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9期-利澤簡永安宮

文/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取自〈利澤地區文化資源調查及展示規劃暨利澤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傳習活化計畫〉

歷史沿革

利澤永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左龕祀關聖帝君,右龕祀福德正神。本廟緣起有多種說法,《宜蘭縣民間信仰》中陳述兩種最普遍的說法:

 

據《利澤簡永安宮紀念手冊》記載,本開基媽祖金身約有330年歷史,相傳在康熙初期,由中國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媽祖廟分靈而來,為康熙皇帝敕封的12尊天上聖母其中的一尊。相傳康熙皇帝敕封的12尊天上聖母,其中一尊以平底仔船栘駕「三龜快堡」(即今利澤簡),當時由於水淺無法進港,船員對媽祖禱告,不久海水暴漲,及時順利進入內陸河道。上岸後,最初奉把在民家,由於神威顯赫,.所以先民奉本媽祖為「三龜快堡」的庇護神。

 

另據《五結鄉鄉土教材》記載,永安宮奉祀的媽祖聖駕,大約是嘉慶年間,由中國來台的先民從福建湄洲攜奉來的,經過廈門白底仔,進入清水港(即今「大閘門」),輾轉來到「三龜快堡」,當時此地剛形成一處漢人集居的村落,本天上聖母(大媽)剛來時,暫時奉祀在民家,並供附近鄰里膜拜。

1928年改建前的永安宮舊貌
1928年改建前的永安宮舊貌

1826(道光6)年,民眾為了感戴聖恩,發起建廟。建材都是從中國運來,建成後廟殿宏偉,佔地60坪,成為本縣溪南地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廟和宜蘭市昭應宮都是廟口向西而不東向海洋。據潘登其老師說,第二次改建工程,為潘、李祖先發起募捐完成,其中一部份為船員的血汗錢。

 

現存的永安宮為1928(昭和3)年改建,由林木火等人倡議組成重建委員會,推林木溪為主任委員。1961(民國50)年,修建委員會再次募款修建, 1963(民國52)年改建屋頂,到了1977(民國66)年林城英六位兄弟捐款將步口牆壁及地上鋪設大理石片。1984(民國73)年蕭德聖捐款增建辦公室。1986(民國75)年林錦呂捐款4萬餘元增建步口前不繡鋼拜亭。

1986年尚未增建不繡鋼拜亭廟貌
1986年尚未增建不繡鋼拜亭廟貌
歷經數次修繕後的永安宮現貌
歷經數次修繕後的永安宮現貌

建築特色

台基

 

現場量測殿內地面與前路面高差約為25cm,但因馬路不斷的墊高使台基的高度有一部分埋於地面之下。在步口廊、殿內的鋪面上,則是1977(民國66)年改鋪白、綠相間方塊狀的大理石片。

左圖:步口廊以綠色為主的白綠相間方塊狀的大理石片地面 / 右圖:殿內舖步口廊以白色為主的白綠相間方塊狀的大理石片地面
左圖:步口廊以綠色為主的白綠相間方塊狀的大理石片地面 / 右圖:殿內舖步口廊以白色為主的白綠相間方塊狀的大理石片地面
屋身

 

1. 木構造

殿中三開間中間的二扇疊斗大木構架,主要由前簷大理石柱、前後點金石柱、前後附點金石柱等五根圓石柱,加上石柱上的圓短木柱、柱間的通樑、瓜筒及束仔、束隨與插角、斗栱等木構件所形構的疊斗大木構架。

 

永安宮的二片五落柱、三通五瓜外加廟前有彎桷捲棚步口廊的疊斗式棟架,乃由生於清同治13年(1874)的溪北大木匠師阿助師負責,阿助師雖已五十六歲,但都親自施作,以完美的比例,精準的施工掌控全局,據傳當時並有四位徒弟供協助。其作品有二結王公廟、羅東奠安宮、震安宮,兒子阿憨師亦承其衣裘表現傑出。

疊斗大木構架(陳虞弘先生 手繪提供)
疊斗大木構架(陳虞弘先生 手繪提供)
點金柱間三通五瓜大木構件
點金柱間三通五瓜大木構件

2. 牆構造

面闊三開間、進深17架的永安宮左右二側及背側為磚砌牆,在寬約12.5m,前後高約4m中間高約6.3m的左右山牆,清水紅磚丁順疊砌的2B磚牆。另外寬約12m高約3.7m的後牆構造上,亦採清水紅磚丁順疊砌。

 

3. 外牆裝修

在三面的外牆上除了台基外側的水泥砂漿粉刷面外,牆面都是一層丁砌、一層順砌的清水紅磚面,在左右外牆上有貼附馬賽克的掩板、跤趾獅頭飾物、通風開口及出磚鳥踏,後牆面上下則開通風口及磚砌具出簷的直櫺窗。在現況上因後期左右側山牆簷口至圓拱門約2.5m寬間,貼附下綠上白的大理石片。右側外牆面因被作為增建的室內空間而遭貼附磁磚,背面中港間外牆上則為水泥砂漿粉刷。在二側山牆並有放置石獅的燦景框。

背側面牆身因曾當為室內而粉刷
背側面牆身因曾當為室內而粉刷
清水磚牆的外牆面
清水磚牆的外牆面

4. 內牆裝修

步口廊內牆面原為清水磚面,殿內則為昭和時期流行採上下錯縫貼附的白色磁磚,下側則為後期貼附的大理石片。現況上步口廊牆面則是1977(民國66)年才貼上的大理石片。在殿內左右牆面上有泥塑跤趾燒的龍虎堵及寄附人姓名及金額。

左側內牆面泥塑龍堵上之寄附者
左側內牆面泥塑龍堵上之寄附者
右內牆貼白色磁磚,下貼大理石片。
右內牆貼白色磁磚,下貼大理石片。

5. 內牆裝修

正立面在左右牆、二石柱與大木構間的三開間立面,主要採木構格屏。除三關六扇木板門外,並有門檻、門柱及門上鏤空入雕版堵,板門左右則各有對稱的屏堵。中港間中置双扇板門,左右側屏堵則分櫃台腳、下堵的白色大理石,身堵的3層共7堵透雕木雕板。左右小港間除中置双扇板門外,左右側屏堵櫃台腳、下堵皆為白色大理石,身堵則為長方形單堵的透雕飾板。秀面三個門上有重建、修建的三個匾額,門楣上三組門印則採木雕裝飾,秀面前並有門枕石、石獅等。

中港間秀面,板門與二側石堵、鑿花堵。
中港間秀面,板門與二側石堵、鑿花堵。
左圖:步口廊之左右牆身石板裝飾 / 右圖:廟前正立面
左圖:步口廊之左右牆身石板裝飾 / 右圖:廟前正立面

 

6. 神龕屏

神龕屏採木構格屏,中港間神龕屏分三部分中間下堵入直立木板,上為神龕罩罩內嵌透雕板,左右各開一隔扇門。中港間神龕屏後則為神龕座。左右小港間則由板門、入直立板的格屏所組成。神龕屏上掛匾額、屏前有神桌、供桌等,屏後則為置物、休息的空間。

中龕的神明屏
中龕的神明屏

 

屋頂

 

永安宮雖為看似複雜的三川脊,但屋頂仍是同一平面前後坡洩水的筒板瓦屋頂,在大木構架、山牆置放圓楹、具間距的桷仔板,再置瓦養、傳統筒板板瓦。在三川脊的中脊可分為中港間及左右的小港間共三段,中間的中港間設暗厝墊高所以較左右小港間段高,三段中脊往外皆往上翹燕尾,在中脊表面則貼附紅、黃、白、綠、籃等色的馬賽克,在脊頂、西施脊、脊肚、下馬路等皆裝置陶燒飾物。前後坡各四段由中脊往前後翹升的規帶,在表面上仍貼附紅、黃、白、綠、籃等不同顏色的馬賽克,在規帶頂、三角堵、排頭則有陶燒、泥塑的脊飾。  

 

1928(昭和3)年新建時屋面之泥水、瓦作及剪黏等,相傳為生於1903(清光緒29)年住羅東紅水溝的土水龍、土水旺負責,其父阿元師係噶瑪蘭時代,剪黏、跤趾匠師中技術最優秀的一位,永安宮施作時,土水龍廿七歲、土水旺廿二歲,是創造力最旺盛時期。其作品有羅東奠安宮、震安宮、南方澳南天宮。

 

但現存的屋頂則是1974(民國63)年屋頂重修的作品,據口訪宜蘭的郭清波匠師,稱當時為他與叔父等人所施作,當時應林宗聘主任委員考量剪粘易脫落,要求全部的裝飾皆採用分塊燒陶的方式製作,也因當時宜蘭還沒有較好燒窯設備便到鶯歌寄燒,完成後再送回來當場組裝。

三川屋脊屋面,漏水面塗防水材。
三川屋脊屋面,漏水面塗防水材。
垂脊之山牆面、掩板貼附馬賽克。
垂脊之山牆面、掩板貼附馬賽克。

裝飾

 

1. 石雕

永安宮在前點金柱與後點金柱,石獅、石枕、石珠、馬櫃台皆為石雕。六個圓拱形狀的門枕為面雕花鳥的題材、石柱的陰刻對聯文字與淺浮雕草仔花邊框、柱珠上則有法器為題材的淺浮雕,另外山牆左右燦景(墀頭)框內的石獅已經不是原物,而是遭竊後重新安裝顯的不協調的替代品。據推測永安宮的石雕,應是生於1891(清光緒17)年的內地閩南師傅順榮師,從閩南帶來五、六位鑿石匠師,承包石雕工作,當時順榮師三十八歲,所用之石材則來自台北北投尖山一帶。

門枕石淺浮雕
門枕石淺浮雕
右側母石獅
右側母石獅

 

2. 木雕

永安宮因為採大木構造所以在木雕的數量顯的較為可觀,在步口廊的大木架上員光主要以封神榜聞太師、姜子牙等為題材,員光之上雕獅座、象座上雕人物帶騎與其上的飛天挑斗栱。簷口則雕花籃吊筒及人物花草的豎材。排樓格扇則有八仙、博古、武打、花草紋等題材的透雕,殿內木構架上的飛魚、飛鳳題材透雕的插角上還有人物,瓜筒則雕象座象鼻並下抱大通樑,此外通隨、束隨雕刻則以花草、箎虎等為主題。

 

永安宮的木雕主要由生於1894(清光緒20)年,因緣於泉州精緻木雕承傳,以細雕技術起家的陳銀生匠師,其作品內容除了圖案式的螭虎紋樣,強調精雕之外,人物創作亦有獨到之處,其雕鑿刀法可以就近細觀,強調優美,作風屢有創新,他的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在寺廟雕刻上獨豎一格,在噶瑪蘭第二代匠師中是首屈一指。相傳當時有六位徒弟在旁協助,使用的木材以梢楠、樟木為主。其作品包括宜蘭城隍廟、二結鎮安廟、罹東慶安宮、南方澳南天宮。使永安宮的木雕極具多元及可看性。

木雕象鼻瓜筒、束隨等構件。
木雕象鼻瓜筒、束隨等構件。
步口員光透雕人物帶騎
步口員光透雕人物帶騎

3. 泥塑、交趾與陶燒

在左右步口山牆水車堵為「宇文與李元霸比武」、「萬花樓狄青王天化比武」,及殿內左右牆壁「龍教子」、「虎教子」的泥塑跤趾燒作品。山牆脊下泥塑掩板、陶燒獅頭及捲螺紋的掩對造型裝飾。脊飾陶燒作品題材部分中港間脊頂為双龍拜福祿壽、西施脊的虎豹獅象、脊肚的八仙堵、下馬路的水果堵,左右小港間脊頂為龍吐水、脊肚的三王堵及孔雀弄金獅、下馬路的水果堵、燕尾下印斗的龍頭、前排頭的孔明水淹七軍、貂蟬弄董卓。背面脊頂為双龍拜福祿壽、西施脊的水果堵、脊肚的人物堵、下馬路的水果堵,左右小港間脊頂為龍吐水、脊肚的花鳥堵、下馬路的水族堵,燕尾下印斗的龍頭。後排頭的馬超戰許踢、岳飛戰楊再興、薛丁山與樊梨花、秦瓊與羅成。

內牆面「虎教子」題材泥塑
內牆面「虎教子」題材泥塑
右側步口水車堵泥塑「萬花樓狄青王天化比武」
右側步口水車堵泥塑「萬花樓狄青王天化比武」

 

4. 彩繪

前後木格屏、木門窗、屋面圓楹、桷仔上彩繪主要以紅色為主色,另外雕刻及匾聯則採以按金。因永安宮木構件多有雕刻,相形之下彩繪部分除6片門板施繪門神、侍女等人物、通樑繪飛龍、花草、水果、法器外,多配合雕刻加以配色而已。

 

相傳永安宮重建時的彩繪匠師為住在廟邊南側,生於1901(清光緒27)年的林振源負責,林匠師也擅長裝尪及畫佛祖漆仔。因為日據時期一度禁止民家奉祀神明及祖先,他便到庄腳向農家買雞到羅東賣,故當地人稱他「賣雞王」,林振源師承散腳師(中醫)林品銳,林氏多才多藝是早期移民烏石林一族。到了1975(民國64)年桐月,宜蘭市的王東城則進行部份構件的重新彩繪的工作(見步口員光記載),只是比對現場的彩繪作品後,可見1975年大木構件彩繪使用亮光漆料與早期門神傳統彩繪用料不同,另外在畫工方面也可見二者間的差距。

門神彩繪
門神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