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9期-大家一起來做博物館—邁入第15年的宜蘭地方文化館

文:劉藍玉(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圖:蘭陽博物館

99年10月,宜蘭博物館家族成員一起慶祝蘭陽博物館開館。
99年10月,宜蘭博物館家族成員一起慶祝蘭陽博物館開館。

內容多采多姿、主題五花八門的地方文化館,一直是蘭陽地區的重要特色,也是具體呈現宜蘭一地風俗人文、自然條件,甚至是社區產業的櫥窗,每年都可以吸引30萬到50萬名遊客前來參觀,認識宜蘭,甚至愛上宜蘭。

 

1994年3月,當時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的張譽騰博士,接受宜蘭縣政府委託,進行蘭陽博物館整體規劃工作時,開始積極試探於宜蘭實踐生態博物館概念的可能性,因此在1995年4月完成的初步規劃中,提出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及發展宜蘭全域內的博物館網路的規劃。1996年6月,宜蘭縣政府再次委託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大城鄉所團隊,進行「蘭陽博物館軟硬體規劃與設計計劃」,「類博物館的調查」計劃便正式納為六項子計劃之一。另一方面,由呂理政老師及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王惠民主任所率領的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同仁,也開始針對宜蘭境內地方文物館或有可能成為類博物館群的社區歷史空間、文化點等,展開資源調查。

 

歷經數年廣泛調查和篩選後,第一批來自公部門、社區、產業、學校、個人藝術創作、基金會等被篩選出來的宜蘭博物館家族成員被推選出來,並於1999年10月29日群聚於宜蘭縣政府第二會議室,舉行「宜蘭博物館家族」的第一次會議,由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王惠民主任所編撰,以介紹宜蘭境內24個家族館為主的「走訪宜蘭博物館家族」手冊也在會中正式發表。這次會議同時也開啟了宜蘭民間組織參與博物館專業的新頁。

博物館家族成型後,當時仍在籌備中的蘭陽博物館,策劃主導了第一年的家族年度成長計劃,從縣外參訪活動、專題講座開始,共同創造家族的互動與互信基礎,一起承辦全國性的研討會來累積家族合作的經驗。經過一年七個月的家族互訪、專家下鄉、縣內外博物館觀摩參訪、專題研討,以及多次的家族會議等一系列學習成長的活動後,館舍互相吸取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相互欣賞、互相扶持,營造了家族成員之間深厚的情誼。

 

102年7月15日,宜蘭地方文化館舉行家族會議,文化局長林秋芳於會議中宣布啟動「宜蘭縣博物館協力發展計畫」。
102年7月15日,宜蘭地方文化館舉行家族會議,文化局長林秋芳於會議中宣布啟動「宜蘭縣博物館協力發展計畫」。

為了讓民間力量真正參與並永續發展宜蘭博物館文化事業,國內首次由縣境內地方博物館組成的民間組織—「宜蘭博物館家族協會」—於2001年5月9日在蘇澳白米社區活動中心誕生,正式向大眾宣示民間力量開始參與和承擔宜蘭的博物館事業發展,共同啟動宜蘭的博物館運動,豎立文化立縣的新標竿。

 

2014年,博物館家族邁入第15年,而協會則邁入第13年。目前加入宜蘭博物館家族協會的館舍已由原先的24間家族館舍,增加為60間協會成員,而未加入協會但具有地方文化館部份或全部功能的館舍,尚有10間左右,顯見宜蘭縣境內的地方文化館能量一直在成長中,共同成就「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想。

協力發展計畫委員團,到各館訪視,與經營者進行初步討論。
協力發展計畫委員團,到各館訪視,與經營者進行初步討論。

過去的15年間,各地方文化館都分別寫下了不少光榮的紀錄,讓宜蘭的地方文化事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儘管如此,這群共同打拼了15個年頭的夥伴們,仍不滿足於目前的表現,紛紛提出了希望有加強改善的機會。有鑑於此,蘭陽博物館以提振宜蘭縣境內地方文化館內涵及經營規畫能力,以期共同努力落實「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之願景為宗旨,規劃「宜蘭縣博物館協力發展計畫」,並自民國102年4月起,接受文化部補助,與大二結文教基金會共同執行此計畫。

 

由於宜蘭縣地方文化館的發展進度居全國之先,同時具有濃厚的在地性格,而目前的所需突破的發展瓶頸,一般博物館教科書也無可資參考之內容。因此蘭陽博館在規劃計畫之初,即確定此計畫無前例可循,必須「走出自己的路」,而整套協力計畫,預計需要花三年的時間,打下實踐基礎,建立完成整套方案。

 

第一年(民國102年)定為摸索期,以「客製化」的評鑑工具,為自願參與的館舍進行總體檢,以期確定日後可長期協助館舍體質提昇的工具。

 

協力發展計畫委員團,到各館訪視,與經營者進行初步討論。
協力發展計畫委員團,到各館訪視,與經營者進行初步討論。

102年共有16間館舍自願參與評鑑計畫,為自己的館舍進行總體檢。首先由執行團隊進駐各館,收集『觀眾意見』問卷(25份)及『館舍自評』(由執行團隊與館舍經營者共同討論完成)做為基礎資料,稍後再以工作坊形式,帶領參與館舍完成「館舍營運計畫」,以及館舍經營的SWOT分析,從中找出經營者需求與觀眾需求間的落差,以及未來經營上的盲點與待解決的問題。

 

前述各項基本資料齊備後,計畫執行團隊便開始聯絡「老朋友」,也就是年度計畫的專業委員們,組成委員團進入各館,與各館經營者展開「老友來訪」的會談,以閒聊的方式,針對各館的需求提出解決方案的建議,並記下日後輔導的方向,以及專業輔導需求;同時依評鑑的「基本指標」項目,一一進行瞭解。「基本指標」分公共面向(區域串連表現及訪客服務)、地方館專業面向(在地/專業知識研究表現、展示服務表現、教育服務表現),以及營運面向(經營主體表現、人力資源經營、目前成績,以及館舍營運計畫)等三個基本面向。

委員團老友來訪,與各館經營者進行深入討論。
委員團老友來訪,與各館經營者進行深入討論。

由於地方文化館舍間的能量、組織和經費來源差異很大,因此評鑑工具中特別規劃「自訂指標」,以「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為核心概念,分「價值面向」及「特殊貢獻面向」兩部份,由館舍經營者自行填寫,說明該館在與縣境內其他地方館舍共同經營「宜蘭」這座博物館上的特殊價值及貢獻。

 

計畫執行的七個月間,委員團多次實地訪查、與館舍經營者詳談,最後並召開委員會,針對不同館舍的需求,討論後續可行的輔導方案。除了委員們投注了大量的心力外,參與的16間館舍,也非常認真的面對自己的缺失和需要,從各館的自評普遍比委員的評價低,就可以看出來這些館舍對自己確實有著更高的期許。而從館舍營運工作坊的SWOT分析中,不少館舍也表示透過這樣的分析,確實讓他們更清楚自己需要加強的重點。更有不少館舍的經營者表示,在與執行團隊共同討論「自評表」時,以及與委員團的討論中,才認識到身為地方文化館,其實自己的館舍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和加強的地方。

 

委員團內部討論會議。
委員團內部討論會議。

由此可知,此計畫第一年的操作是成功的,而在操作過程中,執行團隊也不斷在改進評鑑工具,以達成確定此評鑑工具確實可做為日後長期協助縣境內各館舍體質提昇的工具。

 

確認評鑑工具後,接下來第二年及第三年的計畫主軸將是發展出「客製化」的輔導工具。事實上,輔導工作才是三年計畫內的重頭戲,評鑑工具畢竟只能幫館舍做體檢,體檢後就該針對病痛處對症下藥,而這一帖藥便是預計要在接下來二年內發展完備的輔導工具。唯有輔導工具也發展完善,這整套計畫才算完整,而宜蘭縣的地方文化館先進和後起之秀,也才能一直靠著這套「體質提昇」工具(評鑑+輔導),永續經營下去。

宜蘭有幸擁有這麼多願意為地方奉獻,同時對自己期許甚深的館舍經營人,成就了多元豐富的地方館內涵。身為縣級博物館中最具規模的蘭陽博物館,責無旁貸推動「宜蘭縣博物館協力發展計畫」,希望在三年計畫期間,為日後縣境內地方文化館的體質提昇工作,發展出完備的工具,讓宜蘭的地方文化館可以穩健的邁向下一個15年。

去年(102年)10月於蘭博咖啡廳旁戶外平臺,「巷弄之間—家是博物館」以四座家的造型結構體呈現宜蘭地方文化館發展成果。
去年(102年)10月於蘭博咖啡廳旁戶外平臺,「巷弄之間—家是博物館」以四座家的造型結構體呈現宜蘭地方文化館發展成果。