豐收。這裡頭有一個稻草做的輪子,此稻草輪子透過鳥居能夠讓我們有一些養蠶的部分。圓圓的東西通過之後,今年就可以豐收,這是一個儀式。像這樣歲令時節的儀式叫「火的祭典」,叫作「賽神祭」。這一年當中,隨著火勢的猛烈,那這一年就可以使我們趨吉避凶。以筆直的杉木做出來的中心點,放在各個村落的中間,最後到了晚上點上火,將自己的祈願點火,火代表祈願人的心願,透過火大家大聲尖叫。這樣的火直達天際,就像人的心願達上天際。強烈火的力量代表村莊的信念,每年都會舉行,這是日本國指定無形文化財。
接下來,我們活著的這件事情,要生活需要有各式各樣的道具。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道具呢?我們並不是只靠電腦生活,在山裡頭的人大概需要鋸子、菜刀,小孩也需要道具,所以有各式各樣的道具來支撐我們現在的生活。到山裡頭都會看到這樣的道具擺在這裡頭,我們面對著道具跟它拜拜,透過這樣的儀式:道具啊道具!今年也請認真的工作吧!請接受我認真工作的情緒,請和我一起努力工作吧!我每年漸老,道具也逐年漸老了,五十年、六十年,希望它們都能被使用到。透過儀式,活著這件事情,因為我活著才能使用道具,所以我感謝道具。這樣一個感謝儀式每年都在進行。這有一個小小的盒子,盒子裡頭有道具,盒子與道具都是自己做的。這裡採自給自足的生活樣態。
我們到山裡頭時,沒有機器可以進入,所以必須要純手工耕作。因此採收下的稻殼是非常珍貴的,這是村里共同去做的。昨天我去了一個地方,收到一份禮物,他們很驕傲的告訴我,這是他們親手做的。就像醬油也是村裡頭自己去做的,裡頭的人自己帶自己的大豆共同來做。種田也是如此,因為人口少,所以都會相互幫忙種田。在山裡頭,耕種時這樣的曲線是自然形成的,這和機械的曲線是不同的。大家是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大家互相幫忙插秧、換工的工作。在這嚴峻的山裡頭,機器無法進入,可是老人們互相幫忙的插秧情景。我們剛介紹的歲令時節,就是和他們的農作是有相關的。
或許有人會認為,為什麼要介紹這麼舊的故事呢?究竟在說什麼?為什麼要說火的祭典?事實上並不然。這裡有一個很棒的生活的文化、生活的樣式。可是社區的人並不是這樣的,都會的人並不是剛剛介紹這麼單純的生活方式,都會人沒辦法體會剛剛介紹那種豪雪的山的生活。所以山村的人不可以想說只有山,我們如果把我們的想法做一百八十度的轉換,那我們真的是一無所有嗎?我們重新檢視既有的文化的時候,為什麼我 們會認為我們這個村莊一無所有呢?當時在1970、1980年代時,他們認為,在日本農村地區是一個落後地方,在都會地區則是先進的地方。或者大家會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認為,在那樣一個時代當中,老人們會覺得我這樣的村莊什麼都沒有,羨慕東京是一個好棒的地方。如果我們把這想法逐漸改變的話,將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叫做「思考三島町 的論壇談」。
我們就是一個共同思考三島町的論壇。這個論壇持續了十年,這是第三次論壇的照片,第三次參與論壇的人數還不多。大家去思索,長此以往我的村莊該如何呢?思索三島町方向的論壇,第一次只有十一個人。這是當時的町長。町長說:怎麼辦啊?宮崎清啊,十一個人,該如何是好?於是與町長一同思索該怎麼辦。透過這樣的熱情,我們和村莊裡的人共同思索有什麼事情,以後該怎麼辦,共同試試看吧?町長召集大家一塊做。可是第一次有思考三島町該怎麼辦的研討會只有十一個人到場。但是我還是不放棄,堅持沒關係繼續做,不要第一次就結束,明年也接下去做。我做了十年,第三次約五十個人左右,第十年的時候,這小小的建築物裡頭塞滿了人,村裡的人來參加外,也有北海道的人,也有九州來的人。大家共同去思索村莊的未來方向,想的並不是只有我們自己,而是「以社區為主人翁,我能為社區做什麼?」經過幾次的腦力激盪,產生的是一個運動-1974年開始「故鄉運動」。人口過少,有許多空屋產生,將這裡做為民宿,讓都會的人能夠過來,把這裡當作自己的故鄉,偶爾過來住宿,做為這裡的特別町民。
故鄉也有這樣豐盛的東西能採取,將這些農作物寄給特別町民。台灣也有做這樣的部分,日本的故鄉運動至今都還持續著,是由日本的三島町開始的。日本大分縣一村一品雖然有這部分的運動,事實上不一樣。最早開始的還是三島町,故鄉運動的原主。運動就像蒸氣火車般,一旦開始就會連帶產生另一運動,接下來蘊生另一個運動,這是人的力量,這是人的思索的力量,同時這也是行動的力量。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介紹什麼是「生活工藝運動」是一個什麼樣的運動?生活工藝運動是需要指針、指標的,這是一個家族或是鄰人圍在一起,大家一塊討論,請活用主婦代代相傳的技術,從生活當中蘊生出來。我們不用虛偽的東西,創造的東西能夠在我們大家生活中實用,表現我們生活在山村的喜悅,用我們的真心去創作,活用在生活中,用我們自己的手去創造我們自己的生活空間,這就是生活。就像一個憲章,一個指標,我們要朝向這個方向去進行運動。這樣的指標是三島町村民共同去做的聖經、憲章,有這樣的部分才會有生活工藝運動。
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工藝呢?在小小的稻田裡頭,才能夠收穫一點點的稻米,這樣收穫的稻米,以及如此珍貴的稻草(藁)。這個稻草是稻米的爸爸媽媽,所以你不可以不孝敬父母,不可將這珍貴的稻草給燒掉。三島町禁止燒稻草,雖然日本各地方都會燒稻草。三島町做一個怎樣的生活呢?就是對於稻米的雙親,活用稻草,變成這些老人所做的東西,他們漸漸的就利用這樣的稻草做像是鞋子、鋪的東西等等。從千年以前就傳下來的技術,這樣的生活樣貌,日本人是在稻草當中生下來所蘊生的民族。爸爸把稻草打軟,媽媽就用稻草編織物品,就將嬰兒裝在自己編的搖籃裡。這一位畫家所畫的稻草生活文化情境,是跟稻草共同生活的文化。像這樣的文化是山的子民,跟木頭一樣具有高價值的草就叫做稻草。這是對日本人而言的稻草,台灣叫做稻的草。所以不可以燒稻草,因為它是和木一樣具有高價值的草。因此三島町就用生活的代表-稻草,製作成給讀幼稚園與小學的小孩子穿的草鞋。草鞋對小孩子的腳底具有刺激功用,對小孩很好。沒人知道是誰設計的,從以前就流傳至今了,是我們生活的證據,是我們的驕傲。所以我們蘊生出生活工藝運動。
台灣也有把草放在這裡保溫的茶器。那這是很細小用稻草編織的。這是為了去採山菜所背的野菜籠。接下來是一種樹皮科(科皮)。這是用這三種素材所做出來的傳統造型的皮包,特別是媽媽們最喜歡背的腰籠。這樣的皮包是一個很好的造型文化,以樹皮的纖維、稻草同時做出來。所謂創作物,是要自己去思想怎麼做的。從剛剛的採山菜包進化至現在的皮包作品。這是八十幾歲的老人自己設計出來的。這樣的生活工藝,是從生活當中所使用的東西由自己親手去做,做好有剩下的就分給別人,即是生活工藝開始的原點。
這裡的材料都是山裡的人自己想、自己做的。這是八十七歲的老人作的,每個家裡頭都有這樣大大小小的籠子。有粗孔的,有細孔的。這個叫木天蓼,取它的纖維所製作的。木天蓼其實非常耐水,越使用這個顏色會改變,漸漸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深,越來越漂亮。因為你越使用,這個地方越是有新的生命,自然素材所製作的物品,越用品質越好,價值越高,其實這就是創造物的價值。所謂自然的素材,會看到圓圓的紋路,有紋路是一個很棒的素材。自然所產生的不要浪費,我們重新賦予它新生命,做這樣一個新的造型。我給它一個「宮崎清獎」,因為它把人家廢棄不要的山葡萄藤有節的部分做成這樣子。生活工藝運動時,大家結合在一起去做,用自己的感情愛心去做,我會一個個寫「宮崎清獎」,然後在每年生活工藝運動裡會頒獎。漸漸的生活工藝運動發展成了一個地方博物館-生活工藝館。集合在這裡讓地方的人去看用自己想法所做的作品,在這裡互相交流展示。
這裡是用舊的裂織物所產生的東西,把不要的布重新撕開重織。木棉是要在暖的地方才有,在東北地區,北方是沒有布棉的,只有東京才有,那我們該怎麼辦呢?那這個裂織就是古布再生的技術。在京都、大阪這個地方,把古的布棉收集一起,有公司用船運到東北這個地方,因為東北布棉較少。東北人把古的布棉撕成一列一列的,變成尾線,再將這個古布重新再變成新的生命。這是一個非常有風土的部分,在這很冷的地方,穿上較厚較棉的衣服比較好。在三島町這個地方,幾乎都是自己手做碗、盤子、筷子等, 都是自行製作、使用。
在生活工藝館裡,漸漸有許多人來到三島町這個地方,來學習三島町生活創作物的哲學,在館裡頭互相學習做展覽。同時,在生活工藝館裡頭,這就是「宮崎清獎」,寫著用山葡萄的創作,給它一個表彰狀。你能夠活用山葡萄的節,做一個非常可愛有感情的盒子,從自然當中得到的材料完全沒有浪費,重新創作,您是非常尊敬愛自然的一個工藝創作家。
這是「工人祭」,他們在這裡聚合展售他們所做的東西。在生活工藝館的廣場展示老年人所做的農產品,在山裡頭所得到的農作品,和全國各地來的人介紹他們的農作品。這多少錢?這怎麼做?這是什麼材料啊?彼此熱烈的交談,開始進行工人祭。可以把人跟人的心結合在一起,三島町的人都可以這樣自己做雪鞋,外界的人看著三島町的老人會做雪鞋,覺得他們好棒,心裡頭互相交流。所以將自己創造物的喜悅分享出來。
接下來就是國家的寶貝-木天蓼手作手提包(傳統工藝品),這是國家指定的,大概有兩百三十五個品目被指定。傳統工藝品必須要有素材、技術,並不是只有形狀,而是有規定什麼樣的素材。所謂傳統的技術技法、傳統的素材所製作的這樣的產品稱作日本國指定傳統工藝品。很高興三島町被指定為其中之一。日本皇家雅子妃也有訂這樣一個作品,皇族的人其實也會指定這樣的作品,支持產品。他覺得真是個好作品,請老師在後面推,讓我們往前做。事實上有很多人在支持這樣的運動。一無所有的村莊裡頭,爸爸他覺得每天晚上下雪很高興,因為十二月到三月之間,大家沒有辦法出去,就在雪地裡創作作品,晚上的時候在自己的家裡頭,自己集工去作山葡萄藤的創作,這就是生命的意義,自己生活的意義。
木天蓼的名人-被國指定的傳統工藝師,他有這樣的技術。歐巴桑做了一個腰間的的皮包,這是女性們所創作的,這樣的女性在鄉村很多。在三島町這個地方只有兩千人左右的美麗山村,雖然是一個過疏的地方,因為過疏,都市的人也會到鄉村裡頭來學,所以人口不會漸漸減少,是持平的。這兩千名村民中,有五百名可以進行製作創作物,傳統工藝的表彰國指定的部分。
這一無所有的運動,來跟各位介紹。首先大家先去踏查這裡,真的一無所有嗎?事實上這裡有睡著的寶貝,我們來去尋寶吧!一起分工作業,一起畫出寶藏地圖,再共同討論自己所發現的寶貝,確認我們三島町的獨特性是什麼?自我是什麼?我們自己去確定。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走出來,來跟大家介紹。
首先,大家覺得是一無所有,可是仔細思量重新檢點後,我們這裡擁有都會所沒有的好多東西:我們有很多山雪、風景與自然生活的文化。我們從一無所有改變觀點,就變成豐富無盡場,那事實上是這裡的主人翁去改變、去自己做。生活工藝館也會去支撐這樣一個部份,這是社區的人內發性地去展開這樣子的運動。
我很簡單的再跟各位介紹里海的案例。在迪士奈樂園附近的這個地方就是浦安,以這個區域來看,這地方叫做海埔新生地。1970 年代海埔新生地所產生的新的區域,迪士奈樂園也是其中之一,新的都會就在浦安,這裡頭有工廠。在311地震後,浦安這個地方的海埔新生地,公共電話亭壞了,路也變成這副德性,車子被埋在底下,柱子也倒了。日本浦安曾被票選為人民最想居住的都市,因此這裡是擁有許多外來人聚合的地方,大家都想去住浦安市。311的地震海嘯後,無法抵擋的天災產生這樣的傷害。千葉的海埔新生地並不是用山的土填的,而是由海裡頭往上移弄出來的海埔新生地,因此它是脆弱的、易受傷的。這裡的房子也無法蓋得很高,因為在311地震後,大家漸漸不想居住在這裡。
浦安市的人就在想,311地震後,如果不是海埔新生地,我們該如何在這裡生活呢?他們找到江戶時代這樣子的浦安,當時他們是這樣生活:可以看到富士山,並不是海埔新生地的生活。我們現在是在一個高樓大廈裡生活,但在浦安這個地方在還沒有海埔新生地之前,事實上是一個處處跟海跟港共生的都市。在還沒有海埔新生地之前,人口是一萬五千人,現在是十六萬人。因為有這樣的海埔新生地後,人口也高達十六萬以上,這是一個級數成長的都會。以前這裡是一個海港,跟海相近的村莊,擁有很多海產。現在變成高樓大廈,海就在裡頭,可是沒辦法過去,我們跟海是被阻絕的,在高樓大廈裡頭的人是無法感覺到海。我們將來想透過浦安跟海生活,大家開始去畫畫,想與海有所聯繫的浦安,大家都想居住在這裡的浦安。所以開始做一些未來的願景圖。堤防阻絕了人與海的接觸,將堤防稍微改良,做了一條能夠散步的路,能有一個工人泡泡腳休憩的空間,讓自己的想法逐漸描繪出來。
這裡做一個里海神社,有一個儀式的部分,一個鳥居之類的神社,那我們來跳個舞吧!日本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有跳舞,大家一起來歌舞吧!現在在作曲,也在想舞步該怎麼編。同時也很慶幸311浦安並沒有人傷亡,可是自然是有傷亡的,所以有很多被破壞的情況,把它放在這裡變成一個「鎮魂丘」,自然死亡的這些靈魂,希望做一個與 海有相關的故鄉。這是里海將來的願景圖,希望將來能做這樣的里海。
市長、立委也一塊來到這裡,一起去想我們未來的浦安市,該如何去做。如果有一個好的提案,國家也會有經費去實踐。共同攜手去描繪我們浦安的未來和願景,一邊描繪夢想,一邊共同行動吧!浦安大學講座的其中一個,也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博物館,我這麼認為。一個是三島町里山,以保存傳統工藝的生活工藝館;另一個是311地震後希望能夠變成現代的海岸,與海親近的浦安。事實上這也是一個生活環境博物館,與生活親近結合的博物館。地方的人結合在一起該想些什麼呢?在地域博物館裡頭,我們看這些東西,我們去接觸去體驗,體驗這是什麼樣的事情呢?我們要自我發現、自我感覺,浦安原來是這樣子的。要由自我去確認,要由自我去出發、去發現,去掌握一個嶄新的看法。要有一個我是地域的主人翁,我是一個無可替代的部分,使人有一個來到另一個故鄉的力量。我認為蘭陽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部份,這是我的淺見。
由外地人移居移訪,與地方人學習東西,跟地方人做,營運也是如此。所謂地域學、 地方學是非常重要的,有這樣的地方學後,以地方的人為主人翁來做重要的出發點。我是跟三島共同工作,彼此相互支撐的生活,我在那裡其實有很多回憶和故事。三島町的人告訴我許多事情,我從裡面學習許多,用我的話來告訴大家我在三島町所學到的東西,來跟大家報告。
所謂社區營造這件事情,大家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我認為最重要的地方是人生活住在這裡,這裡有歷史,有生活文化,這就是社區。社區地域這地方,一定有無可替代的光華與寶物。寶物是什麼呢?必須要由大家來重新認識確認,才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光華這件事情,或許有人對於什麼是這裡的寶物看法不同,因為我們立場不同、見解不同,所以要將大家聚合在一起去討論,去取到一個公約數,是社區共同認同的光華。大家朝這個最大公約數前進,創造一個更新的光華,創造一個新的地域華光。
要創造新的地域華光有幾個想法。第一個,正常的韻律生活,無需特別裝飾。山村裡有山村的生活文化,漁村有漁村的生活文化,都會有都會的生活文化。文化是沒有高低的,大家都是同格的,所以山村文化我們就用日常生活的方式去營造,請都會來分享我們山村的文化,不認同山村文化的人是不會來山村造訪的,這就是山村營造非常重要的精神。維持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這當中一定有非常棒的文化展現給大家,給外來者欣賞。在全球化當中,地方就是最獨特的地方,在網路資訊中可以全球,所以注目當中就只有地方當地的文化。因此三島町就是這樣地保留它原型文化,我們好好的保存工作與生活的哲學。不同的人就會來學習來體驗,日常生活韻律的發想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我的經驗來跟大家報告。
接下來有三個部分。所有的文化都是同格的,每一個地方它的文化都是同格的,所以我們要先發現我們自己文化的華光。用沒有矯飾的日常生活去維持,進行我們的社區營造。全球化當中是我們的力量,共同的部分是我們的力量,民間其實也有一些官民行政、民間企業一起協力共同努力的部分,我們因為看法不同,必須共同討論達到一個共識,共同協力才會前進。所謂以人來講,力量是很重要的,所謂力量,人是有很多力量的,所有的人都應該擁有這樣的力量吧!在三島町的老人家們有這樣的力量。在浦安市民大學這個地方有一個小小的市民講座,這些浦安市民也有這些力量。大家都有這樣的力量,這中間感動的力量是任何人不可或缺的社造原點。因為社造而共同聚在一起的人們,大家圍在同一桌子共同發言,這是一種感動。
我昨天到蜜餞工廠,遇到一個很棒的年輕人,如果沒有那位年輕人,我可能沒辦法感受到蜜餞工廠的感動力。他在上海工作三年從事建築行業,娶了一位日本太太,回到故鄉宜蘭在橘之鄉做建築的部分。他認為這些建築是老人們辛辛苦苦建的,於是不捨把它拆除,所以將舊有的建築去改造。更感動的是,在這鋼筋水泥的內裝裡頭,裡頭也很漂亮,天井裡有木頭,下面有一個桌子,可以喝到蜜餞汁。天花板上頭是很久很久很漂亮的木頭。他在介紹過程,以前這裡是有養鳥的,為了不破壞鳥巢,所以用了做鳥巢的木頭,當作保存鳥巢的技藝。
我住在山梨縣甲府的地方,我家也變得越來越舊,父母家也是,我重新整裝讓自己的兒子能夠住,我跟我太太住的地方有一角落,爺爺奶奶也有住的地方,把他們住的地方重新改裝,變成小孩子能夠回來住的地方,做一個老屋的改造。希望能夠保留爺爺奶奶生活的足跡,他們所創造的屋頂、樓梯等等,希望能夠留下來給自己的兒女。呼應剛剛所講的蜜餞工廠,這是一個很漂亮的建築形象館,是我無法作的,可以讓大家去體驗木頭所作的建築。
我自己重新用自己的力量,重新整建自己山梨縣甲府的故鄉,想留下我父母所建造的房子,給我未來的兒子,讓兒女能夠回來住。我的想法就跟那位年輕人一樣,所以我也被感動了。在進行社造時,感動這個力量其實是任何一個人都會有的。同時,剛剛三島町的町長說,第一次十一個人,不然我們不要做好了啦!可是我說不行,持續十年之後才會有遂行力、執行力。什麼事情都要執行,我要堅持執著自己的想法,一步步慢慢的往前走。這樣的力量是彼此共同協成的力量。「手汗想創」 ,我想用這四個字和大家分享。在認真工作的時候,手就會流汗,然後去思索很多的發想,再去把它創造執行出來。在做的人,在想的人,在使用的人彼此互相溝通去做。這部分也是社造的部分,共同的想望,共同創造,流汗去做。
山裡頭產生的歌,第一曲前段:在山裡頭我追著兔子,在山的底下那樣子的河床,裡頭有小魚,我可以在那裡釣小魚。那樣的一個夢永遠都在我的腦海裡,無法忘卻,這就是我的故鄉。
社區營造其實就是故鄉營造,我的執著就是去到哪裡就是要唱這個歌。所謂故鄉這件事情是很棒的,各位都會有故鄉,請將你們的故鄉傳給下世代的孩童們,這是我們大人們的責任,這就是故鄉,養育我們的故鄉,這樣的故鄉啊!讓小孩子們瞭解。所以大人們認真努力,這樣流汗創造出這樣一個故鄉,其實博物館是有這麼大的力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