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3期-龜山島行旅路徑形成的世代足跡

黃建圖  /  龜山島社區居民、海波浪 seabelongings 主理

孤懸海外的龜山島是宜蘭特有地景。(攝影:楊景秀老師)
孤懸海外的龜山島是宜蘭特有地景。(攝影:楊景秀老師)

編按

龜山島小旅行行程,是上午從烏石港搭船前往龜山島,繞島後,登上島嶼走入過往龜山島村社的生活空間,下午前往龜山島社區,品嚐大溪漁港新鮮海產午餐,在廟宇前體驗懷舊童玩寸子、認識72角風箏,遊覽龜山島漁村文化館,走入新舊港區的一日旅程。

路徑的形成──村落記憶與今日生活的交會

頭城的大溪漁港留存著龜山島人的故事
頭城的大溪漁港留存著龜山島人的故事

 

2018年9月,為了發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行行程,龜山島社區青年與旅人書店、島內散步(前台北城市散步),以「看得見的鄉愁,龜山島人的海風歲月」為行旅主題,推出這條以龜山島人故事為主軸的小旅行路線,首發團由龜山島社區長輩簡英俊帶領,初次推出即滿團成行,廣受歡迎。這樣的行程規劃是自2000年龜山島開放觀光用途後,首次由地方與遊程專業團隊協力發展的行程體驗,此後每年都做調整推出新的企劃內容,也引入社區青年參與導覽。

 

龜山島是位於蘭陽平原東面太平洋的火山島,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直線距離頭城烏石港約10公里,一般搭乘遊艇或快艇約半小時可抵達,自清國時期在島上形成漁村聚落,於19741977年間,因軍事需求集體遷村自本島宜蘭大溪的龜山島社區,今日的大溪漁港船家漁民多為昔日的龜山島人。

 

遷村後,歷經從大溪舊港到新港,今日的大溪漁港已是東北角海岸知名的近洋漁獲港口,每日下午漁船回港後,新鮮的海產由商販快速送達附近的城市,從頭城到宜蘭、羅東,隨著交通越加便利,現在有許多台北從大溪漁港進貨的海產店也會掛出「龜山島海鮮」,強調自家海味新鮮、口感鮮甜。

 

今日的龜山島不但是宜蘭獨特的視覺印象,也是地方遊子鄉愁的寄情,更是饕客揀選海味的品質指標。

龜山島登島、繞島、賞鯨是宜蘭熱門海上遊程。(照片提供:新福豐168)
龜山島登島、繞島、賞鯨是宜蘭熱門海上遊程。(照片提供:新福豐168)

龜山島民與漁村文化館

為了延續龜山島人的故事,龜山島社區於2005年落成了「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將過往在島上的生活用品、漁獵器具、信仰祭儀、出水文物、船隻、房屋、島嶼模型、童玩寸子、72角風箏等搜集在這個空間中,並規劃展示版讓遊客能順著動線便於了解這個族群在龜山島上生活與遷移的故事。

 

文化館開幕後,有了宜蘭存留龜山島村落故事的地方,吸引許多地方媒體、文化愛好者、社區營造社群、國內外大學、人類學研究員來訪。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的模型與展示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的模型與展示

以小旅行連結龜山島的故事

遊客依喜好前往龜山島、大溪漁港,而文史愛好者則會探詢到「龜山島漁村文化館」,這是在2018年以前,慣常的地方行旅方式。

 

在沒有導覽人員的情況下,在不同地點能獲得不同片段的龜山島故事,但分段走時故事就變得破碎,即使到過這些地點也難以了解龜山島的人文故事脈絡。

 

為了讓大眾有更深入認識龜山島故事的途徑,以小旅行的形式,兼具旅遊趣味與文化內涵,串連島嶼、社區與漁港遊覽的路線,由龜山島人訴說龜山島事的行程,就這樣發展出來。

 

在小旅行中,漫步在龜山島的土地,聆聽島民分享龜山島上的奇聞怪談,一覽龜山島獨特的龜卵石屋工法,學習運用當地植物做出島嶼餐食,一同酬謝神樹毛柿公的庇佑,在廟宇前擊打童玩寸子等等……

 

昔日口傳的龜山島記憶,爬梳成地方文化的樣貌,足跡所到之處便能體驗不同的村落生活方式。

在社區拱蘭宮前擊打童玩寸子(島內散步提供 ,叮咚攝)
在社區拱蘭宮前擊打童玩寸子(島內散步提供 ,叮咚攝)

龜山島博物館之路發展的願景

「龜山島博物館」的願景想像源自於今日對博物館的理解,已不再侷限於實體展館的形式,而是著重於觀覽者在地方的行旅經驗。以一種後博物館(post-museum)的觀點,來看待頭城外海上的龜山島,從龜山海域的生態系統延伸至半面山海岸、礁岩、港口、社區、廟宇、出冰廠、拍賣場、漁市場,所有場景元素連結、引發我們深入研究的地方知識、人物與情境,向我們展示多樣化的地方魅力,帶來各種教育與文化體驗的可能性。

 

回首龜山島與其相關地域,如同一個超大型的博物館場域,龜山島村社與不同的人們,在這裡實踐,保存、研究、展示、教育的內涵,交匯成緊密的文化網絡。「龜山島博物館」之路提供了一種理解與探索的方式,隨著人們對這座島嶼的認識,路徑與導覽的更多可能性也正等待著被發掘中。

大溪漁港拍賣場
大溪漁港拍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