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9期-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二)

蘭陽博物館 提供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編按

2022 實構築展「構築.敘事」,我們將建築視為一種文本,我們也延續實構築展覽一貫的關注:設計、結構、構造相互對話的精神,以敘事性的角度切入,展現建築師在其作品所整合建築意識與意欲。

展覽共收入二十四件作品,依其型態與特質,我們共分為五類:「地理脈絡的量測」、「時空脈絡的表述」、「文化脈絡的提問」、「內在脈絡的辯證」、「類型脈絡的編寫」,分類的原則,著重於參展作品內在敘事的特質。
在展覽的陳述上,我們為了突顯「敘事」之多元的可能性,各類型的作品將以亂集團方式雜陳,以反映現實世界論述自由散佈的真實狀態。

《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本次參與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的作品介紹

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桃園市

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
三和國小風雨活動場

基地位於三和國小西側高差1.6 公尺之低處空地,其東側擋土牆將校園切分為二,校園裡的活動不連續而受限。
回應基地周邊多層高程之地面與景觀,活動場採取兩段式建築體,底部為混凝土基座、上部採鋼構構架,讓建築體在尺度、重量感與秩序層面,作為環境(人造與自然)到活動場之間的調節者。
設計由基地的四個邊界底部切入,透過混凝土構造之可塑性,逐一在各個邊界對環境做出回應,建立一個鼓動活動連續性的基座。南側,水平厚牆承接地面力量,崁入地景中。

大階梯平台打開東側擋土牆界線,引導東西向流動,延續鳳凰樹下遊戲場活力,成為舞台、座椅或階梯;西側「模仿」既有教室簷廊,退縮形成緩衝的懸臂簷廊空間。
北側,模仿緊鄰的緩坡,橫向擴充出緩階梯,原本僵硬的邊界,被拓展為可自由橫向穿梭的空間。將四個邊繫結起來,基座成為廣場。
上半部鋼構棚架由西向東傾斜,以輕薄的雙鋼板樑帶出主方向性,讓人們視線沿著樑穿越活動場,抵達鳳凰木下的遊戲場,開啟多向度流動的活動與風景。屋面在傾斜過程中,漸轉為下垂曲線,在整體秩序裡,帶來另個隱藏中心,支持著底下活動場的凝聚角色。
棚子柔軟地覆下,與拔地而起的柱子相遇,在流動的環境中緊繫出場所核心,日常與儀式的場景時時浮現,如劇場般。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境衍設計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新竹市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

空間裡的水平線與曲線 「集會所」?一座由木頭所搭建的屋架,還是一棵樹就足以提供人群集會空間?「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定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站在那魯灣街的堤防看出去,一望無際的水平線是令人感動的,環境中沒有物件與物體,僅是一片融合在一起的風景。集會所能不能與大地成為一體呢?雖然無法將人造建築完全與自然環境相等比擬,但仍然思考著要如何嘗試趨近、討論 「建築就是環境的一部份」。
空間中看似隨意的曲線,其實是經由反覆確認日照角度所形成的。在構築時是被清楚整理過的弧,不讓零碎隨意扭動的曲線影響建造的效率。即便如此,經過數學計算的曲線,人們並不會在空間中意識到四個虛構參考的圓,而是自然流竄於其中。
觀看風景的意識感 一般而言,建築被當作觀看的重點,而在集會所看出去的風景應當比看著建築的時刻還多。拔高的瞭望塔提供了三百六十度閱讀環境的機會,立起的牆體讓人們在旋轉向上的過程,就像爬山行經的過程一樣,只能看見一側方向的景色,而當繞行至最高點時,不知不覺已瀏覽整個山與海地貌的全景,整個集會所空間企圖以觀看風景的方式,去建構人與環境上的連結。

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禾磊建築 × 李訓中建築師事務所|連江縣

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
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

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的設計,不只是要蓋一座新的候船設施,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機會,重新梳理島際轉運的人車動線,界定福澳港區的環境空間關係。新的設計的首要考量,要讓福澳碼頭,除了作為列島間船運交通節點,可讓島際交通順暢,居民生活休憩和觀光客旅行穿梭碼頭時,都能更親近海洋的自然元素。
透過水平開展的弧形大屋頂,我們將南竿福澳港的碼頭水岸重新打開,統整原先港岸的雜亂環境,賦予一種新的空間韻律:屋頂一面向山處揚起,一面向海岸低伸,建構山與海之間通透的的交會點。斜向的大屋頂,呼應了島嶼岩壁的地勢,不僅低調的融入馬祖自然風景,也以現代建築語彙和地方傳統建築的形式對話,形成新的馬祖建築地景。
大尺度的清水混凝土板,創造出與周遭連結的公共性,使空間開放流動,提供舒適的候船空間,完備島際轉運的旅運服務功能,同時也成為居民休憩交誼的自在的生活場所,將山海美景還給地方。
弧形的無樑板結構,前後出挑延伸,從二樓高度水平打開,以短向板牆懸吊所形成的觀景平台,提供人們不同角度與高度的展望。低調簡約的屋面灰磚,將視覺焦點留給自然,從平台望去就像一條和緩的新地平線,帶來自在的寧靜感,讓人可充分感受馬祖的山、海、風、陽光,與馬祖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基隆山海城串聯再造計畫工程|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基隆市

基隆山海城串聯再造計畫工程
基隆山海城串聯再造計畫工程

基隆—港口之城,是由山與海以及蜿蜒的道路交織而成,是一座城市中潛藏著複雜巷弄的迷宮。「基隆塔」亦可視為一個捷徑,隱身基隆巷弄之中,垂直串連至希望之丘上的主普壇後院,希望能成為基隆市民及觀光客上下山的便民立體豎道,同時也將成為觀山、看海、讀城之重要景點。
垂直豎道與水平廊道,簡單有力的連結山與海、自然與都市,透過一個媒介讓基隆人重新認識基隆,同時也讓旅人認識這充滿歷史與活力的港都特色。 山為主普壇、海為基隆市,二者若以A 和B 代表,X 則為似塔似橋的串連媒介,透過垂直豎道將人帶上水平通廊再接至主普壇後方。此發想來自基隆港隨處可見的起重吊車,一座運送貨物至城市,另一座則將人潮引至山上。
山腳下的陽光三角廣場,是阡陌縱橫、盤根錯節的基隆山城中的一隅空白。透過一段曲折但緩和的坡道,將人潮帶進隱匿於都市中的小廣場,享受山腳下的天光。空出一座留白的廣場,容納著基隆生猛的都市能量,不管是假日的熱鬧喧囂、或是平日的寂靜無聲。

集結地方創生的群眾之力,由下而上的更新都市容貌,將後現代港都的活力抽象化,成為一席都市的喘息之地。
而懸於五十米高空的水平段為一座城市展覽館,準確的框出基隆的各個景點,如佛陀、郵輪以及城市東南方的山群。透過觀景窗面向的不同角度,我們企圖將整座基隆的精華濃縮在此。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

展覽日期:111年12月15日(四)至112年5月01日(一)

展覽地點:蘭陽博物館一樓特展室、二樓序展前廳

主辦單位:實構築學會、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協辦單位:a+tec《實構築》季刊、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